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斯加大一項研究發現,工資高低和肥胖有關,工資最低的雇員比工資高的雇員更容易肥胖,貧窮是導致肥胖的原因之一。這項結果對很多人,尤其對亞裔而言有點顛覆傳統觀念,不易理解。華裔的富人形象不就是方頭大耳凸肚,而窮人骨瘦如柴、瘦骨嶙峋,怎麼窮人反而更易肥胖呢?
初到美國的華裔可能都有難以磨滅的印象:美國胖子怎麼這麼多,且尺寸比母國的胖子大好幾號?仔細觀察,肥胖者的社經地位愈低,胖的程度和胖人口比例比社經地位較高者多,與戴維斯加大的研究結果相符。
加大提出的解釋是窮人可能住在環境更差地區,沒有公園和公共健身器材來鍛鍊身體,而美國較健康、低卡路里的食物售價較貴,窮人較少選購,且選購要走更遠的路。研究報告作者保羅‧利斯提出建議,提高工資是減少肥胖的方法。
這個研究結論很有意思,既揭露美國肥胖問題的隱憂,但用提高工資作為「減肥」法,似乎有些離題,兩者其實並非完全相關。教育改變飲食觀念,節制飲食才是對症下藥。
在街上常看到超重量級的身材,其中相對貧窮的非裔、西裔特別多是事實,他們的飲食觀念和習慣,才是肥胖的主因,收入只是附帶因素。美國有豐富價廉的農產品,譬如玉米、馬鈴薯(土豆)、冰淇淋等,價格較亞洲國家便宜甚多,超市中常見99分錢一袋、重達十多磅的馬鈴薯促銷,一大桶冰淇淋賣五元也很常見。
貧窮家庭往往生育孩子較多、孩子年齡相近,買的都是廉價食物,容易造就小胖子。這是令人辛酸的社會現象,貧窮者自小食物就是這些廉價產品,吃多了澱粉、乳酪、醣分高的食物,如運動量不足,焉有不超重過胖者。
住家附近有無公園和健身設施還是其次,主要是美國國民健康教育有問題,學校自動販賣機賣含糖而無營養的碳酸飲料,電視廣告宣傳喝這類飲料就是時髦、酷,都是禍首。
要不要運動防肥胖,和貧富並無必然關係。擁有汽車代步,可能比無車靠步行和公共交通系統者更易肥胖,德州、加州肥胖者多可證實這種推斷。
不正確的飲食觀念,過度攝取高熱量食物,貧窮者的教育被忽略,助長肥胖現象。第一夫人米雪兒注意到這些問題,大力推展健康飲食,走出正確第一步。
肥胖已成美國公共健康系統的負擔,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疾病,窮人罹病無保險就醫,最終埋單的是政府和納稅人,美國成「肥胖之國」是因貧窮,非洲的飢荒也因貧窮,有點矛盾說不通,但共同點都是教育和政府有無作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