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关于女权,讲是非也要讲利害
关于女权,讲是非也要讲利害
作者:白客 | 2016/7/4 11:52:03 | 浏览:1957 | 评论:0

- 从南方日报记者成某涉嫌诱奸女实习生谈起

关于女权,讲是非也要讲利害

  南方日报记者成某涉嫌诱奸女实习生,近日热议不断。目前只有单方面的陈述,完整的事实和法律上的判断还需要更多细节,只针对已有评论谈点看法。

  事件曝光后,涉及女权的评论很多,比如知名自媒体咪蒙的《那些指责受害者的,你就是强奸犯的帮凶!》,旅德学者卡乎的《别再说“女孩子们保护好自己”了,告诉孩子“不要变成强奸犯”吧》,李银河公众号上署名陈紫嫣的《没有做出反抗的女性算不算被强奸?》。这些文章批判了许多错误观念,比如歧视受害人、妄测女孩“自愿”、高估受害者的应急能力、认为没有激烈反抗就不算强奸等等,值得思考,但其中隐含的另一些观点,如“女性防狼手册助长强奸”“提醒女性自护就等于‘强奸犯帮凶’”,难以认同,不吐不快。

讲是非,也要讲利害

  咪蒙说:“我非常反感每次性侵事件一出,大家大力号召女生要如何自我保护,如何避免单独外出,如何保持跟男生的距离。我们不应该是让女生害怕,而是应该让强奸犯害怕!”卡乎文章说:“‘责备受害者’往往成为舆论的第一反应,而且是以保护受害者的名义,也就是所谓‘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中青报曹林撰文《媒体女实习生防性侵指南》,评论中也有人说“带有一点责备受害者的心理”,“仅写一方有些片面”。

  但是,呼吁女性加强自我保护和批判强奸犯有矛盾吗?提醒一定等于责备吗?

  在法律、道德层面,应该清晰地分辨出是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只要违背对方意志发生性关系就是强奸”,陈紫嫣的文章更是做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个案中女性,则需要面对关系自身利害的具体选择。本次案例引起热议的原因之一,在于女实习生在男记者已经越线表达、抢夺身份证开房后,为了“要回身份证”而进入房间。面对类似情形,她求助的朋友明确命令她“你走啊”,另一位有类似遭遇的女实习生选择了“立刻走开”,而本案中的女实习生作了最差最危险的选择。在事后回忆中,受害人表示,当时认为成某在酒店开房只是为了跟她平和地谈心,而她可以在这里和成某“说清楚”——在社会经验、必要的安全意识方面,难道没有任何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吃一堑不应该长一智吗?

  “并不是‘走进房间’的那一刻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是肇事人,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发生强奸,唯一的原因就是有强奸犯”,在法庭上,应当持这种观点,不因受害人“主动走进房间”而将被强奸的责任归因于受害人。但是在个体面对利害选择时,这样的教导就可能成为误导。当下一个女实习遇到下一个成某,转而向你求助时,你会这样说吗:“走进房间跟他要回身份证吧,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没有任何错”。

  还有的评论混淆了整体和个体、长远和眼下。陈紫嫣文章提到一个案例“国外一位女性于凌晨4点在公园跑步时被强奸,报道里说,我们不能对这位女性有任何‘你没有保护好自己’一类的评论,甚至不应该因此对女性做出一些‘不要深夜一个人去跑步啊’一类的提醒。女人和男人同样地拥有这座城市。是这座城市做错了,这座城市不够安全”。但问题是,“让一座城市变得安全”不是立杆见影的事,制度层面当然要努力,长远来说也可能取得显著效果,但对于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个体,个人应该有其主观能动性。媒体为了避免被误解可以不作任何提醒,但如果公园附近有居民因害怕而降低了深夜跑步的频率,你能说他们的选择是不理性的吗?咪蒙说“我们不应该是让女生害怕,而是应该让强奸犯害怕”,问题是我们一时半会儿(也可能永远)做不到让所有强奸犯都害怕,如果女生现在就不害怕不防范,岂不是让自己更危险?“害怕”正如痛感神经一样,是人远离危险的一个重要机制,未必是越少越好。

讲情感,也要讲逻辑、讲事实

  咪蒙的一些比喻很有感染力,比如“你上街被精神病人砍死了,谁叫你没事上街溜达了,所以你要负一半责任?”“你坐飞机被恐怖袭击了,谁叫你随便坐飞机了,所以你要负一半责任?”——听着很雄辩,但用广阔的公共空间来代替狭小私密的酒店房间,用概率极低、不明所在的精神病人或恐怖分子代替有很明确企图、近在眼前的危险分子,是明显的偷梁换柱。假如明确知道一个精神病人正在某个酒店房间、一个恐怖分子正在某架飞机上,作者还会选择进入这个房间、登上这架飞机吗?

  卡乎文章认为,“防狼手册”可能是强奸文化的帮凶,理由是“在法律惩罚施害者的同时,社会文化对受害者给予了更严厉的惩罚──不仅当时受到‘不自重’的谴责,还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耻辱中。这就是‘责备受害者’文化”。这个推断很牵强。我们要批判的“责备受害者”文化,是为强奸犯开脱、指责受害者“不自重”以及认为受害“脏”的错误观念。简单地把“防狼手册”等同于“教导自重观念”“责备受害者”,也是偷梁换柱。曹林的《手册》中提到,“别跟着男记者出差,你的经验可能还不足以应付出差带来的种种问题”“定位好与实习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不必觉得谁欠着谁”“对于试探要表现出直接的拒绝,否则他们就得寸进尺”,讲得挺好。同样在卡乎的文章中,也提到“专家认为如果孩子动辄大吵大闹最好。研究表明,爱吵闹、抗议的孩子受性侵的机率更小”“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女儿,大声对欺凌者喊:‘走开!’”这些不也是有关自护的一种提醒嘛。

  至于咪蒙所描述的“几乎在所有犯罪行为中,我们都不会去指责施害者。唯有被强奸的那些人,总是被怀疑,被揣测,被伤害”“我们对强奸犯极其宽容,为他找各种借口,为他各种开脱,却对受害者极其苛刻。这特么是什么世界?”“据说现在很多人已经在找新闻中的实习生的黑料了”“我们舆论的潜在指向就是:不管男女之间发生了什么,错的都是女人”,听着很解气,但不清楚作者说的是哪里的“世界”“我们”“很多人”,就笔者观察,针对成某一案,多数国人的脑子还没有坏到这个程度。

讲道理,也要讲常识

  卡乎文章说,“女儿也经历过来自同龄人的欺凌……我发现她受欺凌的时候,事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我为此找了老师和相关专业人士,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要增强女儿的自我防范意识”“我向一位做了几十年教师的德国朋友咨询,要不要教她勇敢还击或者更及时报告老师等等?朋友说:不,至少现在不!她不需要任何改变,不要让她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不清楚作者的女儿遭受到的欺凌是什么,同学间的小摩擦未必都要报告老师,以暴制暴更是不主张,但从国内曝光的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看,“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不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正是助长校园欺凌的原因之一。而作者说的“知识能够给予她战胜欺凌的信心和力量”对于很多未成年人来说,恐怕也有点理想化。另外,“要求孩子做一些改变”,比如说以后遇到比较严重的侵害,不要害怕坏孩子的威胁、要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未必就会让孩子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作者的判断过于敏感和教条。

  政府、社会组织、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部分,道德教化、打击犯罪和增强个人自护能力,几管齐下才更有效,不应该对立起来。在火车上,会有乘务人员提醒乘客看管好自己的财物,到治安不好的国家或地区出差,会有同事提醒不要独自深夜外出,非要理解为“责备乘客”“责备同事”,岂不是过于玻璃心。无论是被扒窃、被抢劫还是被强暴,事后法律和道德上当然应该分出是非,但同样应该避免悲剧的发生。强奸犯和“肇事者”尚未灭绝,舆论在呼吁政府和社会责任、谴责施暴者的同时,呼吁个人增强预见、防范危险的意识和能力,是善意也是理性,没有必要怒目相向、扣上“强奸犯帮凶”的大帽子。

  就算回到更为敏感的“责备”,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形,如果有人说“你穿的少性格又开放,被侵犯是活该”“肯定是女实习没得到利益后反悔”,当然要毫不留情地批判,但是如果有人说“你傻啊,一个男人在酒店开了房间,叫你上去你就上去啊”“脑子有问题吧,明知道危险还要进房间,不给身份证就打电话说有人抢劫,自己一点安全意识没有吗?”我倒觉得应该给表达方式多一些宽容,未必都要理解成“对受害人进行人身攻击”。反倒是如果有人说“女孩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不要听那些自护建议,你不需要作任何改变;应该害怕的是坏人,不是我们”,要好好考虑考虑什么场合适用,毕竟,建议是他人的,利害是自己的。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也应该帮助女性超越字面上的温和或激烈、声援或批判,更理性深入地理解这些文字。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89]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75]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82]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203]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57]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61]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57]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75]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329]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7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