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特斯拉CEO马斯克说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获百位科技界精英力挺
特斯拉CEO马斯克说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获百位科技界精英力挺
来源:Quora、知乎等 | 2017/5/30 19:06:12 | 浏览:2008 | 评论:0
 
特斯拉CEO马斯克说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获百位科技界精英力挺

今天一则消息刷爆朋友圈:“特斯拉CEO马斯克说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却获百位科技界精英力挺!” 实际上,围绕学术论文“实用性”的争议由来已久,就像在地球上有众多人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为何要从事探索外太空的研究。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也是体现在各个学术顶会上华人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那么,AI 学术论文价值几何?

马斯克说出“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这句话,实际上是他在 2013 年接受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类似 Coursera 的一个非盈利在线教育课堂)创始人 Salman Khan 采访时提到的。完整的视频在这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detailpage&list=WLF7AD1FF84390A665&v=vDwzmJpI4io&t=518

不仅如此,马斯克还接着说,“究竟有多少 PhD 论文被人真正用过?”

特斯拉CEO马斯克说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获百位科技界精英力挺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ScienceLondon”

自然,马斯克此话一出,在 Quora 立即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不过,总体来说,“赞同”这一观点的人在多数,这也是所谓“却获百位科技界精英力挺”的由来。但是,这些赞同也是有情景的。

得赞第二多(256)的是 Quora 工程师副总裁 Xavier Amatriain 的回答,作为多篇论文的作者以及审稿人,Amatriain 表示:“现行的学术体系并不以提升‘实用性’为基础,一旦接受了这一设定,那么多数论文无用(useless)就毫不奇怪了……至少 useful 的部分定义是如此。” Amatriain 继续说,学术论文主要从是否有新意(novelty)、有意义(significance)和有多少原创性(originality)这几个方面考量。所以,在评论一篇学术论文的时候,真正应该问的是:这篇论文对这届学术论文是否有意义,而非问这篇论文是否对全人类有意义。

得赞最多(965)的回答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Whova 公司创始人 Zhou YuanYuan 的回答,他认为学术论文有以下几点“无用之处”:首先,训练博士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我确信马斯克也雇佣过很多这样的博士生。”其次,Zhou 表示,要产出那 5% 对产业和未来造成深远影响的论文,需要很多论文的铺垫。“确实,有很多蹩脚的论文,但这就像有很多不靠谱的初创公司或谷歌内部创业项目一样。”

需要指出,马斯克说“大多数论文无用”这句话也是有上下文的。马斯克在说出这句话之前,表示了他想选择那些能够在产业/商业上至少有可能成功的项目,因为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特斯拉CEO马斯克说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获百位科技界精英力挺

接下来,马斯克才提到,他认为在学术上成功相对容易(见最开始的图片)——你可以发表很多“无用”的论文。至少对于当时马斯克而言,他认为在学术界,论文发表就意味着成功了。

结语

“论文灌水”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学界由来已久的“Publish or Perish”这个问题。马斯克从他的角度出发,认为多数学术论文对于商业/产业无用,确实不无道理。学术研究者满足好奇心,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企业家、创业者则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考虑产品服务和商业成功。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问题。

 

人类未来交通方式在哪?看钢铁侠马斯克再谈未来

马斯克一直被称为现实生活中的钢铁侠,因为他一直在把我们想象中的东西转化为现实,从电动车到太阳能家庭甚至移民火星,马斯克一直都是敢想敢做,指不定哪天他就掏出一个电影里的装备,瞬间变成钢铁侠飞走了。

但是马斯克暂时还没这个能力,出门通勤还是得开车。有一天马斯克在出门的时候遇到了大堵车,对于堵车忍无可忍的他于是想到了要创造一个新型的出行方式,就是地下隧道。

许多人对于未来的出行方式考虑就是天空,一直觉得我们会驾驶一个飞行器或者是无人机。马斯克认为,除了制造起来困难以外,飞行器也非常的嘈杂,而且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在人们头上飞过,并不会减低人们的焦虑程度。

除了规划未来交通愿景之外,马斯克还是不忘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99%的成功率是不被接受的,只要1000次中有1次失败,那么大家还是不会愿意去尝试无人驾驶汽车。虽然没有一个系统是完美的,马斯克提到,但是他觉得AutoPilot系统的确能给人带来安全性上面的更提升。哪一个司机承认事故完完全全是他们的错呢?为此,AutoPilot能在理性计算中为大家保持最安全的选择。

马斯克在这次访谈中也谈到了许许多多其他方面的东西,包括自己的PowerWall,SpaceX以及移民火星等问题,有兴趣的小伙伴请点击观看!(视频为生肉,请谨慎使用)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观看采访视频,以下是你可能错过的13条马斯克语录。

特斯拉CEO马斯克说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获百位科技界精英力挺

13.关于Boring公司

Boring公司旨在地下建造一个3D隧道系统,其能够将隧道的入口和出口无缝地融入城市的结构中。所以,如果你有一个电梯,就像载汽车的电梯,你就可以通过使用两个停车位把入口和出口整合到隧道网络中。然后汽车可以在其中滑行。隧道中没有限速,所以我们设计这个项目的速度是每小时200公里,也就是每小时130英里,所以你应该能在5-6分钟内从韦斯特伍德赶到洛杉矶国际机场。

12.Boring公司的掘进速度

在Boring公司的隧道施工过程中(马斯克想要快十倍的速度),(现有的掘进技术)要比海绵宝宝里面那只名叫Gray的蜗牛还要慢。Gary的速度要比隧道式掘进机快14倍。我们想打败Gary。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小家伙,打败Gary将是胜利。这种胜利就是要战胜蜗牛的速度。

11.关于飞行汽车

Uber和其他公司都在追求实现飞行汽车,当然我也支持飞行。很明显我做火箭,所以我喜欢飞翔的东西。这并不是对飞行物体的固有偏见,但对飞行汽车恰恰有这样一个挑战,那就是假设如果有东西不断飞过你的头顶,它们会很吵,产生的风力也会非常之大。如果到处都是飞行汽车,会增加人们的焦虑。你不会对自己说,“嗯,我今天感觉好多了。”你在想,“他们加固过他们的轮毂吗?”或者是想,当它们飞过头顶时,会不会掉落下来什么东西?

10.关于交通拥堵问题

很多人认为当汽车自动驾驶时,就能更快地行驶,从而缓解交通拥堵。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但一旦汽车拥有自动驾驶能力,开车的成本会更低,而且你也会发现开车的体验会比乘坐公交车更好。它的花费将低于车票价格,因此在自动驾驶情况下上路的汽车数量将会非常大,而实际的交通将会变得更加糟糕。

9.关于特斯拉的市场竞争

我认为几乎每个汽车制造商都有电动汽车项目。有些人非常认真地在研发电动汽车,有些人只是敷衍了事。令人惊讶的是一些人依旧在寻找燃料电池,但我认为这不会持续太久。有趣的事情已经发生。显然,为了激励宝马高管,他们展示了一张我的照片。

8.为什么特斯拉没有激光雷达或雷达

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激光雷达或雷达。我们仅仅使用了被动光学设备,这在本质上也是一个人使用的东西。整个道路系统都是通过被动光学设备或者摄像头来导航的,所以一旦你解决了相机或视觉问题,就能解决自动驾驶问题。如果你不解决视觉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如此集中在视觉神经网络上,这对探测道路状况非常有效。你绝对可以用相机来做超级人类(自动驾驶汽车)。你只用相机就能比人类要好十倍。

7.何时特斯拉汽车能够跨城交付

从本质上说,在2017年11月或12月的时候,我们将会让汽车从加州的停车场开到到纽约的一个停车场,在整个旅程中都没有任何人工控制。

6.太阳能的未来

我想最终几乎所有的房子都会有一个太阳能屋顶。考虑到时间,可能是在50年内。平均而言,每20到25年就会更换一个屋顶,但现在看不会立即更换所有的屋顶。但如果足够快的话,你能在15年之内实现屋顶更换,那么拥有一个没有太阳能的屋顶反而成为个例。

5.会有多少家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iesit

我们将大约建造100个超级电池工厂。不是10,不是1000,很可能是100。我想我们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再建造2到4家超级电池工厂,大概是4家。我们需要解决全球市场的需求问题。

4.关于与唐纳德特朗普的会面

我表明了对移民问题和气候变化的支持。如果我之前没有做过…那不是我的日程安排,所以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但至少这些话是要说的。

3.关于SpaceX公司的使命

让一百万人生活在火星,这是一个让人振奋且吸引人的未来。我觉得这是你早上起床后想要继续奋斗的原因。你为什么想要活下去?目标是什么?是什么在激励着你?你对未来有什么向往?如果未来没有星际迁移,如果这不是我们将要拥有的未来,那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沮丧。

2.关于为什么要致力于让人类成为星际物种

这并不是一种必然。认识到这并不是必然,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可持续能源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必然的,但成就人类的太空文明肯定不是必然的。

你可以看看整个太空发展史:1969年我们就能派人登月。

然后我们就有了航天飞机。航天飞机只能载人们到近地轨道。随着航天飞机的退役,美国不再可能让任何人进入轨道,所以这就是趋势。这种趋势归于一片虚无。人们错误地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一切。但这种情况不会自动改进。只有当很多人为之努力工作才能让它变得更好时,它才会有所改进。实际上,我认为事物本身都会退化。看看古代的文明,看看古埃及人,他们曾经可以建造金字塔,但他们已经忘了如何去做。看看古罗马人,他们曾经建造了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渡槽,但他们已经忘了如何去做。

1.关于马斯克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认为美丽和灵感的价值毫无疑问是被低估了。但我想澄清的是,我并不是想要成为任何人的救世主。我只是在努力思考未来,而不仅仅沉溺于悲伤。

 

坚决抵制马斯克“脑机结合”,它令人类变成徒有人形的机器人

特斯拉CEO马斯克说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获百位科技界精英力挺

虎嗅注:文章作者说无论是马斯克之流的AI脑机接口派还是VR领域的直接输入派,都没回答过这样一个致命的问题:大脑可以向机器输出信号,但是可以接受机器向人脑输入信号吗?

所谓控制就必须有输入和输出双向的反馈,但是机器向人脑输入信号,直接挑战了自然感官刺激脑中枢的人类自然感知,这不会抹除人类的自我意识?人类会不会变成徒有人形的机器人?本文作者是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的翟振明教授和朱奕如教授,虎嗅获授权刊发,对原文有些许删改。

马斯克和霍金都在预警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极大威胁,马斯克还宣称有了应对措施:先把人脑与人工智能融合。他还说干就干,成立了新公司。

但我的预警却是:马斯克要做的事对人类的威胁,比人工智能的威胁要大得多。我们要联合起来,坚决抵制!

致命的问题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成立的新公司Neuralink要把人脑与计算机直接融合。马斯克宣称,人类社会即将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为了避免被新物种——超人工智能威胁甚至消灭,人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将自己的大脑与AI融为一体。

无独有偶,我最近在很多场合做演讲谈到VR(虚拟现实)的未来发展,期望头盔越来越小越来越轻变成一般眼镜的样子,就经常有业界人士接茬说,以后哪里需要眼镜,接到脑中枢就是了。

马斯克希望“脑机界面”能进行人类意识的实时翻译并将之转化为可输出的电子信号,从而可以连接并控制各种外部设备,用他的话说就是“当你的念头一闪而过时,电视机或车库门便自动打开了”。

初一看,这里说的是人脑控制信号的输出,但是所有的控制都需要信号的反馈,也就是说,在设计输出的接口时同时还要设计输入的回路,才能实施控制。

但是,无论是马斯克之流的AI脑机接口派还是VR领域的直接输入派,都没回答过这样一个致命的问题:“你们知道如何防止人类的自我意识被彻底抹除吗?”

目前以Neuralink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所试图做的脑机互联,却极有可能将人类个体变成徒有人形的机器人,亦即行走的“僵尸”,彻底终结人类文明。

如若仅仅出于害怕人类在超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时不能与AI在劳动力市场相匹敌甚至被淘汰而企图将人类变成AI,这将是对人类最紧迫且最严重的威胁。人脑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最为复杂精巧的东西,在我们还没有基本摸清其运作原理之前,对其进行任何加工改造都是极端危险的行为。

信息与信号的分离或混淆

我们的自然感官,主要是让我们接受认知性的信息,而不是让外来的控制信号随便侵入,这就为保护和维持我们每个个体的主体地位打下了基础。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如下三条初始状态的“非对称原则”:

1.从客体到主体这个方向,信息越通畅越好,控制信号阻滞度越高越好。

2.从主体到客体这个方向,控制信号越畅通越好,信息密封度越高越好。

3.以上两条的松动调节,以最严苛的程序保证以各个主体为主导。

那么,如果现在放开搞“脑机连接”,危险在哪里呢?对照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的可能风险。

其一,由于现今人类对自己的大脑与自我意识的关联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也对认知性智能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联的认识基本为零,在这样无知的前提下贸然实施大脑直接干涉,很有可能将人类的自我意识(或曰“灵魂”)严重破坏甚至彻底抹除。

其二,就算没有抹除,在作为认知材料的“信息”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信号”之间不能做到基本分离的社会和技术条件下,有了绕过人的自然感官直接刺激脑中枢的技术手段,将给一部分人控制另一部分人提供极大的方便,对人的自由和尊严构成严重的外来威胁。

其三,当人们还没达成法律共识将脑机接口的信息和信号的流向设置权完全赋予同一主体之前,一个人由于可能直接被外来意识控制所带来的损失,比他可以直接控制外部设备所带来的方便,或许要大得多。

以上几条不同层面的风险,哪一条都足以构成我们联合抵制马斯克等人的“脑机融合”项目的充足理由。

被夸大的人工智能的威胁

具有“人类意识”的人工智能会不会统治甚至毁灭人类社会。马斯克、盖茨、霍金这些偶像级的大人物,都在发出警示。

而马斯克还即刻付诸行动,要将人类每个个体先用AI全面武装起来,以对抗垄断AI的假想的邪恶势力。但是,从上文我们已经看到,如此具有行动力的人,却有着一个思想力上的致命伤,对人的自我主体意识问题缺乏思考,从而成为了一个危险人物。

马斯克在哲学界有个同道,这就是尼克·博斯特姆(Nick Bostrom)教授。他相信无论只有智能的AI还是具有自主意识的AI,都完全是由计算来实现的。由此他还做出了一个逆天的判断:我们人类的意识,在接近100%的概率上,不是真实存在的意识,而是被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假意识”。

但是,第三人称世界的对象可以分真假,第一人称世界中的意识何以分真假?博斯特姆基于自然主义的计算主义使他陷入到虚妄的境地之中。更为严重的是,大企业家马斯克之流也循着这个思路前行的话,就会彻底忽略“脑机连接”项目最致命的危险。

笔者经过多年的独立研究,加上近来与美国量子物理学家亨利·斯塔普(Henry Stapp)的讨论,笔者已经得出结论,物理主义和计算主义对人类意识的解释是误入歧途的,因为这些解释者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整一性投射谬误”(Fallacy of Unity Projection)之中不可自拔(见《哲学研究》2015年第6期笔者发表的论文)。

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以计算机模仿神经元网络的方式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具有真正的自我意识,只有按照某种非定域原理(比如量子力学)建造出来的人工系统,才有可能具有第一人称视角的主观世界和自由意志。

所以,除非有人以确凿的证据向我们证明如何按照非定域原理把精神意识引入某个人工系统,不管该系统的可观察行为与人类行为多么相似,我们都不能认为该系统真的具有了精神意识,该系统都还是属于工具性的“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是在特定领域类似、等同或者超过人类智能/效率(不具备自我意识)的机器智能。就目前已广泛应用的人体识别、机器视觉、自动驾驶、机器深度学习等AI技术而言,都属于擅长单一活动的弱人工智能范畴。

可以“战胜”李世石、柯洁的AlphaGo也不例外。AlphaGo的工作原理是训练多层符号化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这种“学习”,实质是将大量矩阵数据作为输入,通过非线性激活方法取权重,再产生另一个数据集合作为输出,调整权重分配,反复迭代逼近期望值,直至满意,就把权重矩阵固化下来,从学习状态转到工作状态。本人与斯塔普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学习过程,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机会让“自我意识”涌现。

以雷·库兹韦尔为代表的未来学家认为“智能爆炸”正在发生,但他们并没有论证过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人类的智能的分别在哪里,也就无法揭示这种所谓的“智能爆炸”到底是福还是祸,从而所谓的“乐观”还是“悲观”的区分都显得肤浅和不得要领。

也就是说,这种危机感类似于被迫害妄想症,而问题症结不在于人工智能这项技术,而在于有这种意识的人群本身。因为在没有完全弄清楚人工智能与自主意识的问题之前,将人工智能拟人化或主观赋予其行为动机都是出于人们臆想的焦灼和恐惧,所以这种威胁实属“人为”而非“机为”。

正如最近大热的科幻剧集《西部世界》和《黑镜》系列所隐喻的那样,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的“觉醒”才是对人类最致命的威胁。他们害怕人工智能发展到具有自由意志和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阶段后,会拥有跟人类一样的“人性”腹黑面而与人为敌。

但是,正如以上所说,现今冯·诺依曼框架下的二进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依赖经典物理学的“定域原则”,永远不可能“觉醒”,而只有以“非定域原则”为构架的计算机(比如量子计算机)才有可能产生自我意识。所以,在现今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独领风骚的情况下,这种担心完全多余。

那么,如果基于量子力学我们真的制造出了具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呢?这时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思路了,此时有意识和情感的人工智能也具有与人类对等的人格结构,在社会地位与权利尊严等方面应与人类一致。

拿它们去买卖,相当于法律上的贩卖人口。进一步地,我们必须将它们看成是我们的后代,与我们在实验室培育试管婴儿并无本质上的差别。自古以来,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超越自己啊,“强人工智能”比我们强,我们庆贺都来不及,还焦虑什么呢?

按照人文理性的要求,面对自己创造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存在体,我们的基本态度应是接受并认可他们是人类进化了的后代。正如经过上万年的演变后,躲在山洞里的智人成为穿梭于摩天大厦里的现代人的历史进程一样,人类以崭新的方式繁衍出一种新面貌的超级智能人,这不是灭世的劫难而是人类的跳跃式进化。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硬核解决Sora的物理bug!美国四所顶尖高校联合发布:给视频生成器装个物理引擎 2024-05-06 [42]
为什么审稿人总会写一句 “ 稿件应由英语母语人士进行改进 ” ? 2024-05-06 [23]
Oracle 23 Ai :又甩开国产数据库几条街 2024-05-05 [126]
电子皮肤-具有高拉伸性且可定制化的微针电极阵列 2024-05-04 [36]
跨越300多年的接力:受陶哲轩启发,数学家决定用AI形式化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2024-05-04 [41]
全新神经网络架构KAN一夜爆火!200参数顶30万,MIT华人一作,轻松复现Nature封面AI数学研究 2024-05-04 [44]
历史性的飞行:美空军部长乘人工智能战斗机起飞体验空战 2024-05-03 [92]
神秘大模型一夜刷屏,能力太强被疑GPT-4.5,奥特曼避而不答打哑谜 2024-05-02 [44]
《Science》封面挑战现代教科书,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谜团被解开了 2024-05-02 [42]
数不清的蜘蛛!欧空局探测器在火星“古城废墟”中拍到惊悚照片 2024-05-02 [9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