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史秋衡: 新时代中国人才培养模式还需怎样升级?
史秋衡: 新时代中国人才培养模式还需怎样升级?
2017/11/9 1:57:09 | 浏览:1399 | 评论:0

  教育强国是世界潮流,经济强国呼唤教育强国,世界经济中心呼唤世界教育中心。204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建设世界性教育中心,是中国教育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在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如何找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思客特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史秋衡为你做相关解读。

史秋衡: 新时代中国人才培养模式还需怎样升级?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一直备受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其基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一直备受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问题,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问题。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作为中国改革的重要方面,目前进入了关键的攻坚阶段,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家建设需求的优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是简单地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而没有大的突破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那么,如何找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呢?

以高校分类发展为首要前提

  以高校分类发展为首要前提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场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其重要历史使命;应用型、职业技能型高校则需要培养面向一线的生产、管理、服务、应用创新的大批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因此,高校分类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部需求,更是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因此,如何明确高校的分类定位,进而引起教育观念的更新,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高校的首要任务。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所表现出的目标笼统、空洞、趋同等问题,其首要原因在于高校自身的分类定位不清,缺乏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充分认识,缺乏对国家发展需求、区域产业结构、地方人才市场与高校分类发展相结合。这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计,并最终影响到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各环节的具体落实。其后果是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存在较大的错位,学科专业设置缺乏院校特色、区域特点和行业优势。

以学科专业调整为重要切入点

  以学科专业调整为重要切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个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大核心内容,也是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分类指导下的高校寻求发展空间的重要契机,也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大挑战。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受传统学科专业的束缚,不同学校间的相同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如何率先突破对传统学科专业的认识,超越传统学科专业的设置,跨越现有学科界限,形成新兴的学科、跨学科与交叉学科将成为各高校争取新的发展空间与优势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要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首先要具有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视野,突破传统学科壁垒。研究及预测国家和产业的未来发展需求,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从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角度调整学科结构,设置新的专业群。其次,要结合国家与产业的发展需求,明确新专业群对人才的要求,进而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计、教学管理、质量评估与保障的各个环节,并对相关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使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来建立,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驾护航。

掌握学生寻求亲密朋辈关系的重要规律

  以寻求亲密朋辈关系为重要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创新型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而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又一挑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指出,教育受人的发展规律制约,并为人的发展服务。在新时代下,高校能否有效把握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大学生最迫切的需要是亲密需求,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培养是否成功。在笔者主持的NCSS研究中也发现,室友关系是大学生最看重且最重要的关系。这一方面与大学校园相对灵活、自由,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娱乐、学习的主要场所有关。通过访谈也发现,宿舍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良好的舍友关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也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还与小组合作学习、在线教育资源共享、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出现有关。这些新型学习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传统认知中简单地将人才培养等同于教学,而教学又简单地等同于课堂教学的培养观念,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对亲密朋辈关系的诉求。因此,大学生对亲密朋辈关系的诉求已然成为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规律。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不可忽视这一规律的作用,更要遵循这一规律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落实的过程中,重视朋辈作用的发挥,把大学的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齐头并进。

以过程监控为有力保障

  以过程监控为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成功与否,更关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对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已不再是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的客观要求。新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完善,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否到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高校必须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不等同于教学质量,更不等同于就业率等一系列的硬指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质是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与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个演变的进程,把握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才能有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NCSS另一研究中发现,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年对其整个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调适,一些不适应性会持续产生作用,并一直伴随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因此,学生如果过慢适应大学生活,对专业教育的适应性存在重大缺陷,会严重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没有情感的投入,认识很难达到很好的持续效果。而融入情感的教育,必须建立在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目前,大学与中学间的衔接不畅,大学管理对全程性重视不够,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内化有限。因此,高校必须真正掌握大学生成长规律,加强新生入学指导,在各年级开设相关适应性的课程与活动,改变目前人才培养质量与评价看重办学条件而不重学生认知情感的现状,采取必要措施全程化、全方位地构建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成长路径,使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布局,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基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突出的人才效益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校要全面提高师生素质,着力建设适应国家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人才结构的调整重点,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引领性作用。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05]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101]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86]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83]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57]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32]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36]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30]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77]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7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