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郑永年: 互联网引导人类走向光明还是黑暗?
郑永年: 互联网引导人类走向光明还是黑暗?
2017/4/28 4:30:09 | 浏览:1152 | 评论:0

郑永年: 互联网引导人类走向光明还是黑暗?

互联网提供多样的选择性和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甚至恐惧感。

后事实世界的兴起

      互联网的出现已经急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互联网提供多样的选择性和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甚至恐惧感。互联网会引领人类走向光明,还是诱惑人类陷入黑暗?对很多人来说,这已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1990年代互联网出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互联网几乎被视为新的全能者,赋予每一个人充分的自由。当时人们觉得,人类一切美好的理想,似乎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的确,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世界发生了巨变。信息以极其廉价和前所未有的速度,到达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

      尤其是社交媒体使得传统的信息控制成为不可能,一旦掌握了信息,信息便是权力和力量。人们要么用互联网脱离贫穷甚至发财致富,要么用互联网参与政治,甚至推翻他们所不喜欢和不能接受的统治者。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所发生的几乎所有重大政治事件,都是围绕着互联网展开的。无论是到处蔓延的包括“颜色革命”在内的政治突变(中亚、埃及、缅甸),还是英国的脱欧或者美国的选举,或者迅速崛起的世界民粹主义,离开了社交媒体就会很难想象。

      在国与国关系方面,那些因为西方的干预而发生了“颜色革命”的社会,首先经历了社交媒体的威力。但不久西方本身也意识到,互联网不仅仅是西方影响其他国家的工具,也是其他国家影响西方的工具。这在2016年美国选举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俄罗斯被视为利用网络攻击,影响和操纵了美国的选举。网络也有可能促成非西方国家干预西方政治,在西方内部造成另类“颜色革命”。

      更为严重的是,在西方内部,社交媒体也已俨然成为“体制外力量”推翻“体制内力量”的有效武器。这里所说的“体制内力量”就是传统西方民主的主体,既包括政治力量,也包括这些政治力量所占据的体制和组织。无论是英国的脱欧还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都足以说明了西方的这些“体制内力量”并非固若金汤,社交媒体赋予“体制外”的力量足以推翻它们。而这个现象就很快被视为对西方民主的最大的威胁。

      曾经相信西方民主是“历史终结”的美籍日裔作家福山,近来著文谈论互联网政治。在福山看来,在2016年极度反常的政治环境中,最令人称奇的便是“后事实”世界的兴起,即几乎过去被视为权威的所有信息来源都遭到质疑,并受到可疑的、来路不明的事实的挑战。(西方)民主制度面临全面困境的直接产物是,无法就最基本的事实达成一致。

      当一名读者所信任的信息并未在舆论场上占据上风,或者他所不相信的信息成为赢家的时候,他便会相信这一定是对手精心制造的阴谋的结果。相信所有机构都是腐败的,导致人们走进普遍不信任的死胡同。福山认为,假如缺少对公正机构的信任,而代之以渗透到生活每个角落的党派政治斗争,那么,美国民主以及所有的民主都将无法存活。

      特朗普把昔日的信息权威例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CNN等都视为“假新闻”,社交媒体(更确切地说是“自媒体”)成为他的“另类媒体”。与“另类媒体”一同出现的便是“另类事实”。当然,这不仅仅是像特朗普那样少数政治人物所持有的观点,也是西方社会相当普遍的观点,至少流行于普通人群中。

      福山说得对,如果说互联网能够有助于人类进步,这是因为互联网赋权人们摆脱信息的控制者;再者,尽管人们所接受到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但人们可以假定真实的信息一定会压倒虚假的信息,因为戳穿虚假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公布真实信息。

      不过,“另类媒体”和“另类事实”的出现,使得所有这些传统的智慧显得那么“愚昧”不堪,甚至毫不相关。在很多人看来,世界已经分成了“光明”和“黑暗”两个领域,而他们之间的斗争甚至战争不可避免。

社交媒体对政治的影响

      事情真是那么简单吗?以上所讨论的这些现象,尽管只是少许例子,但已经充分展示了互联网改变人类的无限可能性。迄今,对互联网的研究文献已经是汗牛充栋,但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仍然极其肤浅,甚至不得而知。

      歌颂互联网带来的“光明”或者诅咒互联网所造成的“邪恶”,都不能替代对互联网的理性思考。如果要理解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首先就要探究其对人的影响,因为对人的影响是最基本的,其他方面的影响都是衍生的。

      人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界定互联网的本质,但如果从互联网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来界定其本质,至少从社会科学的意义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正如法国哲人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人和动物的基本区分是: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给予我们人类什么呢?作为一种沟通技术,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分散性、分权性、个体性、民主性、选择性等等。

      在互联网世界,没有人可以像传统那样来垄断公共空间,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无限的公共空间,提出问题并使得讨论具有公共性。不过,互联网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泄情绪的有效管道,互联网可以随意放大人们的情绪,无论是爱还是恨。

      在这个新的公共领域,很多人都是随大流者,只做选择,而少了自己的思考。更有甚者,互联网成了表现者表现私性的有效工具,把所有私性方面的东西展现在公共空间。个体的表现欲一旦和互联网的获利性质结合起来,互联网更能把事物推向极端。

  在互联网空间,也没有绝对的道德,所展现的都是个性化了的道德。传统上,“公共”表明对“私”的遏制和扬弃,“公”不见得没有“私”,但如果不能对“私”做一定程度的克制,就很难产生“公”。与此不同,在互联网空间,人们往往很难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公”,而所谓的“公”也仅仅只是众多的“私”的聚合。

      这是因为在互联网空间,人们对信息往往只是作一种选择,没有综合能力,也无需综合,人们只是认同一种符合自己的一个符号、一个理念、一种思想、一个想象的社群、组织等等。经过符合“自我”的信息过滤,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微观,越来越缺少大局面。这就是互联网空间思想自我激进化的逻辑。激进的思维导致激进的个体行为,不仅表现在互联网空间,更是发生在实际社会领域。在互联网时代,激进的个体行为已经成为社会新常态。

集体行为成本和聚集效应

      互联网不仅影响个体的思想、思维和行为选择,也影响甚至主导人们的“集体行为”。传统上,集体行为包含各种“成本”,即学术界所说的“集体行为逻辑”。但互联网空间的集体行为逻辑,和传统集体行为逻辑相去甚远。因为高度的分散性和民主性,互联网空间的集体行为的成本极低,而聚集效应又极高。也就是说,互联网空间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聚集众多的人群。无论就其组织功能还是传播功能来说,在政治上,互联网正在取代传统政党的角色。

      传统政党也一直被视为平台,即聚集政治倾向性相近的人们去追求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不过,互联网和传统的政治平台又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互联网所作的政治动员,无一不具有强烈的民粹倾向性。因为是单个个人的聚合,没有任何过滤机制,民粹就变得不可避免。在今天的世界,无论是英国的公投还是美国的总统选举,互联网和政党合二为一,但民粹倾向性也越来越强。

      在国际层面,互联网很容易把民粹转型成为民族主义。这里就出现了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的网络遭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攻击,攻击者既可以代表主权国家的政府,也可以是和政府毫不相关的个体。

      近年来人们提出了“网络主权”的概念,希望用来保障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但网络有没有主权?网络主权怎样体现?所谓的网络就是把世界各个国家连成一体,不再有“边界”,有了边界就很难叫网络。既没有边界,也要保障安全,这显然是一对矛盾,仍然需要人们寻找有效的方法。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从来没有像今天的互联网那样提供了新的“人的条件”,但同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的互联网那样,给人类提出了无限的挑战。面对互联网,人们甚至需要重新定义“人”本身。如果人们像以往的数十年那样,被动地顺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自己,人类可能会不知不觉转变成为了“非人”。人们在互联网空间所进行的可能只是一种“劳作”,而非“工作”,更非“行动”。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但人们是选择成为互联网空间的动物,还是经“工作”成为人,或者经“行动”来创造意义,这并不取决于互联网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的主观选择。不管人们喜欢与否,主导着人类的未来,不仅仅是传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更是人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从更深层次来说,人总是游走于天使和魔鬼之间,既有“光明”也有“黑暗”。互联网仍然是工具。既然是工具,“光明”的力量或者“黑暗”的力量都可以使用。不过,是“光明”还是“黑暗”并不取决于互联网本身,而是互联网生存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说得很对,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利益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行动。无论西方还是非西方,今天的强势利益集团正通过各种办法,毫无限度地攫取利益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并使得大多数普通人陷入困境。普通人有理由感到沮丧,感到愤怒。对于普通人,互联网就如他们的祖先或者前辈使用过的石头、棍棒或者枪支。

      对既得利益集团来说,互联网或许使得他们陷入“黑暗”,而对普通人来说,互联网则有可能通向“光明”。由此看来,改善社会环境才是促成互联网扬善抑恶的唯一方法。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康德诞辰三百年|苏珊·奈曼:为什么这个世界仍需要伊曼纽尔·康德 2024-04-23 [35]
两个老头儿写的神奇算法,统治了全世界! 2024-04-23 [115]
所罗门诺夫:大语言模型的先知 2024-04-23 [35]
顶尖名校近7亿美元经费被冻结,只因一教授忘交结题报告 2024-04-20 [157]
张寿武:方程无解,求之不得 2024-04-20 [117]
关于陈算法的背景以及更新 2024-04-20 [101]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70]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156]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153]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25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慕波:爬取7万条帖子  看看人们都是怎么吐槽相亲的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