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伍隅:不懂技术,社会就像一座机器组成的监狱
伍隅:不懂技术,社会就像一座机器组成的监狱
来源:sike | 2017/4/10 7:17:05 | 浏览:2037 | 评论:0

 

伍隅:不懂技术,社会就像一座机器组成的监狱

当代社会就像一座机器组成的监狱,学会技术可以摆脱牢房。

  去年网上流传过一则趣闻。美国圣昆丁州立监狱安排囚犯学习编程,犯人出狱后,没有一个再犯罪被抓回。一位刚出狱的囚犯说:“太可怕了,我宁愿在外面饿死也不想再去学编程了。”

  最后这句话是网友杜撰的,在程序员圈子里被当作笑话转发。但我觉得这则新闻是个很好的象征:当代社会就像一座机器组成的监狱,学会技术可以摆脱牢房。

  人类已经不再生活在大自然里了,而是生活在机器环境中:住宅、交通、医疗、食物⋯⋯就连水和空气都是机器提供的。如果机器出故障,人类顿时就有危机。就像病人依赖呼吸机和心脏起搏器,人类也依赖着机器。整个社会已经机器化了。

  我们理应享受技术成果,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难懂,大多数人已经不能够理解技术了。多少人能说清,手机通信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对着空气发送信号,就能被几千公里以外的另一个人实时收到,而不会发错对象?为什么扫一下手机二维码,你的资金就转到了商家账上?

  我们已经不懂技术如何达成这一切,只能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方式,像傻瓜一样使用它。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请不到人,或者索性机器坏了,你不就被困在了机器组成的监狱里了吗?

  糟糕的是,技术已经变得如此复杂,没有人能够全部搞懂。就拿计算机来说,从底层的CPU芯片一直到上层的图形界面,中间大概依次有几十层(甚至上百层)操作接口,要想全部掌握这些层,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没人能理解全部的技术,每个人只懂自己的那一小块。

  因此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和判断,某个领域的技术发展会引起整个系统怎样的变化。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技术最终会把人类带到哪里呢?我们已经完全不知道了。小说《冰与火之歌》里,寒冷的北方有一道绝境长城,外面就是危险地带,任何人不得跨越。我最近常想,技术有没有边界呢?一旦接近“绝境长城”,我们就会自觉停在那里,不再往下发展。

  举例来说,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终极智能”。意思是,当机器的智能达到这种程度时,就不需要人类再做发明创造了,因为机器自己就会发明创造。如果这种“终极智能”真的可能实现,技术要不要去实现它呢?

  目前来看,技术完全是野蛮生长,没有办法遏制。哪怕某种技术最终给人类带来毁灭性影响,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要技术有能力做到的事情,最终都会做到。就像我们随意地往花盆里面扔种子,原意是种花,但长出来的可能是一棵树。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旁边看着它长。一旦植物长得太大,超过了花盆所能承受的重量,整个花盆就将倾覆。

 

伍隅:不懂技术,社会就像一座机器组成的监狱

整个人类正坐在一架软件驾驶的飞机里面,只能祈祷软件运行永远不发生错误。

  我想到了另一个笑话:

  一架飞机即将起飞,里面坐的都是各大软件公司的老板。这时,机长问:“如果这架飞机的控制软件是你的公司写的,你还敢坐吗?”除了一个人,其他人都表示不敢坐。机长走到惟一愿意留下的乘客面前,钦佩地说:“看来您对自己公司的软件非常有信心。”对方摇摇头:“不是啦,我很清楚,如果你们用了我们的软件,这架飞机根本飞不起来。”

  我第一次听的反应是,这不是笑话。一架民航客机有100多吨,就悬浮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机上乘客的性命其实完全取决于技术,我们真的是在把生命托付给软件公司。

  如今,我的这种想法更强烈了。它其实是一个隐喻,整个人类正坐在一架软件驾驶的飞机里面,只能祈祷软件运行永远不发生错误。一旦发生问题,人类就会坠机。

  物理学告诉我们,要想让飞机在高空不掉下来,就必须高速前进,不能够失去速度。技术也是如此。为了让现有的技术更可靠,只有发展更先进的技术。人类已经走上 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只能提速,不能减速。

  一个依赖技术的高科技、高度自动化社会,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社会。有人说,一旦出现危机(比如全球变暖或战争),人类就会减缓甚至冻结技术发展的速度。

  错!危机只会进一步加速技术发展。技术的危机只能用更好的技术解决,否则人类社会就有立刻崩溃的危险。但是,高速公路上不能刹车,意味着什么?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一句名言:“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自身的规模。”我觉得,技术可能也是如此。高速发展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最终将把人类社会带到难以预测的脆弱状态。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包振山、卢东祥、刘波:激发八小时外经济活力打造扩内需促消费长效机制 2025-08-12 [173]
许倬云走了,他曾喊话中国青年:我劝你们振作 2025-08-05 [285]
瑞士商会名誉主席:职业教育如何作为国家竞争力引擎 2025-08-05 [311]
梁文道:励志书读多了,人会变傻的! 2025-08-05 [267]
《陈志武教授:思辨能力才是核心能力,多数中国学生不善表达》 2025-08-05 [275]
耶鲁大学教授给博士新生的真诚建议:博士之路,选择与坚持的艺术 2025-08-01 [390]
张维迎:经济自由会带来政治自由吗? 2025-08-01 [437]
66届IMO中国全员金牌荣获团体冠军,满分学霸曾在北大蹭课韦神 2025-07-25 [755]
张斌:宏观经济学的多重困境和反直觉真相 2025-07-23 [736]
余永定:解析美国“大而美”法案 2025-07-23 [103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