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国内动态
关键字  范围   
 
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知
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知
2017/9/20 8:09:56 | 浏览:1819 | 评论:0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理工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相關行業協(學)會,有關企業:

   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挑戰,主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重大戰略實施,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創新,培養造就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撐産業轉型升級,經研究,我部就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相關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項目內容

   根據前期工作部署,工科優勢高校組、綜合性高校組和地方高校組分別面向有關高校徵集了項目選題建議,經匯總整理並徵求專家組意見,形成了《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見附件)。

   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當前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的迫切性,積極組織新工科研討,統籌推進本單位新工科建設改革工作。高校要根據辦學定位和優勢特色,主動謀劃,深入開展多樣化探索實踐。要認真研究《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結合已有工作基礎和具體情況,按照相關選題要求確定項目內容。

   二、項目推薦

   項目實施單位要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綜合改革、注重分類實施,提供經費和條件保障,認真填寫《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推薦表》。鼓勵高校、企業、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和行業協(學)會以不同形式聯合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組織本地所屬高校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申報,擇優推薦5-10項。部屬高校應統籌規劃本校新工科建設與改革,擇優推薦1-3項。各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以及相關行業協(學)會應充分發揮統籌作用,組織推薦1-2項。有關企業可積極參與高校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提供資源和支持,推進産學合作協同育人。我部將組織專家對推薦項目進行審議,適時公布立項名單。

   項目經費由實施單位自籌。我部將拓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版),適時增加新工科專業點,並通過多種方式給予支持。鼓勵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經費支持;鼓勵部屬高校統籌使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經費;鼓勵各有關單位深入開展産學合作協同育人,積極爭取社會支持。

   有關單位請于2017年9月30日前,將加蓋公章的紙質推薦表、匯總表(各一份)和電子版發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聯係人:楊秋波 侯永峰,電話:010-66096949,郵箱:yangqiubo@moe.edu.cn,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單大木倉胡同37號,郵編:100816。

   附件: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

   一、新理念選題

   此類項目應結合工程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國內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內涵、特徵、規律和發展趨勢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的理念和思路。

   1.新工科建設的若幹基本問題研究

   目標:分析新工科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揭示新工科的內涵、特徵、規律和發展趨勢;從國家視角、全球視野和未來角度,提煉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提出我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為新工科建設提供指導。

   內容:新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徵及其對工程教育的影響與挑戰;新工科的內涵、特徵、規律和發展趨勢;提煉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新工科與傳統工科、應用理科的關係;新工科的主要范圍和劃分標準;新工科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工程教育的范式遷移;我國工程教育必須承擔的國家責任、全球義務和未來使命,如何貫徹落實國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不同類型院校新工科建設的重點、難點和主要任務。

   預期成果:研究報告、高質量論文、案例集等。

   2.新經濟對工科人才需求的調研分析

   目標:圍繞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進行分行業、分區域、大規模的行業企業調研,為高校工程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提供依據和指導。

   內容:調研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基因工程、核技術等新技術和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空天海洋、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産業對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狀況及趨勢,為新工科專業設置和建設、專業結構調整和人才需求分析提供數據支撐、建議和發展思路。

   預期成果:形成結構完整、數據詳實的調研報告和咨詢報告、專業發展戰略、高質量論文等。

   3.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經驗的比較與借鑒

   目標:從國際比較的視野進行總結分析,為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經驗和借鑒。

   內容:分析歐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工程教育改革的歷史和經驗,總結高等教育與歷次産業革命互動的規律,特別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的工程教育改革趨勢;從工程教育發展的背景、政策、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和專業、課程與教學、師資隊伍建設、評價體係等維度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國際工程教育發展的規律,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預期成果:研究報告、案例集等。

   4.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的歷程與經驗分析

   目標:梳理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總結成功經驗,揭示存在問題,分析未來發展趨勢,提出政策措施。

   內容:深入調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的實施情況,包括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戰略性新興産業新專業建設、專業認證、CDIO、示范性軟件學院和微電子學院等前期探索;全面總結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經驗與特色,揭示我國工程教育發展的規律;分析當前我國工程教育面臨的問題,研判發展趨勢,研究提出新工科發展的對策建議、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等。

   預期成果:研究報告、咨詢報告、案例集、高質量論文等。

二、新結構選題

   此類項目應面向新經濟發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傳統工科專業進行改造升級,開展新興工科專業建設的研究與探索等,推動學科專業結構改革與組織模式變革。

   5.面向新經濟的工科專業改造升級路徑探索與實踐

   目標:滿足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和培育壯大新興産業的需要,推動高新技術與工科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專業改造升級的實施路徑。

   內容:研究分析新經濟對傳統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更新課程體係和教學內容;探索傳統工科專業信息化、數字化改造的途徑與方式;探索傳統工科專業多學科交叉復合改造的途徑與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探索基于現有工科專業改造升級的新方向、新領域,逐步形成新的課程體係等。

   預期成果:改造升級一批傳統工科專業,提交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係、係列教材和實施案例等。

   6.多學科交叉復合的新興工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

   目標:根據新技術和新産業發展趨勢,促進學科交叉與跨界整合,推動工科專業之間、工科與其他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培育建設新興工科專業。

   內容:探索設置面向新技術、新産業以及未來技術的新興工科專業;制定以多學科交叉為特徵的各類新興工科專業培養方案;重組並優化涵蓋各學科基礎知識的新工科專業的課程體係和教學內容;構建新工科專業的實踐創新教育教學體係;研究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工科專業對師資隊伍的要求以及實現途徑。

   預期成果:形成若幹新興工科專業的設置論證報告,提交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係、係列教材和實施案例等。

   7.理科衍生的新興工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

   目標:以引領未來技術和産業為目標,探索理科在技術前沿的應用,推動應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促進理、工、醫等學科交叉發展,孕育産生新興工科專業。

   內容:聚焦國家戰略和未來産業需求,探究應用理科産生新技術的環境、條件和路徑,研究理科與工科之間交叉融合的方式,推動應用理科與環境、醫學、材料、能源、通訊、人工智能等領域交叉融合,培育新興工科領域及其相關專業;根據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確立新興工科專業的建設目標,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等。

   預期成果:形成若幹由理科衍生的新興工科專業的設置論證報告,提交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係、係列教材和實施案例等。

   8.工科專業設置及動態調整機制研究與實踐

   目標:建立滿足産業發展需要的專業設置和動態調整機制,提升工程人才培養對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和支撐能力。

   內容:研究産業發展特徵及其規律,把握産業發展對工程人才要求的動態變化;對專業設置和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配性進行研究和實踐;為建立專業設置及其動態調整機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議和方案。

   預期成果:形成面向産業發展的工科專業設置及動態調整的體制機制。

三、新模式選題

   此類項目應在總結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體制機制改革和大學組織模式創新。

   9.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

   目標:進一步推動開放式辦學,創新大學組織模式,建立政校企等多主體協同育人模式,推進科教結合、産學融合、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體制機制改革。

   內容:爭取各種社會資源,吸引多方面參與新工科建設,創新高校與境內外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其他高校及地方政府的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構建優勢互補、項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贏的人才培養共同體;結合新經濟發展趨勢和産業需求,構建多主體參與、産學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協同培養模式;推動大學組織創新,探索建設由校內外多方參與的産業化學院等新型組織模式。

   預期成果:建設一批面向新興産業領域的産業化學院,如機器人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大數據學院等;建設一批集教育、培訓、研發一體的共享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形成有利于社會機構深度參與高校專業培養目標制定、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質量評價等活動的體制機制等。

   10.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目標:打破固有學科領域界限,形成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特徵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內容:優化學院組織模式,建立跨學科交融的新型機構,為跨院係、跨學科、跨專業培養新工科人才提供組織保障;改革課程體係,開設跨學科課程,探索面向復雜工程問題的課程和教學模式;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跨學科項目平臺,推進跨學科合作學習等;研究制定多學科交叉融合能力達成的評價標準和考核辦法,建立質量監控體係;開展體現學校優勢與特色的專業集群建設。

   預期成果:建設一批滿足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培養的新組織機構;探索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課程體係、師資結構、管理模式等;開設若幹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課程。

   11.新工科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

   目標:完善工科人才“創意-創新-創業”教育體係,提升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探索建立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內容: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係和管理制度,加強創新創業通識教育,積極探索設置學科前沿課程、綜合性課程、問題導向課程、交叉學科研討課程;強化畢業設計的創新創業導向;探索“工科+”創業雙學位、主輔修制度等多樣化培養模式;建設基于工科優勢特色的高校創新創業平臺,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活動和創業實踐。

   預期成果:建立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的路徑,形成以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模式;形成推動創新創業成果轉化應用、産學研用緊密結合的體制機制等。

   12.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目標: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探索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內容:調研分析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學習目標和方法,總結借鑒國內外高校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與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在導師指導下自主規劃職業發展,允許學生選擇專業和自由組合課程;總結借鑒“拔尖計劃”等教學改革經驗,探索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展示學生天賦特長;研究制定自主設計培養方案和自創專業的標準和程序,建立必要的支撐保障條件;完善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推進課程體係與培養方案持續改進。

   預期成果: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提供基于案例、數據的實踐經驗等。

   13.新工科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目標:面向産業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研分段銜接的知識結構、課程體係、培養模式及配套制度體係。

   內容:分別對本碩博階段學習目標、課程體係、學習成果評價等進行深入分析,探索相關專業不同階段的核心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的有效銜接,形成多渠道的學生發展路徑;建立適應不同培養方案的選課體係,完善不同專業的學分確認機制;探索實施學生自主選擇和基于相應準入條件的學生分流方案;針對本研分段連續培養的學生制定合適的培養模式和選課體係等。

   預期成果:完成研究報告,提供培養模式、選課體係和學分確認機制的方案,並提供相應數據。

   四、新質量選題

   此類項目應在完善中國特色、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基礎上,研究制訂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教師評價標準和專業評估體係,開展多維度的質量評價等。

   14.新興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研制

   目標:制訂新興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

   內容:立足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發展前沿,研判發達國家工程教育新趨勢、新策略,以面向未來和領跑世界為目標追求,組織高校和産業共同研究提出新興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包括培養規格和基本要求、課程體係、教學規范、師資隊伍等內容,作為專業設置、專業建設、教學質量評估的基本遵循。更新完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標準。

   預期成果:一套新興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及實施方案、項目成果報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新標準等。

   15.新工科基礎課程體係(或通識教育課程體係)構建

   目標:構建面向新工科的基礎課程體係(或通識教育課程體係)。

   內容:依據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針對工科專業的基礎課程體係進行整合、優化、重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探索如何有效培養工科學生批判性思維、設計思維、工程思維、數字化思維、工程管理思維、工程倫理、跨文化溝通素養等;研究新工科人才應具備的數字化思維與能力,面向非計算機類工科專業開展計算機通識課程體係的改革與實踐等。

   預期成果:形成新工科專業基礎課程綜合改革方案;建設一係列新工科通識課程。

   16.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實踐教育體係與實踐平臺構建

   目標:構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實踐教育體係與實踐平臺。

   內容:圍繞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課程設置、實習實訓安排、經費投入、體制機制、雇主反饋等關鍵環節開展調查,深入分析我國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現狀與問題;推進基于成果導向的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設計評價體係,指導改革實踐;徵選全國范圍內的制造業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建立工程類大學生實習基地,形成校企間長期穩定合作關係;從政策配套、學校體制機制、企業深度參與等維度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預期成果:形成一批可推廣的工程實踐教育體係與實踐平臺,建立有針對性、可操作的評價體係及對策建議報告。

   17.面向新工科建設的教師發展與評價激勵機制探索

   目標:探索符合工程教育特點的教師任職要求、考核與評價標準、教師發展機制。

   內容:結合不同類型高校和學科的特點,強化教師工程背景和工程實踐能力,對教師的産業經歷提出明確要求並積極創造條件,探索與新工科相匹配的師資隊伍建設路徑,制定實施教師分類評價標準。

   預期成果:形成新工科師資隊伍分類評價標準、激勵機制、政策保障及教師發展方案等。

   18.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與實踐

   目標:推進信息技術與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互聯網+”環境下工程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工程教育效率和教學效果。

   內容:探索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學習行為分析和教學持續改進的信息化手段,培養學生數字化思維,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針對新工科領域,建設一批優質在線課程,既服務高校人才培養,也滿足企業培訓需求;探索工程實踐教學中虛擬倣真等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實現優質實驗教學資源開放共享。

   預期成果:開設一係列新工科領域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若幹應用虛擬倣真等技術的工程實踐教學平臺;研制工程教育信息化報告;形成與工程教育信息化相配套的共享和交流機制、教學管理平臺等。

   19.新工科專業評價制度研究和探索

   目標: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標準,推進校內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建立新工科專業評價制度,完善中國特色、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

   內容:研究新工科專業評價指標體係;研究面向培養目標達成度的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探索形成新工科專業評價的實施機制,包括完善評價主體、優化評價過程、合理化應用評價結果;完善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等。

   預期成果:形成新工科專業評價的指標體係、評價方法、實踐案例、高質量論文等。

 五、新體係選題

   此類項目應分析研究高校分類發展、工程人才分類培養的體係結構,提出推進工程教育辦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觀政策、組織體係和運行機制等。

   20.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展和效果研究

   目標:跟蹤總結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相關進展和成效。

   內容:調研分析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的計劃和實施情況,總結相關經驗和實踐案例,分析存在問題和障礙,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預期成果: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展報告。

   21.綜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展和效果研究

   目標:跟蹤總結綜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設相關進展和成效。

   內容:調研分析綜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設的計劃和實施情況,總結相關經驗和實踐案例,分析存在問題和障礙,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預期成果:綜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展報告。

   22.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展和效果研究

   目標:跟蹤總結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相關進展和成效。

   內容:調研分析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的計劃和實施情況,總結相關經驗和實踐案例,分析存在問題和障礙,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預期成果: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展報告。

   23.工科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分類推進新工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目標:充分發揮工科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用,統籌各領域相關高校,分類推進新工科建設。

   內容:在全面分析産業需求和技術趨勢的基礎上,對傳統工科專業改造升級和新興工科專業建設提出建議;探索滿足不同人才培養定位的差異化培養方案,修訂或制訂專業質量標準;組織開展新工科建設的經驗交流,提煉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預期成果:工科專業類課程體係、培養模式改革的實施方案,出版滿足新工科建設要求的係列教材,提出分類推進新工科建設的政策建議。

   24.面向“一帶一路”的工程教育國際化研究與實踐

   目標: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扎根中國、放眼全球,推進工程教育國際化,提升我國工程教育國際影響力和對國家戰略的支撐能力。

   內容:探索構建“一帶一路”工科高校戰略聯盟,共同打造工程教育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大學之間在工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推動高校與走向“一帶一路”的企業實施産學合作育人,培養面向“一帶一路”的工程人才。

   預期成果: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工程教育國際聯盟和工程教育共同體;培養一批認同中國文化、熟悉中國標準的工科留學生;推動具備條件的高校“走出去”,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教育師資等。

 

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24个研究方向首次全“解密”

(简体)

教育部近日正式发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指南》全文公布(见附录)。指南规划出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有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5个部分共24个选题方向。

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知

导 读

新理念选题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包括4个选题方向: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新结构选题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包括4个选题方向: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知


新模式选题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包括5个选题方向: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质量选题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包括6个选题方向: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新体系选题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包括5个选题方向: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搜索

一、新理念选题

此类项目应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知

1
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目标:分析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国家视角、全球视野和未来角度,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提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指导。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应用理科的关系;新工科的主要范围和划分标准;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的范式迁移;我国工程教育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全球义务和未来使命,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新工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
2
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目标: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分行业、分区域、大规模的行业企业调研,为高校工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指导。
内容:调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为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建议和发展思路。
预期成果:形成结构完整、数据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专业发展战略、高质量论文等。
3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目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内容:分析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总结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趋势;从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案例集等。
4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目标:梳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成功经验,揭示存在问题,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政策措施。
内容:深入调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建设、专业认证、CDIO、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等前期探索;全面总结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与特色,揭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分析当前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研判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新工科发展的对策建议、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等。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案例集、高质量论文等。
二、新结构选题

此类项目应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

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知

5
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目标:满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推动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
内容: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途径与方式;探索传统工科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改造的途径与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新领域,逐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等。
预期成果:改造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6
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目标: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推动工科专业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育建设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探索设置面向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未来技术的新兴工科专业;制定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各类新兴工科专业培养方案;重组并优化涵盖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新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新工科专业的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工科专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实现途径。
预期成果:形成若干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7
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目标:以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为目标,探索理科在技术前沿的应用,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促进理、工、医等学科交叉发展,孕育产生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聚焦国家战略和未来产业需求,探究应用理科产生新技术的环境、条件和路径,研究理科与工科之间交叉融合的方式,推动应用理科与环境、医学、材料、能源、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工科领域及其相关专业;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确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目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等。
预期成果:形成若干由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8
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目标:建立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支撑能力。
内容:研究产业发展特征及其规律,把握产业发展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对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建立专业设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案。
预期成果:形成面向产业发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的体制机制。
三、新模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

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知

9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目标: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建立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
内容: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吸引多方面参与新工科建设,创新高校与境内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及地方政府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结合新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设由校内外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学院等新型组织模式。
预期成果:建设一批面向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化学院,如机器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学院等;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形成有利于社会机构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质量评价等活动的体制机制等。
10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形成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优化学院组织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改革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等;研究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
预期成果:建设一批满足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新组织机构;探索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管理模式等;开设若干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
11
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目标: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积极探索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强化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探索“工科+”创业双学位、主辅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工科优势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
预期成果: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路径,形成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形成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应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等。
12
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内容:调研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目标和方法,总结借鉴国内外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规划职业发展,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和自由组合课程;总结借鉴“拔尖计划”等教学改革经验,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展示学生天赋特长;研究制定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和自创专业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必要的支撑保障条件;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持续改进。
预期成果: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供基于案例、数据的实践经验等。
13
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面向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研分段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
内容:分别对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相关专业不同阶段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有效衔接,形成多渠道的学生发展路径;建立适应不同培养方案的选课体系,完善不同专业的学分确认机制;探索实施学生自主选择和基于相应准入条件的学生分流方案;针对本研分段连续培养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等。
预期成果:完成研究报告,提供培养模式、选课体系和学分确认机制的方案,并提供相应数据。
四、新质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

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知

14
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目标:制订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内容: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组织高校和产业共同研究提出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包括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等内容,作为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更新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
预期成果:一套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实施方案、项目成果报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新标准等。
15
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内容: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重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工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数字化思维、工程管理思维、工程伦理、跨文化沟通素养等;研究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数字化思维与能力,面向非计算机类工科专业开展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方案;建设一系列新工科通识课程。
16
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
内容:围绕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经费投入、体制机制、雇主反馈等关键环节开展调查,深入分析我国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推进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计评价体系,指导改革实践;征选全国范围内的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建立工程类大学生实习基地,形成校企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从政策配套、学校体制机制、企业深度参与等维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及对策建议报告。
17
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目标:探索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教师任职要求、考核与评价标准、教师发展机制。
内容:结合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强化教师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对教师的产业经历提出明确要求并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与新工科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制定实施教师分类评价标准。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师资队伍分类评价标准、激励机制、政策保障及教师发展方案等。
18
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工程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
内容: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行为分析和教学持续改进的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新工科领域,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既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也满足企业培训需求;探索工程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预期成果:开设一系列新工科领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若干应用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研制工程教育信息化报告;形成与工程教育信息化相配套的共享和交流机制、教学管理平台等。
19
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推进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内容:研究新工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面向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探索形成新工科专业评价的实施机制,包括完善评价主体、优化评价过程、合理化应用评价结果;完善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等。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专业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实践案例、高质量论文等。
五、新体系选题
此类项目应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

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知

20
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和成效。
内容:调研分析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报告。
21
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和成效。
内容:调研分析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报告。
22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和成效。
内容:调研分析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报告。
23
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
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目标:充分发挥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统筹各领域相关高校,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
内容:在全面分析产业需求和技术趋势的基础上,对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和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提出建议;探索满足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化培养方案,修订或制订专业质量标准;组织开展新工科建设的经验交流,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预期成果:工科专业类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出版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系列教材,提出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政策建议。
24
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目标: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扎根中国、放眼全球,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
内容:探索构建“一带一路”工科高校战略联盟,共同打造工程教育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推动高校与走向“一带一路”的企业实施产学合作育人,培养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人才。
预期成果: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联盟和工程教育共同体;培养一批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的工科留学生;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教育师资等。

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通知

 

相关栏目:『国内动态
29个城市地铁全部亏损,中央六部门发文,地铁大扩张时代,结束了! 2024-10-31 [367]
截至11月17日!中国计量大学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诚邀海内外英才共话未来 2024-10-27 [465]
写在民办高校倒闭潮的前夜 2024-10-08 [465]
砍掉铁饭碗、增加硕士点、教培再度翻红…未来的社会风向要变了! 2024-09-27 [486]
“开学19天,消费4000多”,选择私立学校的家长老实了 2024-09-26 [263]
国内学生无限使用的GPT4o 2024-09-26 [213]
多所高校宣布!调整教务处职能 2024-09-22 [376]
离谱,西安交大博士手握SCI,秋招当场被拒,听到原因感觉被羞辱 2024-09-21 [298]
罕见!江苏一本科生从民办高校转入到公办高校,网友:背景不简单 2024-09-21 [317]
大龄硕士的求学之路——刚刚开始读研,感受很复杂 2024-09-16 [21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