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本解决高房价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割断政府与开发商的利益联系,使整体经济摆脱被房地产绑架,经济增长的引擎实现多元化。
【侨报5月19日社论】中国当局上月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新“国十条”,到5月17日迎来“满月”日。大陆楼市新政犹如一场风暴,被喻为“史上最为严厉的一次政策调控”。朝野上下也期盼新政能够发威,为高涨的房价降温。然而,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仍然上涨12.8%,楼市陷入“滞而不跌”的尴尬局面。
这一场面在中国似乎屡屡出现——每一轮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重拳出击之后,楼市都会“冰封”一阵子,接下来就会再次落入“越调越涨”的怪圈。“撼山易,撼房价难”,真的是大陆楼市的定数吗?
其实,中国的房价问题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名义上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下运行,但自始至终没有摆脱政府的巨大影子。细心者会注意到,此次的“新国十条”首次明确提出对遏制不住房价上涨的行政首长进行问责,这也是大陆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首次以政治手段介入楼市问题。对于社会各界而言,楼市早已超出被经济学界喻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成为集政治、经济、社会、民生于一体的综合体,中国几乎所有社会领域的问题都可以在“房事”上找到答案。一个“房”字,背负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太多重负,这个字中可以看到唯GDP论的政绩观念根深蒂固、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增长路径依赖、恶性通胀预期等经济问题盘根错节;更可以看到房地产利益集团膨胀、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冲突纠葛。
仅从经济层面来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房地产业已经占据了超乎寻常的分量。2009年,房地产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达10%,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借用比喻美国为“车轮子上的国家”,中国如今甚至成了“混凝土浇铸的国家”,总体经济实际上已经被房地产业绑架着。
这也为“宏调”房价埋下了隐性的难点。毕竟,任何一国决策层都会考虑避免因为调整房地产一个行业发展,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走远,中国经济环境尚十分脆弱的时候。中国当局因此面临两难题目:在打压一飞冲天的房价时,还需规避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中国房地产市场可列入世界上最复杂问题之列,因为房地产在很大程度上聚集了经济、社会和政治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房价下跌一定幅度,对地方的土地出让、房地产税费收入以及对钢铁、水泥、建筑、商贸以及就业、社会稳定等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让地方政府欲控还休,也让中央政府“投鼠忌器”。更有,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利益冲突,使得政令不通,调控失效。
观察可见,本轮的调控举措主要集中于增加投资者的成本,于土地财政、土地垄断、GDP政绩崇拜等根本问题尚未真正触动。这从海南省多位官员“不想房价下跌,要力挺高房价”的公开表态中可见一斑。同样,也可以解释当局在明知泡沫严重的情况下,也要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奋力拯救这个行业。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新政满月之际重申,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而市场亦有消息传出,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牵头起草一部“更严厉”的关于楼市调控政策的新文件。令人担心的事实可能是,陆续出台的打压房价政策更多在停留在“治标”的层面上,在控制需求的技术性问题上,而“本”在于土地财政、土地垄断、GDP政绩崇拜等体制性根本问题。
这便不难理解,楼市为何对于疾风暴雨式的“调控免疫”。单单靠行政力量挤压房价泡沫,最多只能起到暂时抑制房价的作用,长期看则难以摆脱“调涨”怪圈。
要根本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限制政府与土地的利益链条,割断政府与开发商的利益联系,从而使得整体经济摆脱被房地产绑架,经济增长的引擎实现多元化。这不仅是使经济走上“又好又快”轨道之必须,更是释放房价泡沫的“治本”良方。在政治上,这也是重建中央政府威望,使得中国社会走向稳定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