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中国历史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中国历史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作者:关军 | 2017/9/22 14:27:37 | 浏览:2779 | 评论:1

当我以更宽的视角打量中国近现代历史,不得不怀疑一点:曾经强势而漫长的文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人的负累。

中国的现代启蒙,可以看作一场轰然作响的危机倒逼,危机来得过于突然了,过于刻骨铭心了,放眼悠长的华夏文明史,这也算是最最重要的拐点了。而且,由于复杂微妙的民族心理,现代启蒙显得既艰难又脆弱,很难说已经真正完成

有时你会天真地想: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就没有可能存在一个更顺畅、更良性的关系吗?

回到这种文明的冲突的起始处,像围棋棋手那样复盘,其实是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意味的。真得感谢格外关切中国的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他于1989年出版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堪称中国研究的经典,也是历史题材非虚构写作的标杆。此前差不多10年,为了还原那次“撞击”,他搜集的原始资料多达一万两千页,包括30多个见证者的记录(他形容为“架设了30多台摄像机”),尤为可贵的是,在他的推动下,沉睡在故宫清史馆的相关档案被唤醒,东方与西方的史料,终于可以对话,可以“争辩”了

中国历史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停滞的帝国》,1998,2007,2013

佩雷菲特所说的“撞击”,是隐性的,并无任何可视的波澜,但它却比近代史任何一场战争都重要,决定了此后三百多年间东方大国与西方世界的风云际会。

那是公元1793年,天朝纪元为乾隆五十八年,“撞击”的确切时间是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一顶华贵的帐篷内,82岁的乾隆皇帝接受一些前来祝寿的朝贡者,其中就包括英国王室宗亲、马戛尔尼勋爵。

马戛尔尼并不是真来祝寿的,他是英王派遣的使节,希望推进两国平等的邦交,互派长驻外交官,尤其重要的是,要说服中国更多地向英国开放市场。当时的中国,依然自认为是惟一的天朝上国,哪里会跟谁“平等”交往,又哪有必要放开外贸?英使对中国的自大与闭塞略有所知,为了顾及满清的面子和认知水平,马戛尔尼在对华的辞令上掩饰了真实目的,就说是拜寿吧。

这应该是前所未有的豪华使团,他们分乘五艘大船(包括拥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战舰),随员足有700人,连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带上了。而他们祝寿的礼单更是让人目眩,有地球仪、天体运行仪、望远镜、秒表、榴弹炮、卡宾枪、连发手枪、军舰模型、油画……我觉得只有满汉全席的菜单才会丰富至此。耗费10个月的远洋颠簸送来这些礼品,英国人当然也是在展示国力。而那些礼品在中国的凄惨遭遇表明,西方人秀着肌肉,中国人闭着眼睛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马戛尔尼觉得,东方人在描述事物时有浮夸的习惯,于是介绍时对自己的礼品多有“东方”式的夸赞,他不知道中国人的例外——送礼时可别浮夸,应该贬低其价值(小玩意、小意思),否则受礼者就会不开心。

这次外交努力,从整体到各种细部,充满了误会与反讽,戏剧张力极大,如果说这本书的本质是沉重的,至少是“喜剧的忧伤”,阅读本身让人兴味盎然。

中国历史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访华使团副使乔治·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聋子的对话

彼时的英国,正借助资产阶级革命而小国崛起,米字旗插向世界各个经度,遂有“日不落帝国”之谓。中国的官方宣传机构前两年拍过一部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是中国当下的发展战略,而18世纪的英国是这种贸易全球化的鼻祖,反讽的是,如今想和全世界做生意的那个大国,那时最蔑视的就是生意人,也不认为本邦之外还有什么“世界”。可以说,天朝处于巨大的贸易顺差,除了鸦片,没觉得还要进口别的,而欧洲贵族社会正陷入对中国商品的迷恋中

中国历史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1725年,一个英国家庭的下午茶时光

乾隆时期的中国,GDP约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西方研究机构的数据),国力殷实,英国人此行虽想探看虚实,却并无多少非分之想。更何况,印度这头东方大象已经让英国殖民者难以消化,麻烦缠身,他们的远东谋略并不复杂——我有科技,你有市场,一起做生意岂不最好?

“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之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引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佩雷菲特忍不住在行文中发出如此感慨,但他看到的是不幸的事实——两个国家都自视为文明的正统,而对方则代表着野蛮和落后,“‘世上最强大的国家’和‘天下惟一的文明国家’”,作者借他们自身的认知揶揄着,而他们之间在1793年进行的,是一场“聋子的对话”。

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哪有可能见面就握手?

当时的天朝不仅蔑视贸易,也无视规则,事实上,促使英国要与清廷建立邦交的重要原因,就是英国商人在中国仅有的通商城市也得不到权益、自身安全的保障。五十多年以后,西方向清朝发动的攻击,有很多原因,而腐败、昏聩、藐视规则与人权的清朝政府并非完全没有责任。

面子问题

中国历史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乾隆五十八年这场失败的交往,前后历时一年多,其中最大的分歧在于礼仪之争——朝廷认为英国使臣对“天子”要行三拜九叩之礼,这天经地义,历来的朝贡者莫不如此,马戛尔尼坚持只行单膝跪地之礼,就像对英王所做的那样。

9月14日那天,马戛尔尼到底行了怎样的礼?直到现在还是未解之谜。众多的当事人的回忆录,说法不一,很多都遮遮掩掩,闪烁其词,至于清廷这边更是吊诡,在相关档案中,其他事情上的来来往往均有记录,对于礼仪之争却未着一字——谈论这件事本身,不就已经损害了天朝的威严了吗?

作者倾向于认为,马戛尔尼行了比单膝跪地更复杂一些的礼,但又不是天朝希望的三拜九叩。考虑到之前乾隆曾发话,允许英使按他们自己的习俗行礼,这场礼仪之争里双方都做了妥协,只不过,事后双方都觉得受了伤害。

面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吗?尤其对于天朝而言(为了维护自尊心,朝廷会大言不惭地告诉英使:“至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

我觉得,觐见时的礼仪之争,并不如通常认为的那么重大。两种文明的难以沟通,是深层的、全方位的,即使三拜九叩了,两国通好也是痴人说梦。只能说,双方远没有为这样的相遇做好心理准备,互相怨恨不可避免,套用今天的外交辞令,都未能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文明之火及其灰烬

在第一次访华之初,作者就惊异地发现,这个社会与使团回忆录中的中国那么相似,“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带着乾隆帝国时的全部遗传信息”。中国问题太让他着迷了,仅仅为了此书,佩雷菲特就六次到访中国,分段完成了英国使团在中国大陆的返程线路,细致考察民风民情,查阅浩繁史料。这本书承载的汗水的分量是惊人的。

我也感佩于那位年逾八旬的天子。我几个月前在香港的图书馆读到一本《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资料汇编》,它厚重得如同紫禁城的墙砖,收录的君臣往来的圣旨、奏折等文件有420多份,有时同一天或同一件事,乾隆连发几道指令,从他对英国人此行事无巨细的关切不难看出,关于本朝的落后一面及对方的潜在威胁,他有所感知。可是其南辕北辙的操劳,只会让人发出更沉重的叹息

中国历史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暮年的乾隆皇帝画像

《叫魂》也是一本历史题材的非虚构,讲的是1768年全国性的妖术恐慌以及乾隆的应对,同样是殚精竭虑批文无数,同样是对危机隐隐的忧虑,同样是无法逆转这部庞大国家机器的命运。

中国历史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上海三联书店《叫魂》,1999-1

后人审视1793年这次失败的外交,很容易地把中英双方都理解为傲慢无礼的家伙,事实当然远比这个复杂。无论马戛尔尼还是乾隆,他们都足够睿智和勤勉,有时也不乏灵活性,遗憾的是,避免文明的冲突实在太难了,他们无法超越自己的局限。

我想,我并不是在谈论遥远的、“历史上的今天”类型的故事,它当然也属于今天。中国已经急切地要与全世界做生意——就像18世纪的英国——但是我们如何融入并理解这个世界,仍然需要探索……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100多年间遭受的诸多不幸都是由于外民族的掠夺。“错误不可能是由它自己造成的”,佩雷菲特写下的这句反语。课本里讲到了许多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贪婪、野蛮、嗜血,但研究历史,我们不能仅止做简单的道德批判。

中国历史是否有另一种可能

当我以更宽的视角打量中国近现代历史,不得不怀疑一点:曾经强势而漫长的文明,某种程度上,是否成为了中国人的负累?书中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文明之火被自己的灰烬压着”。那些自大、虚伪、保守、排外的基因,是否已经或永远绝迹?很难断定。读读奈保尔笔下的当代印度,我也能清晰看到类似的文明的负累

深入到1793年“撞击”事件的内部,我们难免做这样的假想:历史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可能性?亦即,中国与西方的故事会不会有一个良性的版本?我有我的回答,作者有作者的回答,至于您,最好在读过这部经典之后寻求您自己的结论。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64]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50]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45]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64]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26]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29]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19]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37]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279]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1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zhou yuehui说:留言于2017-10-02 05:23:35(第1条)
中国人傲慢那是错误,不是罪恶。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那是罪恶,不仅仅是错误。不要跟着西方作者的思路把西方人的罪恶一笔勾销。这对谁都是不利的。尤其对你所说的中西良性版本的历史发展。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