科学家正在试图把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移植”到机器中。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等情感,这是除语言之外,人类的又一种交流方式。大家知道,如果一个婴儿在没有情感存在的环境下成长,他的心理及脑神经生理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虽然至今为止,科学家还无法证明人类的语言和人类的情感从何处发源,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正在试图把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移植”到机器中。
有迹象表明,带有情感的机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1世纪的时候,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曾设计了一个可以表演微型戏剧的带表情的娃娃。虽然他写的相关文献的原文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一群西西里学者发现了在13世纪出现的阿拉伯语翻译版本。当僧侣们翻译成拉丁文时,创造了一个新名词“Android”,希腊语意为“人”,我们今天翻译为“人形机器人”,或者直接音译为“安卓”。
1774年,瑞士的一对父子发明家皮埃尔和亨利做成了一个外形是美貌女孩的机器人玩具,能演奏大提琴,他们带着它到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出场时,它会随着音乐摇头,随着音乐挺胸呼吸。他们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是德国发明家大卫・伦琴,他仿照演奏家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了一个会表演乐器的机器人模型,并送给她作为礼物。
当时,人们看到机器能够进行这样的类人表演已经非常激动。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期待机器人不但拥有人形,能够作出一定动作,还要理解人类的语言、情感,甚至自己带有类人的情感。
谷歌、微软等大公司长期以来都在研究自然语言的理解和翻译。开始的时候,语句翻译的准确度很差,但是这几年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今年5月,美国一家初创公司研发出一种号称全球首创的智能耳机,可以即时翻译使用者所说的不同语言,就像有人在旁边进行同步口译,让与外国人交流不再成为难题。预计这款产品会受到市场欢迎。
情感的类型是非常复杂的,“爱”只是其中的一种,就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即使是要表达“爱”上某一个人,表现方式可能就有很大区别。例如,有的人可能会心率增加,而有的人可能会露出特定的面部表情;有的人会特别兴奋或者通过眼睛“放电”,而有的人则是在语音和语调上发生了变化。这些表现方式通常与一个人的性别、环境、文化程度,尤其是个性(内向还是外向)有相当程度的关联。
情感识别
如果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都不一致,如何让一台机器去识别情感呢?那就是不能设置一个通用的情感模型,而是让机器对每个人进行个性化的情感识别。现在人工智能领域很热门的“深度学习”算法,就可用来对从传感器获得的数据进行训练(即“学习”),从而让机器“识别”出这个人的情感。
“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兴起,让传感器直接佩戴在人身上,大大扩展了一个人的情感表达的采集领域。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于用“面部识别”来判别一个人的情感,还可通过人的姿态、移动速度、语音、心率、呼吸、出汗程度等来判别。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感识别”可以找到很多的应用。例如,有人使用“情感识别”技术做成了一面“智能情感镜子”。试想你正在参与一场重要的面试,试想面试官问了你的教育经历、工作经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及你的强项、弱项、外语水平、能为公司做什么等等,一直把你问到支支吾吾、眼睛不敢直视、浑身直冒冷汗为止。然后,这位面试官对你说,你太紧张了,下次再来吧。
幸好这一幕只是在“智能情感镜子”面前的模拟测试。“智能情感镜子”可以准备好充分的谈话资料,并识别出你的情感变化。它在听着你的语音,记录语音变化的参数,判断你的坐姿、体温、出汗程度(通过测量皮肤传导率)、面部表情等等。它观察你的情感反应,并且使用数据库中的训练数据,与你平常的情感做出对比。
也许明天你终于可以跟暗恋很久的男生或女生约会。你可以先在这面“智能情感镜子”面前进行排练,它会仔细对你的面部表情、声调、姿态甚至服装打扮等等进行判别与指导。机器的判别具有“公正性”,不带私人感情色彩,而且极具耐心,远胜过在亲人朋友面前的排练。
“爱”上机器
上面的例子是让机器识别人的情感。但是,把人类的情感移植到机器,特别是应用于人机交互中(叫“情感综合”),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产品,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
几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了不少与机器人坠入爱河的男人或女人的故事。在过去的十年中,创造出一种你可以“爱”的人工智能的想法,已经从科幻小说移到了研究界和产业界。当看到人工智能在一些游戏如国际象棋或围棋中发挥得很好,投资者们又纷纷倾注资源,投入到“情感计算”的研究和开发,想要使系统能够识别、解释和处理人类的情感,还能模拟、“综合”人类的情感。
情感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化科学已经证明,对于人类来说,形成和表达爱情是智能社会不断前进的基础。要让你与机器 “坠入爱河”,那么首先要赋予机器这样的能力:生成一个人的感受的能力,了解背景和潜台词,或者了解一个人想要什么和一个人说的是什么之间区别的能力。而特别重要的是机器坠入爱河的物理形式应该与人类基本类似。
德国科学家在世界多地对谈恋爱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我们表达爱意大部分靠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他们发现,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经常把一只手掌向上的手,放在其大腿膝盖上或者桌子上。他们会耸耸肩膀,点点头,有时会把长发扔到另一边。而对方总会作出某种回应。
根据这样的结论,有一家做机器人的公司把研发重点放在机器人皮肤上,他们用一种特殊化合材料做成人工皮肤,非常柔软且带弹性。这块皮肤仿造了人脸和颈部的60块肌肉,可以分别对它们进行编程。把这块皮肤应用在机器人的头上,可以看到机器人的微笑、皱眉、眨眼等等。这家公司认为要培育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爱情,首先从仿造这些姿态做起。公司创始人几年前曾经在TED演讲过,当时他展示了一个模仿爱因斯坦的机器人,它可以识别非言语的情感暗示,并作出回应。当他皱了皱眉,“爱因斯坦”机器人也皱了皱;当他笑了,“爱因斯坦”也一起哈哈大笑。
眼球运动也很重要。含情脉脉的眼神、大量情书、甜蜜的情话,这些都是人类“谈恋爱”的基本方式,所以要把这些“转换”和“移植”到机器人中。首先要对此建立情感模型及数据库,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及“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加以实现。
机器人如果具备这样的“表现力”,或许会激起用户的关注和喜爱,并反过来让人们进一步去改善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人本身更完善。当人们可以爱上宠物、爱上自己的衣服、爱上手机……为什么不能爱上新的物种“机器人”呢?
未来机器人的一个很大市场和应用将是照顾老人和病弱者。可以想象,如果让这些机器人每天都带着微笑、能理解老人和病弱者的情感,充满爱心地提供服务,那将提高很多人的生活质量。
这里面也有陷阱。几年前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人做了个自动聊天的软件(聊天机器人),并把它放在社交网站的聊天室使用。聊天机器人可根据几种不同的个性形象进行自动化的谈话,从“浪漫情人”到“性侵犯者”。它可以根据聊天者的个人爱好和个性与他或她滔滔不绝地聊天,聊天者会很快把自己的情感陷入进去,以为真的遇到了他或她的恋爱对象。它可以在30分钟内与多达1 0个“对象”进行交流,每次轻松地收集到聊天者的各种个人隐私资料。
尽管拥有情感的机器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但是,只要防范措施到位及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这样的机器一定还是值得人们去爱它。这也许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