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中国需要更多的深圳: 创新力第一的城市 & 中国的未来
中国需要更多的深圳: 创新力第一的城市 & 中国的未来
来源:“四合院”时评 | 作者:钟海之 | 2016/10/16 8:12:57 | 浏览:1887 | 评论:0

如果“双创周”的创新活力能闯荡全中国,中国经济的未来自然会更加乐观。

中国需要更多的深圳: 创新力第一的城市 & 中国的未来

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简称“双创周”)正在深圳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外创客大咖云集,创新、创业成为全城热词。但是,在中国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今天,光有一座深圳,显然不够。

第一届双创周2015年在北京举行,第二届随即移师深圳,如此安排与贯穿这座城市的“双创”精神不无关系。从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到如今福布斯榜上中国创新力蝉联第一的城市,“创”和“闯”已经成为了深圳的标签。至2015年底,深圳企业新生率超过三成;2014年《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中美创新人物”榜单上,10位中国创新人物有一半来自深圳。苹果CEO蒂姆•库克在参加此次双创周活动期间也宣布,苹果将中国研发中心设立在深圳。

这样的创新实力,让很多中国城市“羡慕”。然而,在看到深圳创新样本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其前期投入。为打造国际创客中心,深圳官方出台了促进创客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资助建设孵化载体、创客服务平台、个人创客项目,并且海内外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大幅增长。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但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才是背后的引擎和润滑油。

中国的创新蓝图绝不止步于深圳。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是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在实现这个远景之前,中国当前仍面临地区间创业创新发展态势不平衡,体制机制障碍还没完全清除等问题。新时代的创新深圳营造的良好氛围和耀眼成绩,除了证明自己和吸引世人的目光,在中国经济转换跑道的今天,更需要能让这些创新元素“闯”出去,让创客们将创新精神传播到全中国,城市管理者们将先进的管理经验传授到创新洼地去,创新城市的样本更开放地分享给所有人。

今年上半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均达到了两位数增长。如果深圳的这种创新活力能闯荡全中国,中国经济的未来自然会更加乐观。

 

为什么移民多的地方创新成功率更高?

刘戈

 

中国需要更多的深圳: 创新力第一的城市 & 中国的未来

“移民社会”一定是一个创新社会。

  当初,有人在描述硅谷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这里,就是未来”。我最近在走访深圳的一周时间里,心头也时常冒出这句话:“深圳,这里就是中国的未来”。

  深圳的人口构成和硅谷十分相似,意味着什么?

  深圳是引领中国创新的城市,而硅谷是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圣地”。这两个地方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大大超过了原住民。

  我在深圳走访时,见过从70多岁的退休官员到40多岁的企业家再到20多岁的创业青年,先后共有几十个人,在这三个年龄段的人当中,除了两个广东人以外,深圳的本地人一个也没有,其他人全部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来自邻近的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省份,有的来自山西、河南、山东等北方地区,还有很多来自更远的新疆、东北等地。在深圳经常能够感受到全中国优秀的年轻人都在向这个地方聚集。

  另外一个可比的城市是北京。北京的中关村和西二旗也聚集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但是从构成来源的广泛性上还是不如深圳。和北京不同的是,深圳全市各个区似乎都像北京的中关村和西二旗。

  而上海、广州、杭州、厦门等其他一二线城市,虽然也有不少外来人口,但和深圳这样的完全由不同年龄段的新移民所构成的城市仍有很大差别。在这一点上,深圳的人口构成和硅谷十分相似。

移民造就创新?

  硅谷从196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一个全世界著名的创业、创新圣地。从198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就是由硅谷发动的,到目前为止,它一直引领着世界科技创新的趋势。这块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狭长地带,无疑是这个星球、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新中心,甚至不断改变着整个世界。目前针对硅谷企业的投资几乎占到全美吸引外国投资总额的一半。世界前20个估值达到10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中,超过八成来自硅谷。

  很多人将硅谷的成功总结为是因为有斯坦福这样的有创业基因的大学,还有人认为加州宽松的法律体系有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另外硅谷聚集了非常多的风险投资公司是硅谷成功的直接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里聚集了来自全球的“外来务工人员”。

  有人统计在硅谷的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创始人来自外来移民,这还不包括像扎克伯格这样的本国外来人口。美国最新调查发现,在科技产业作出“有意义及可市场化创新”的人士中,有超过1/3是外国移民,另有10%本地出生的创新人士,双亲至少有一方在海外出生,意味着移民占创新人口近一半的比重。

  在硅谷,你能看到全世界各个地方的精英在这里创业。到谷歌等公司的食堂去看一看,发现他们的饮食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印度的咖喱饭,中国的面条、饺子,东南亚的各种餐饮,都可以轻易找到。

  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本来是哈佛的辍学生,他在哈佛创建了Facebook,但最终还是将公司搬到了硅谷,就是因为这里有来自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其实几乎在硅谷成长的同时,在毗邻波士顿的128号公路旁,也曾诞生过很多创业型公司。而且波士顿拥有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毗邻的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但在和硅谷的竞争中却败下阵来。不能不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英格兰地区固化的人口结构使移民和美国其他地区的年轻人很难融入当地。

  同样,在改革开放初期,新移民创造了深圳这个城市。但在19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这一段时间,深圳外来移民的数量减少,人口结构相对固化,深圳的发展也一度陷入低潮,以至于发生了“谁抛弃了深圳”的全民大讨论。而最近几年,由于在产业结构转型中早走一步,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创业者开始大量涌入深圳,使得深圳再一次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引领者。

移民城市的创新机制

  为什么说移民造就创新呢?

  首先,移民本身就是一些不安于现状的人,他们离开家乡来到新的城市,目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人生。他们身上天然具有非常强烈的冒险精神,这是原住民所不具备的。其次,移民本身都非常年轻,不怕失败,创业的机会成本低,创业失败也不怕丢脸。再者,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移民文化,新移民在新的城市能够互相包容,同时多元文化的互相沟通、碰撞、融合能够使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激发斗志。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移民城市破除了在原有固化社会里面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层级概念,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秩序。资历、经验、年龄都不再是评价能力的标准。所以“移民社会”一定是一个创新社会。

  深圳通过开放的市场机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这种技术创新体系最大的优势就是将研发、生产和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在这样的创新生态氛围中,企业自然会将创新放在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位置。

  现在大量的中国企业都在谋求转型和创新,但无数案例告诉我们,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公司架构中转型和创新是非常艰难的。企业变大了就会得“大企业病”,在繁文缛节的流程和规章中,创新项目很难在公司内部生长起来。而带着资金将新项目放到移民多的地方重新创业,这种新的创新模式比在老地方逼迫“老人们”自我革命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 2024-11-06 [363]
破“四唯”、“五唯”后,评职称变简单了吗? 2024-11-06 [344]
新中国75年出国留学大事记(1949年-2024年) 2024-10-06 [920]
现存的国自然基金申请书的歪风邪气有哪些? 2024-09-22 [308]
35岁副教授:科研没劲,不如当官 2024-08-27 [532]
被“双开”的李佩霞, 揭开了女官员群体的一个内幕 2024-08-25 [493]
中国最早的人是谁?云南元谋人?北京人?其实都不是!因为专家说...! 2024-08-20 [630]
大学生最佳就业城市排行榜出炉,杭州排第三,南京排第八,第一名真的实至名归! 2024-08-21 [617]
被官媒点名批评的4所大学,毕业证形同废纸,每年大量学生被坑! 2024-08-18 [294]
高校每次改革从不触碰行政人员,只拿教师开刀! 2024-08-18 [309]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