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刘俏:当AI比人类更聪明, 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什么
刘俏:当AI比人类更聪明, 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什么
2017/9/5 3:48:15 | 浏览:1744 | 评论:0

刘俏:当AI比人类更聪明, 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什么

大家来到北大,开启新的一段人生旅程。我们必须正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经历着的急剧变化: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欧洲非法移民等一系列事件冲击着国际政经格局,我们受益于其中的全球化正受到严重挑战;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变得泛滥而随意的时代,碎片化的知识、似是而非的观点、质量低劣的“智慧”充斥周遭,知识唾手可得,思想力却逐渐式微;我们也看到新技术崛起所带来的巨大机会和更为巨大的挑战——依赖大数据和深度学习,AlphaGo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业余棋手到世界第一围棋手的超越,人工智能挑战着现有的产业逻辑和秩序,甚至人类关于智力的认知。

  在这急需我们去反思技术,反思文明进程,反思发展模式的重要历史节点,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智慧和和习以为常的秩序受到如此多挑战之时,大学教育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本质?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性和能力?

  一个多月前,我有机会和光华的EMBA同学一起在伦敦参访开发AlphaGo的人工智能明星企业DeepMind。那里的人工智能科学家预测当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达到每秒一百亿亿次时,人类级的人工智能就会出现;现在世界计算能力最强大的计算机是我们国家开发的神威·太湖之光,它的计算能力已经达到每秒12.5亿亿次。如果计算机界的摩尔定律还能延续,乐观估计再有十年时间,人类级的人工智能就会出现。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的若干领域展现出比人类更强的能力。

  当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表现得比人类更为“聪明”时,我们的大学教育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大师阿兰·图灵曾提出用“模仿游戏”来测试机器是否会思考——在人和机器的对话中,看机器是否能做到和人一样好。后人把这称作“图灵测试”。我一直在想象一个反向的“图灵测试”场景——怎样在一群具有人类级智慧的机器中辨识出人的卓尔不群?在迎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人以什么样的品性和能力区别于具有高级智慧的机器?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会告诉我们大学教育应该坚守的本质。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赋予人两种力量——“定义美好”的能力和“建设美好”的愿力

  AlphaGo可以完败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但是AlphaGo不知道围棋之外的世界——那些胜利时的欣喜若狂和失败后的黯然销魂;人工智能可以写出能媲美优秀诗人的诗句,但它不能像人一样感受“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背后幽深的意境,或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里的历史苍凉;在智能投顾领域,AI可以用复杂有效的算法拿出比人更理性的选股策略,但机器无法解悟牛市、熊市交替下个体生命的喜乐和悲伤……

  运用得当,人工智能可以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上的富裕,但是人工智能无法帮助解决人类在精神层面的匮乏。机器没有人类拥有的无限创意,没有人类的情感和自我认知,无法理解什么是甜蜜的生活。

  使人能够区别于机器,乃至宇宙万物的,是思想,是“定义美好”的能力和“建设美好”的愿力。“因思想,而光华。”借用查理·芒格的表述方式,我们应该把获取思想看成一种道德责任。这种道德责任与大学的精神一脉相承——获取“定义美好”的能力和“建设美好”的愿力是大学学生应该扛起的责任,也是我对大家最大的期望。

  怎样才能获取这两种力量呢?我希望大家坚定地去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学习绝不是被动接受问题的答案——事实上,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本身对思维的成长更有价值;学习也不等同于追求知识上的数量——即使你天赋异禀,记忆力惊人,你能记住的知识的数量也不会超过十块钱的U盘的容量;学习更不是孜孜于收集形形色色思想“大咖”们的观点或感悟——真理的形成需要不断的检验、挑战与被挑战。

  我希望大家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不唯上、不唯书”,通过更为深刻的思考,建立起对人类世界、对本源和普遍性的深刻理解,以更大的包容去面对各种分歧和异议,保持敬畏之心,多角度看世界,在新的事实和证据面前敢于挑战权威,也敢于改变自己。“定义美好”的能力就是追求真理的能力。真理的形成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人类这个物种在过往展现出高贵和尊严,大多与对真理的追求有关。

  大家还需要清醒认识到,学习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成为某个领域或是某种游戏的胜利者。无数的事例已经证明,和这种价值取向相伴随的往往是简单套利的心态,对常识的漠视,自律的丧失,对“奇能淫技”的热烈追求,和落井下石的冷漠。“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冷漠的自我主义”是对大学精神的背叛。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哈佛商学院专访Anton Korinek:未来2—5年内,AI可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红利 2025-07-03 [5]
孙明春:“稳就业”的多维内涵与综合对策 2025-07-03 [4]
凯文凯利:最新5大预言 2025-06-25 [72]
江小涓:尽全力保持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三驾马车能用尽用 2025-07-01 [95]
27楼的血色遗书:985夫妻用生命叩问的环保真相 2025-06-25 [217]
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再读格雷厄姆 2025-06-25 [161]
朱镕基之子清华演讲:犀利点评当前中国问题(深度醒脑) 2025-06-21 [304]
胡志华:国际供应链智能化趋势对我国影响及应对建议 2025-06-16 [389]
扎克·迈耶斯:全球监管合作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25-06-16 [382]
斯坦福教授大卫·拉伯雷: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但也正如此,才取得了成功。 2025-06-11 [52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