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吴文俊:不朽的数学人生
吴文俊:不朽的数学人生
作者:李大庆 | 2017/5/7 14:31:11 | 浏览:1885 | 评论:2

吴文俊:不朽的数学人生

  还有5天,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就将迎来他的98岁生日。但7日早7时21分他却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虽年近百岁,但他走得还是太突然。

  3月份,吴文俊在家不慎摔倒,因脑出血而住院。经医生诊治,病情恢复良好。但进入5月,他的病情突然反复。及至7日,他与这个世界诀别。

  因摔跤而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吴文俊可说是不顺。其实吴文俊的数学人生就是在一次次的不顺中走出来的,而且走出了几近无人可复制的光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数学奖(2006)、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

  每一个数学精英都会为自己获得哪怕其中的一个奖项而荣耀一生。

  翻开吴文俊的历史篇章,他对数学曾有一个从无偏爱到略有兴趣,又失去兴趣,直至热爱的过程。

  初中时吴文俊对数学并无偏爱,成绩也不突出,只是到了高中他才逐渐对数学及物理,特别是几何与力学产生兴趣。1936年中学毕业,吴文俊并没有专攻数学的想法,而且家庭供他上大学也有困难。好在他就读的中学当时设立了3个奖学金名额,其中一个指定给吴文俊,并指定他必须报考上海交大数学系。就此,他迈入这个名校。

  与国内其他著名大学相比,上海交大数学系成立较晚,课程偏重计算而少理论。大二时吴文俊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想辍学了。大三时,由于武崇林讲授代数与实变函数论,才使吴文俊对现代数学尤其是实变函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课后刻苦自学,反复阅读相关著作。可以说,吴文俊的现代数学基础主要是靠大三大四自学而成的。

  1940年,吴文俊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的两所中学工作。

  幸运的是,他后来遇到了陈省身先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文俊到上海临时大学任教。次年4月,陈省身从美国返回,在上海筹组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经人介绍,吴文俊到数学所工作。他受到陈省身的严格训练。他开始接触到拓扑学,从过去偏狭的古老学科转向新兴学科。不久,开始独立研究的吴文俊便对示性类的对偶定理,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证明。这一重要成果现已成为经典。

  1947年11月,吴文俊考取了中法交换生赴法留学,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在法国做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成果。

  1951年,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吴文俊放弃了在法国的优越条件而回国,先在北大数学系任教,一年后调到新成立的中科院数学所。此后5年,他刻苦钻研,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他的工作也曾被5位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引用,其中3位还在他们的获奖工作中使用了吴文俊的结果。

  由于吴文俊在拓扑学示性类及示嵌类方面的贡献,1956年他荣获了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57年增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然而,吴文俊再次遭遇不顺。

  从1958年起,吴文俊的拓扑学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只能做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1962年,形势变化,吴文俊又重新开始了拓扑学的研究。但两年后随着“四清”运动的开展及后来的文革,他的拓扑学研究再次停滞。

  1972年,科研工作部分恢复。两年后吴文俊的兴趣转向中国数学史,用算法及可计算性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古代数学。

  文革结束。吴文俊终于走上了凭着兴趣研究的“顺”时。

吴文俊:不朽的数学人生

  已近花甲之时,吴文俊接触到了计算机。为了验证自己所提出的机器证明方法的有效性,他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用Fortran语言实现了符号计算和几何定理证明的算法。编程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他每天10多个小时在机房连续工作。他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与议程求解两个具体研究方向入手,创造了新的方法,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这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正因此,他获得了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

  陈省身评价吴文俊说,他的成果都是“独出蹊径,不袭前人,富创造性”,“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数学家!”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17岁高中生一战封神!推翻40年数学猜想,起因竟是一道选做题 2025-07-11 [51]
李迅雷:对下半年经济形势和市场的通盘思考 2025-07-04 [183]
为什么孩子“窝里横、外面怂”呢?了解美国心理学家依恋理论,你就明白了 2025-07-04 [272]
专家观点 | 美国文理学院:小而美,美在哪里? 2025-07-04 [159]
他19岁辍学,21岁成立非营利组织,用10年清理半个太平洋 2025-07-04 [164]
刘海影:作为保守主义的特朗普主义及其误解 2025-07-04 [145]
张维迎的种子! 2025-07-03 [175]
哈佛商学院专访Anton Korinek:未来2—5年内,AI可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红利 2025-07-03 [169]
孙明春:“稳就业”的多维内涵与综合对策 2025-07-03 [143]
凯文凯利:最新5大预言 2025-06-25 [41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慕波:爬取7万条帖子  看看人们都是怎么吐槽相亲的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留言于2017-05-14 09:12:07(第1条)
这是给博客主人的悄悄话哦。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