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进展如何?人工智能如何发展?科技部部长万钢谈“科技创新”:
深海空间站两年内启动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面向2030年部署了15个重大科技项目。
目前,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已经启动。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都已经开始,预计两年内都要启动实施。
在电子信息领域,之前有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等3个重大专项。面向2030年,我国又部署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网络空间安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和大数据4个重大项目。
此外,在先进制造领域,之前有高端数控机床、大飞机两个重大专项,这次又部署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3个重大项目。
人工智能规划将出台
中国正在集聚科技界、企业界专家和年轻创业者等共同制订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规划。“目前科技部正和相关方面共同起草规划,估计今年两会后很快就会和大家见面。”
这个规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建设、社会民生、环保事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应用。中央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相关的基础研究、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等。
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必须是开放的,要有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建立开放的软件平台、开源的硬件平台以及专业化的众创空间。
目前,有关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项目正在进行论证。下一步要在深度学习关键技术、跨界融合的信息技术、人机协同的操作和控制、群体智能等方面下力气研究。
做好科研经费“加减法”
针对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总的来说,今后的做法就是在服务上做加法,在检查上做减法,在管理方面更多赋予高校、院所自主权。
科研人员所在研究单位和课题组可以配置科研财务助理,协助做好各项经费支出的工作。“有专人帮助科学家做出差报销、购买、填表等事情,把科研人员的时间留出来,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做科研。”
检查多、评审多,是困扰科研人员的杂事琐事之一。这是由分头管理造成的,科技部将把各部门需要检查的内容集合起来,每年减少检查次数和项目比例,加强统筹协调来改进检查方法,共享检查结果,减轻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负担。
推动高新技术“走出去”
目前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高新区共146家,依托实力较强的国家高新区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7家。“十二五”期间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保持了年均17%的增长速度,高新区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
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自创区和高新区的带动下,全国众创空间数量达429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600余家、加速器400多家,形成企业孵化服务链条,提供180万个就业岗位,出现了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
接下来要进一步发挥高新区‘领头羊’作用。政策先行先试,推广应用辐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同时,欢迎海外创新创业团队到高新区创新创业。
2017年中国教育部科技工作要点
一、坚持引领创新,抢占原始创新战略制高点
1. 加强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根据国家基地专项规划,组织高校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和推荐,鼓励和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布局新建一批面向重大科技创新方向、综合交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持续推进高校工程化研究基地和野外台站建设发展。
2.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科学前沿,支持高校自主开展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强化原理创新、方法创新和仪器装备创新。鼓励跨校开展研发合作,提出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建议。组织实施教育部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
3. 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制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绩效评估办法,引导高校提高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加强基本科研业务费政策指导和工作交流。推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
4. 推进《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的落实落地,在劳务费的使用、间接费的统筹和推动建立有效率的科研服务管理体系上有所突破,支持建立预聘制、访问学者等新机制。通过示范引领、经验宣讲,推动科研组织方式和聘用机制改革,加速形成现代大学科研机制。
二、坚持支撑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5. 创新国家计划组织模式。充分发挥教育部科技委学部、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加强项目策划和队伍组织,有效对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任务建议和2017年项目申报中体现高校整体优势。
6. 服务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加强高校国防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特色学科的建设与培育,深入实施ZB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计划,为国防科技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人才储备,成为支撑国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力量。
7. 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实施《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推动全国高校建立、完善涉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完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和报告制度;开展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支持推动大学科技园联盟和高校技术经纪人协会等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的建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空间和指导。
8. 服务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加强高校科技智库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专家的咨询作用。以科技委为主体,优化战略研究基地布局,持续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普及。
三、坚持科教融合,支撑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9. 将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领军人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着力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面向学术大师、全球顶尖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建设一批科学家工作室,培育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的创新团队。
10.加快前沿科研成果进教材、上课堂。探索用科研计划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挖掘科研项目的育人功能。支持课程、教材更新。鼓励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成立学术联盟,产学研联合育人。
11.持续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研制印发《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国际科技合作的指导意见》。继续推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新建一批地方高校引智基地,以国际合作带动创新能力和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四、坚持开放协同,构建科研组织新机制
12.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在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基础上,持续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组织第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验收和第二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期评估。大力推进省部共建,会同地方认定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13. 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教育部关于推进高校落实军民融合战略的若干意见,筹备成立教育部军民融合推进委员会,组织召开高校落实军民融合战略工作会议,引导高校挖掘潜力,更加主动、更大力度参与军民融合。
14. 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协调指导高校参与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鼓励高校积极融入区域改革先行先试,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5. 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体系。引导高校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创新合作、技术转移与人才培训。支持优秀科学家到国际组织、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任职。研究出台《教育部关于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改革的指导意见》,参与实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五、统筹教育信息化,维护行业网络安全
16. 做好教育信息化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进一步明确教育信息化支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与方式,调整工作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安排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
17.持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实现学校互联网接入并完善网络教学环境,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提高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
18.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试点探索以优校联盟、校长论坛和教育信息化综合实验区等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动、引领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
19.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网络安全工作,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实施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增强网络安全防护,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六、坚持追求卓越,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20.深入学习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加强党建,以上率下,坚定“四个意识”,推动高校科技战线全面做到“四个合格”。
21.在科研基地评估中坚持质量和贡献的科技评价导向,引导高校改变简单量化的评价,推动形成分类、开放、长效评价机制。加大力度落实《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适时组织检查。
22.加强高校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开展管理干部技能培训和业务交流,发挥好专职管理人才和“双肩挑”人才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管理队伍。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和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