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生物医学
关键字  范围   
 
微生物组科学研究新发现带来治疗革命: 用细菌治病
微生物组科学研究新发现带来治疗革命: 用细菌治病
来源:usqiaobao.com | 作者:编译 巴斯闻 | 2017/5/6 8:12:54 | 浏览:2364 | 评论:0

组成人体的细胞大约有10 万亿个。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与生活在人体内及体表的40 万亿个细菌细胞相比,10 万亿显然少了一大截。

微生物组科学研究新发现带来治疗革命: 用细菌治病

研究人员试图用细菌来治病。

细菌可被用来治病

据全国广播公司新闻网(NBC News)报道,近些年来,科学家们了解到,人们身上及体内的细菌(统称为微生物组)与健康的许多方面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以及罹患哮喘和过敏等疾病的风险。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微生物组可能还在神经疾病和心理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科克大学神经科学家克里安(John Cryan)说:“在基本的神经科学层面,脑中所有关键机制都受到微生物组的调控。”

就在科学家们探索微生物组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时,有些专家则展望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会因微生物组的信息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加州帕沙迪纳加州理工学院微生物学家马兹马尼安(Sarkis Mazmanian)说:“不久之后,你我去看医生时,医生所开的将不再是化学药品,而可能是活的细菌。除了抽血化验外,每年的身体检查可能包括大便样品检查,以分析微生物组的成分。对微生物组的细菌变化进行追踪,可以预测一个人罹患疾病的风险,有时会在症状出现前很久就能做出判断。”

通过对益生元和益生菌的研究,活体细菌促进健康的功能已经受到重视。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活菌可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及人的心理感受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的研究发现,受到微生物组影响的疾病比先前所知道的多得多。

克里安说:“细菌最终可能被用来取代化学治疗。”

他甚至创造了一个术语来描述这种可能性:psychobiotics(或译: 心生素)。他说:“在5 年内,我们会有特异性的基于微生物的治疗方法。”

细菌研究揭示病根

去年12月,马兹马尼安的实验室发现了一个初步证据:微生物组与帕金森氏病有关。该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它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脑病而不是肠道疾病。

马兹马尼安的试验是在啮齿动物中进行的。谈及该研究时,马兹马尼安说:“开始的时候,我们对结果感到难以置信。我们不断进行化验,但结果总是把我们带回相同的结论。”

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但对帕金森氏病的最新了解可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更好的治疗方法。未来的研究或能发现究竟是哪些微生物涉及此病的发生,这样研究人员就有可能研发靶向细菌性治疗,以帮助治疗该病。

他们的结果绝不仅仅适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另外还有证据显示,微生物组受到干扰,可能还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一个因素。克里安指出, 在动物压力测试中,一种特别细菌的降低压力荷尔蒙水平的功效堪比一种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

此外,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科研人员在2016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某种肠道细菌会在小鼠中造成类似人类自闭症这样的社交缺陷。把该细菌植入患病小鼠的肠道内,它们的行为缺陷就会被逆转。

尽管还需要有微生物组与疾病关联的进一步证据,但可以看到医生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正在改变。

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而言, 这种致命细菌每年令1 万4000 名美国人死亡。该菌感染治疗难度之大名闻遐迩,但医生们发现,该病可通过粪便移植而治愈,即把有健康微生物组者的粪便移植到病人的大肠内。这种方法(即把有益的细菌引入病人肠道)比使用抗生素的效果更好。

菌群失衡损害健康

纽约大学人类微生物组项目负责人布拉塞尔(Martin Blaser)指出: “人类微生物组失去平衡有几种原因,其中包括过度使用抗生素,对我们的食物进行抗菌漂洗以及在我们的皮肤上用消毒剂。我们现在所见的剖腹产的流行也是菌群失衡的原因之一,因为通过正常产道分娩的孩子是在其经过阴道时获取其日后种植在肠道的菌群的,但剖腹产的宝宝就不会得到母亲产道中的正常菌群。”

由于这些原因,在发达国家, 某些有益的细菌消失了,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调。例如,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就是一种因抗生素使用而消失的细菌。尽管这种细菌与胃溃疡有关,但该细菌在体内消失后,食道疾病甚或癌症的发病率就开始飙高。

布拉塞尔解释说,这种情况并非罕见。他认为,人体微生物组多元性的丧生是一系列现代流行病的发病因子,这些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甚或肥胖症。布拉塞尔说:“微生物中的细菌是地球上最先出现的生命形式,它们的数量也是最大的。所有之后开始演化的包括人在内的任何物种都必须将细菌纳入考量。整个生物圈都需要有细菌存在。我们仍然需要对这种说法的涵义做更多的了解。”

相关栏目:『生物医学
全球首款「代孕机器人」亮相 引爆争议 教会如何回应这场科技风暴? 2025-08-15 [325]
认知刺激与音乐刺激:预防痴呆症的潜力 2025-08-13 [288]
天津大学校友团队:实现人类与肠道工程菌远程“对话” 开辟肠道健康监测与疾病治疗新路径 2025-08-12 [426]
Nature确认:1/4肺癌患者没吸过烟,背后竟是它惹的祸 2025-08-05 [687]
美国家庭掀起了“麻将在手,健康常有”的潮流建议中老年人以麻将社交保持健脑防老 2025-08-05 [402]
日本厚劳省批准使用AI的医疗器械,可基于脑回路客观诊断抑郁症 2025-08-01 [818]
谷歌突然免费开放"医生级"AI!医院连夜抢装,医疗界彻底变天 2025-08-01 [1236]
9种看似在“放松”,实则让大脑越来越笨的行为 2025-07-23 [696]
JAMA子刊:睡前刷手机的代价!成人睡眠时长缩短、质量下降,夜猫子风险更高 2025-07-23 [1381]
北大医学专家胡大一:睡觉,一个让你延长生命的革命性新秘方 2025-07-23 [72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