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中国重金吸引在美科学家回国?
中国重金吸引在美科学家回国?
来源:usqiaobao.com | 2017/4/1 8:39:02 | 浏览:2812 | 评论:0

两位世界知名科学家杨振宁、姚期智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近期引发社会关注。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另一位是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他们的回归或将成为“风向标”, 引导更多海外英才回国,助力中国科研事业发展。

近日有港媒指出,中国近年来通过经济上的刺激措施、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及激发爱国情怀等方式吸引许多在美的中国科学家归国。内地学者分析,很多华裔科学家回国,本身是中国发展的结果。同时,因美国人才过剩,许多科学家并不只追求福利,也需要成就感,自然想回到祖国寻找机会。

中国重金吸引在美科学家回国?

今年2月,杨振宁、姚期智两位世界知名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两名科学家同为清华大学教授,都有多个外国院士头衔。他们的回归被视为“风向标”,或将引导更多海外英才回国。图为杨、姚任教的清华大学校园。(清华大学官网

中国重金吸引在美科学家回国?

2017年1月,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2017第三届海归中国梦年度盛典”在北京开幕。本次盛典分为大国复兴与海归中国梦论坛等单元,各企业代表、海归精英共计400余人参会。(李国庆摄

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研究军事?

“中国近年来加大力度,吸引许多在美从事过国防科研的中国科学家归国,这种努力已经在军事上取得回报。”香港《南华早报》29 日报道称,中国吸引在美科学家归国的方式包括经济上的刺激措施、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及激发爱国情怀等。

北京《环球时报》报道,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29 日表示,出现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从事军事研究的论调肯定有美国对此警惕的原因在其中。事实上,很多华裔科学家回国,本身是中国发展的结果,美国提供不了相应的工作机会,而中国有需求,科学家自然愿意回国。这种情况不只是存在于中国科学家当中,其他国家科学家也有。美国人才过剩,许多科学家并不只追求福利,也需要成就感,自然想回到祖国寻找机会。

《南华早报》称,中国力争吸引回国的科学家通常供职于与美国核武器项目和其他军事研究相关的实验室,包括美国原子弹的发源地、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在美国核武器计划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此外还有美国航天局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等军火制造商。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这些科学家回到中国后,参与了超声速武器开发,以及新型潜艇设计,“新潜艇或能无声无息地在美国西海岸附近巡逻”。

报道称,不清楚已有多少在美从事国防科研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但LANL 就有不少。报道介绍说, LANL 有大量国防研究设施,包括用于武器研究的超级计算机和粒子加速器。LANL 近1 万名员工中, 超过4% 是亚裔。

报道特别提到曾在LANL 工作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教授, 称他为中国高超声速滑翔式飞行器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报道称, 去年4 月,中国研究人员对高超声速滑翔式飞行器进行测试,该飞行器的时速达1.1 万公里。运用相关技术发射核弹,能在1 小时内将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地方。

科学家回中国≠威胁美国安全

《南华早报》援引一名安全专家的话称,美国政府已认识到人才流失问题但无能为力,因为科学家有选择工作地点和为谁工作的自由。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席刘易斯则宣称,中国科学家是“中国间谍招募的目标,需要格外注意”。

不过《南华早报》援引一名知情研究人员的话称,他不认为陈十一从LANL 带回了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他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处理的是科学问题而不是技术细节”。曾在LANL 工作8 年的厦门大学教授杭纬表示,科学家回国“只是一份工作”,不应被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环球时报》报道,1999 年, 美国曾指控在LANL 工作的华裔核物理学家李文和为中国窃取美国核武器机密。但由于缺乏证据,相关指控于2006 年被撤回,此事引发该实验室很多华裔科学家的不安。

据悉,美国政府对涉及民用的高新技术保密级别也非常高,外泄基本不可能。过去几年,华裔科学家“被间谍”的事件不断发生。其中比较有名的案例是2015 年对知名超导专家郗小星“向中国提供敏感技术”的指控,结果进行数月调查后,美方承认“把最核心的证据弄错”。

张家栋表示,从美国回中国发展的技术人才各领域都有。《南华早报》报道提到的LANL 等多家实验室都是核实验室,它们的黄金时期是冷战时期,这些实验室目前不处于核研究前沿,在美国军工体系中的重要性并不高。他说,技术分很多种,每个人所知晓的技术有限。美国主要实验室中,科技结构和科技领导权都在美国人自己手中。华裔科学家知道的东西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真把一些技术带回中国,作用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大。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表示,一些美国学者宣称科学家成为中国间谍招募的目标,这种说法是无中生有,充满偏见。西方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一直持怀疑态度,但事实上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是中国科学家通过努力获得的,不可能是通过“窃取”美国的技术取得。华裔科学家在美国被冤枉的例子很多,事实证明根本没有证据支持那些指控。

杨振宁、姚期智入籍入院 凸显中国引力效应

今年2 月,杨振宁、姚期智两位世界知名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另一位是世界知名计算机学家,他们为何要寻回“中国身份”为国效力?又将对海外人才归国产生何种示范效应?

新华社报道,物理界泰斗杨振宁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杨- 米尔斯规范场”论并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得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姚期智则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2000 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成为迄今为止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亚裔计算机科学家。

从上世纪70 年代以来,杨振宁一直为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孜孜不倦。凭借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在世界各国讲学访问,介绍中国情况。在其影响下,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态度,一些美籍华人学者也纷纷回到中国。

2004 年,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杰出学者来校从事研究。就在这一年, 当时57 岁的姚期智也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出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开启全新学术探索。此前,他已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教授。

2016 年底,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两位科学家先后提出希望能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由于此前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主席团经审慎深入研究,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

依据此新办法及《中国科学院章程》,两位科学家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加入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加入信息技术科学部。

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54 位, 外籍院士78 位。中科院方面表示, 杨振宁、姚期智作为国际知名科学家,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队伍,对提升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积极作用。

“这些年中国发展空间很大, 吸引了许多海外人才回国。”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冯强说, 此次两位科学家回归,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越来越认同并感受到中国的强大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

杨、姚回归或将引导更多海外英才回国

两位顶尖科学家的学术追求及人生选择,或将成为“风向标”, 引导更多海外英才回国,助力中国科研事业发展。

新华社报道,近年来,中国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力度。统计显示,自2008 年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目前中国已经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4 万名,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

2016 年,中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杨超认为,近年来回中国发展的海外人才越来越多,与国家科研环境越来越好有关。“两位科学放弃外籍转入中科院院士对中国科研界是一件好事,也具有积极作用和示范效应。”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宁传刚说,杨振宁是目前健在的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放弃外国国籍、回到祖国的决定可能会为其他华裔科学家作出榜样”。

宁传刚说,较年轻的华裔研究人员或许会发现回中国工作比较容易找到资金,因为中国正在大规模扩大它的科研项目。他说:“一些人已经放弃了(外国国籍)。这或许成了一种趋势。”

北京光明网评论,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中国的发展道路有所交叉。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科学家有国籍,但科学无国界,让国籍不成为科学的羁绊,更不能成为科学家的道德困境,是杨振宁阔别51 年之后重归中国籍的一个启示。

中国应给海外归国精英们以制度性保障

据上海澎湃新闻报道,杨振宁、姚期智这两位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新闻引爆了舆论圈。表示支持者固然不少,但是批评、嘲讽乃至谩骂的言论,却也为数众多。有人讽刺杨振宁“回国养老”,杨振宁与妻子翁帆的私生活也成为网民倾泻情绪的靶子。

从学术的角度而言,两位都是毋庸置疑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具体到中国的科研事业方面,两位更是踏踏实实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 世纪70 年代返回中国开始,杨振宁就一直为中国物理学的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与海外联系等方面提供帮助。最近十多年来,杨、姚两位的事业就在中国,就在清华大学,他们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可谓顺理成章。中国公众理应欢迎,并送上祝福。而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这两位科学家的归国, 可视作中国科研事业与高等教育崛起,以及全球华人精英回流的标志。

事实上,将2008 年“千人计划” 的实施作为时间节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股海外人才回归的潮流:时至今日,已有超过4 万名的高等次人才从海外返回中国,或任教,或创业,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前沿研究与产业发展。

可以想见,杨、姚两位回国, 将使得这股“海归回流”的热潮变得更加汹涌澎湃。接下来,如何从制度上全面解决这些海外归国精英的入籍问题,让他们无缝融入中国的科研环境,就成了当务之急。比如,因为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科院院士在历史上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

希望这个良好开端,能够通往美好未来。静待精英回流的大潮, 公众的心态还是要学会适应,不必妄自菲薄。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5]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2]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9]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8]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4]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9]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5]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3]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8]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黄奇帆: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5个历史性变化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