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人在海外创业就业
关键字  范围   
 
是什么逼迫大陆年轻人逃回一线城市?
是什么逼迫大陆年轻人逃回一线城市?
作者:孙骁骥 | 2017/2/15 9:28:08 | 浏览:1773 | 评论:0

是什么逼迫大陆年轻人逃回一线城市?

今天的一线城市,还能让年轻人支付得起自己的梦想吗?

  年轻人“逃离北上广”的口号最近变成了“逃回北上广”。元宵佳节过后,不少返回小城市与家人团聚的青年选择回到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继续他们的打工生涯。是的,年轻人,你以为你可以潇洒地逃离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带来的压力,但当你真的逃离一线城市回到残破的故乡以后,却发现和一线城市一起消失于你的生活的,不单是大城市所施加给你的巨大压力,也包括北上广深带给你的优质的人脉、机会、视野。为了不失去这些对个人而言极为重要的发展资源,年青人又不得不回到了让他们欢喜也让他们忧的一线城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国内城市GDP排名,经济最强的上海市总GDP量达到26688亿元,其余的一线城市也保持在大致相当的水准。而我们反观,排不上一线城市的省会城市,例如郑州、沈阳等等,其GDP量只有7000到8000亿元,至于更小的地级市,其GDP量只能相当于北上广等地的零头。GDP的背后,意味着的是流入城市的投资和资金总量,也意味着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一线城市的总投资量是小城市的几倍到十倍不等,相应地,其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小城市的几倍以上。年青人放弃机会更多的大城市回到机会更少的小城市,会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吗?答案不言而喻。

  此外,我们除了比较一线城市和小城市的工作总量和投资量,还应该了解一个影响年轻人就业选择的因素,那就是不同类型的城市所提供的的工作种类差别甚大。一线城市基本上吸收了中国内地最好的服务业企业和就业岗位。从空间看,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基础设施较好、人力资本充裕、产业体系完善,这些地区的核心城市实际上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中心,连接国家经济体系的节点和门户。在这些核心城市区域,第三产业实际上已是支撑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在民企500强的产业结构中,这些年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大,挤压一二产业的空间,第三产业资产规模占比超过五成。既然第三产业如今扎堆在一线城市,那么就业机会,毫无疑问会更多的出现在一线城市而不是小城市。

  与此相对,在承载着重工业、低端制造业和农业的小城镇,未来工作的种类会越来越低端化、单一化,这对于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普遍适合做一些“白领”类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来说,似乎并不合适。并且,这种低端单一的工作还将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被动“升级”而不得不面临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等等新技术的挑战。不难预计,在中国中小城镇的相当一部分工作种类,在未来五年是否会存在都是一个问题。如此,逃出了北上广的年轻人,会发现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变得更好。首先是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次,即使有工作但工作收入也会大不如前。

  据统计,净收入对于人口选择就业地点有直接的影响。《人口研究》学刊最近的一篇文章表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平均净收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流动人口选择北上广作为流入地的概率就将会上升12.56%,而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值每提高1%,流动人口选择北上广的概率就将会提高2.5倍,同时,北上广地区的公共支出是其他地方的5倍左右,这也大大提高了流动人口流入北上广的概率。除此以外,其他无法被计量化统计的因素也影响着就业人口选择去往一线城市。那里有更好的教育机会,更国际化的视野,更符合现代理念的生活方式等等。

  既然一线城市这么好,但为什么有相当多的就业主力和职场年轻人会希望逃离一线城市,而在现实中却又不得不从家乡逃回一线城市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线城市为就业者带来的“发展红利”,是否会比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如果答案为是,那么年轻人当然有理由继续留在北上广等地工作,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然而,如果现实情况是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已经大大高于它能为外来就业者提供的收入和发展的机会,那么继续留在一线城市打工便会成为一种痛苦和折磨。看不到未来的年轻人也自然会产生逃离的想法。今天的一线城市,还能让年轻人支付得起自己的梦想吗?

  现实的情况是,在一线城市愈加看不到翻身机会的年轻人,回到小城市以后不仅没有很好的工作机会,而且还看不到未来可能的“发展机会”。留在故乡的小城镇生活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你几乎注定会和父辈们过一样的生活,承受那种从一开始就望得到头,每天柴米油盐、混吃等死的命运。第二,对于选择留在小城镇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后代会越来越难以摆脱这种一代又一代相同的命运。社会阶层的固化,资产收入越来越大于劳动收入的现实,似乎在警告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你这辈子无法在大城市立足,那么你的后代将来进入大城市立足的机会只会比你更渺茫。

  残酷的现实逼迫着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就像候鸟一样,前段时间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随着工作季的来临又逃回了北上广。在他们眼前的是回不去的家乡,融不进的大城市,现实与理想的巨大鸿沟让他们总是处于“逃亡”的途中。从进入社会工作的第一天起,这代人便注定要经历一场在大城市和家乡之间来回折腾、逃进逃出的漫长旅程。

 

促进就业,需要先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失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普遍现象之一,西方各经济流派从失业问题的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货币主义失业理论等。而皮萨里德斯等人的职业搜寻与匹配理论统一了人们对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认识,为自然失业率奠定了微观基础。其著作《均衡失业理论》也成为了失业宏观经济学中被引用的经典文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应用经济学教授约翰·范里宁(John Van Reenen)评价,“他杰出的工作刷新了我们对市场真正如何运转的理解”。对于如何解决失业问题,皮萨里德斯认为,失业会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成本,通过培训等就业保障措施,促进劳动力跨行业转移,才是促进就业的良策。

是什么逼迫大陆年轻人逃回一线城市?

皮萨里德斯等人提出了职业搜寻与匹配理论。

搜寻与匹配理论可用恋人关系来比拟

  搜寻与匹配理论建立在两个假设基础之上:第一,工人和工作都是异质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劳动力为获得满意的工作,厂商为雇佣到满意的劳动力,必须不断地进行搜寻和匹配。第二,搜寻和匹配的目标越多,劳动力就越有可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厂商也越有可能雇佣到满意的劳动力。但搜寻和匹配是要花费成本的,包括时间成本、交通费用、信息费用等,这些成本可以理解为劳动力和厂商进行的一种投资。该理论认为,工人能理性地选择放弃某些工作并保持失业状态,以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工作。

  可以用男女朋友之间的恋人关系来说明这一失业理论,失业者找工作的过程就像男女生的恋爱过程一样。假设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是男女朋友,他们的关系已经决裂了,她要找到下一个男朋友,她就需要时间去寻找。一个女生找到下一个男朋友,失去一份工作找到下一份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等成本。搜寻匹配理论就是用来描述我们去搜寻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匹配过程的理论,寻找与自己最匹配的理论,使自己发挥的效益最大。

工业创新与失业之间是正面的权衡

  目前很多令人振奋的新技术属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节省劳动力。美国是这一领域的领导者,韩国、日本非常重视此类技术的研发,而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信息化水平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目标。

  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比如,是不是技术会取代劳动力而导致失业?技术并不能同时在各行各业和所有企业同等程度地提高生产力。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快,有些行业生产力提高慢,技术进步一方面创造出一些新的岗位,另一方面又摧毁一些岗位。技术进步节省了劳动力,新的就业从何而来?

  由于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中层管理岗位、技术型岗位被摧毁,而以此谋生的中产阶级的收入不断降低,这些失业人群大都被服务业吸收。只要有工业创新,就会有工人知识技能老化和企业破产威胁,增长与失业长期而言存在一种正面的权衡,生产力增长的最终结果形成了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并最终带来了财富的重新配置。

  政府在这一过程当中应当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通过培训帮助原有的劳动者学习、增加新的技能变成自己转型后所需的劳动者。大部分新增就业将出现在目前无法自动化的一些服务领域,如医疗护理、酒店、教育、个人服务、家政、物业等。政府应当对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加大就业保障来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当前,孤立主义在一些欧美国家兴起,经济上表现为贸易保护势力抬头,政治上则是大批右翼保守政党掌握政权。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服务性经济增长,贸易摩擦则阻碍了市场化经济的步伐。劳动力流动的阻碍加大了劳动力成本差距,间接推动了贸易保护主义。政府应该加强公共部门对劳动力的培训等就业保障,以减少劳动力在用工部门的综合流动成本,尽可能促进跨行业流动。同时政府还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

  与传统竞争市场理论不同,从搜寻与匹配理论来看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一些低效率的公司也可能会生存下去,劳动力和资本不能在产业间形成最佳配置。这是因为当雇主发现员工不是最佳匹配时,他会考虑员工创造的效益与重新雇佣员工之间的成本关系。劳动力的流动成本比较高时,企业解雇员工会付出大量成本,不能雇佣最佳员工,因此也导致资本被困在低效的公司。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传统农业、传统制造业出现了劳动力外溢的现象,这些外溢的劳动力与新增劳动力只能转移到第三产业——服务业。我们看到,生产力最低的领域也许是劳动力最多的领域。最终服务业会起主导作用。比如说,在欧洲一些国家,服务业已经占了80%的劳动力总量,而工业占据17%,农业占3%。

中国服务业就业占比提升空间大

  中国正在进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结构性调整。在自动化、机械化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制造业就业肯定会减少。“三去一降一补”涉及的企业会有人下岗,但他们不会失业,因为服务业领域还需要大量劳动力。换言之,劳动力会在产业间流动,不会出现大规模失业。欧美发达国家也经历了工人从工业领域转向服务领域的过程,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超过70%,而中国则不到50%,提升空间还很大。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趋势下,关键是“中国能做些什么,中国的政府能做些什么,来提高中国平均的劳动生产率”。

  第一,从三个方面推进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提高劳动力自身的生产力水平;其次,推进向“高效”转变的结构转型;再次,提高技术。

  第二,解决中国GDP投资存在大量浪费的问题。中国目前的投资大概占了GDP的45%,而美国和欧盟的投资大概占GDP的20%左右。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欧美国家,但质量欠佳,同时存在大量浪费的情况。

  第三,解决中国研发能力滞后的问题。日本GDP超过2.5%为私企科研投资,德国接近2%,中国只有约1.4%。与发达经济体比较,中国在研发方面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主要不是存在于国家政府主导的科研,而是私企与大学中的基础科学研究。

相关栏目:『创业就业
人才招聘 | 十大工科学院,200+教职岗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诚相邀! 2024-11-16 [27]
【CSSA X Tripalink招聘会】校友助力留美新机遇!美国地产科技公司等你加入 2024-11-16 [24]
America is educating a nation of investors 美国财经济素养教育 2024-10-10 [733]
这样写才是有效推荐信! 2024-10-09 [777]
查理芒格:真正成功的人,一生只专注做5件事,远离物欲,空色 2024-10-06 [781]
未来10年,学什么不会失业?|专访《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2024-09-29 [961]
AI时代来临的6种稀缺能力,未来拥有这些能力,不会被淘汰 2024-09-25 [797]
未来怎么学好就业?文科生不再吃香?《人类简史》作者最新观点 2024-09-26 [736]
张雪峰:本科已严重饱和的五个专业,1、临床医学,2、法学,3、计算机…考研是唯一出路! 2024-09-22 [848]
留服认证越来越难办了?新国立、南洋理工都被卡 2024-09-19 [85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