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生物医学
关键字  范围   
 
“菌群“动向
“菌群“动向
2018/2/1 9:03:40 | 浏览:2075 | 评论:0

https://mp.weixin.qq.com/s/j42Qq7xQ_rb_aLPpcSNpjQ

“菌群“动向

Nature子刊:菌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口腔及肠道菌群易位进入血液后,可通过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LPS、dsRNA等)激活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TLR、NOD1等),驱动心血管疾病(CVD)发病;② 菌群产生的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次级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影响CVD发生率;③ 氧化三甲胺可激活NF-κB、MAPK等通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血管炎及相关肾损伤;④ 次级胆汁酸可通过激活法尼醇X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TGR5)、维生素D3受体(VDR)等参与CVD发病。

Microbial mod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18-01-08 DOI:10.1038/nrmicro.2017.149

“菌群“动向

BMJ:肠道菌群如何深入影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综述)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0.785]

① 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表明: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与产短链脂肪酸菌数量下降相关;② 富含纤维的饮食可改善炎症性肠病(IBD),地中海饮食、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油和减少红肉摄入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RA)、脊柱关节炎(SpA);③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影响炎症因子分泌来改善机体炎症;④ 益生菌和益生元对IBD、RA、SpA的改善效果有限且证据不够有力;⑤ 粪菌移植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备受关注,仍需进一步验证。

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2018-01-08 DOI:10.1136/bmj.j5145

“菌群“动向

Lancet:一文读懂哮喘(综述)

Lancet[IF:47.831]

① 哮喘是儿童和成人中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气流受限,伴随不同程度的气道炎症和重塑;② 哮喘是复杂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发病机制可分为:过敏/非过敏性嗜酸性粒细胞炎症、Th1/Th17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多种粒细胞引起的哮喘、粒细胞缺乏性哮喘;③ 对于哮喘的诊断尚无金标准,抗炎和支气管扩张治疗是当前哮喘治疗的主要手段;④ IgE单抗、IL-5单抗等新生物疗法被用于治疗严重哮喘。

Asthma

2017-12-19 DOI:10.1016/S0140-6736(17)33311-1

“菌群“动向

Nature Reviews:应对内分泌失调的保健品,有前景!(年度回顾)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18.318]

① 营养保健品正在获得合法性,随着在临床试验中的一些进展已得到了推广,但其临床疗效还有待考证;② 来自2017年的数据提供了可能用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血脂异常和骨质疏松症的证据,可考虑将营养保健品作为传统药物的替代品;③ 由于每种营养制剂具有不同的性质,作用机制和预期效果,建议必须在在某些临床情况下使用;④ 总之,临床上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将有助于未来选择性地促进营养保健品进入一般的健康实践过程中。

Nutraceuticals in 2017:Nutraceuticals in endocrine disorders

2017-12-22 DOI:10.1038/nrendo.2017.169

“菌群“动向

Nature子刊:一文读懂人体的皮肤微生物组(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

① 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细菌受生理影响,皮脂部位主要由亲脂性的丙酸杆菌属物种占据,潮湿环境主要是链球菌属及棒状杆菌属;② 生理环境对皮肤真菌的影响较小,马拉色菌属在躯干、四肢及双足的皮肤中占主要部分;③ 不同个体的皮肤病毒并不保守,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MCV)可引起皮肤癌;④ 角质细胞通过PRR感知PAMP,触发先天性免疫反应,介导皮肤菌群、上皮细胞、免疫系统之间的互作;⑤ 免疫系统对皮肤菌群的耐受性由出生后的Treg介导。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

2018-01-15 DOI:10.1038/nrmicro.2017.157

“菌群“动向

Nature:一文读懂皮肤菌群(必读综述)

① 皮肤菌群由细菌、古细菌、真菌和病毒组成,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在皮肤生理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② 皮肤菌群可生成各种生物活性分子,抑制病原体入侵,刺激表皮细胞产生免疫因子,作用于局部免疫细胞和外周神经系统,甚至促进伤口愈合;③ 细菌和真菌表面富含免疫原性分子,通过多种宿主受体驱动促炎症或抗炎症反应;④ 皮肤菌群成员可在共生性和致病性间转化,受宿主免疫状态、遗传易感性、皮肤屏障状态、菌群内部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调控。

Skin microbiota–host interactions

2018-01-24 DOI:10.1038/nature25177

“菌群“动向

Cell:皮肤共生菌诱导CD8+T细胞并促进伤口愈合

Cell[IF:30.410]

① 通过小鼠和细胞实验发现,皮肤共生菌群可诱导一种兼有抗感染和组织修复功能的适应性免疫;② 皮肤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衍生的fMet多肽,经树突细胞上H2-M3 MHCIb分子呈递给CD8+T细胞(主要是Tc1和Tc17细胞),使这些T细胞聚集到创口处;③ RNA-seq分析表明,被表皮葡萄球菌诱导的CD8+T细胞,除表达免疫效应基因外,多种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相关基因(Vegf, Fgf, Pdgf, Areg, Mmp等)的表达水平上升;④ 共生菌特异的CD8+T细胞可促进伤口愈合。

Non-classical Immunity Controls Microbiota Impact on Skin Immunity and Tissue Repair

2018-01-18 DOI:10.1016/j.cell.2017.12.033

“菌群“动向

Nature:海藻糖大幅增加艰难梭菌变异株的毒力

① 海藻糖与艰难梭菌的转录抑制因子TreR结合,抑制蛋白质TreA(可将海藻糖代谢为葡萄糖)的基因treA的表达;② RT027株携带单核苷酸遗传变异,TreR中的一个氨基酸从亮氨酸变成异亮氨酸;③ 海藻糖与TreR的结合力因此改变,treA大量表达,RT027利用海藻糖的能力增加500倍以上;④ 通过小鼠研究,发现海藻糖让RT027株的毒力大幅增加;⑤ RT078株则通过4个基因组成的基因簇(包括将海藻糖转运到胞内的一种渗透酶基因),获得代谢低浓度海藻糖的能力。

Dietary trehalose enhances virulence of epidemic Clostridium difficile

2018-01-03 DOI:10.1038/nature25178

“菌群“动向

Nature:海藻糖或是艰难梭菌爆发的罪魁祸首之一,意外!

① 海藻糖能防止食物成分变性以保鲜,被广泛用在意大利面、冰淇淋和碎牛肉等食物中;② 1995年以前,海藻糖的制造成本极高,但随后新工艺让成本降低至少100倍;③ 2000和2001年,美国和欧洲先后批准其作为食品添加剂,后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得以普及;④ 在2001-2006年间,艰难梭菌在美国、加拿大和多个欧洲国家开始爆发;⑤ Collins等人的研究明确暗示,海藻糖可能是促进艰难梭菌感染爆发的罪魁祸首之一,并提醒“无害”的添加剂可能存在危险。

Pathogens boosted by food additive

2018-01-03 DOI:10.1038/d41586-017-08775-4

“菌群“动向

Lancet子刊: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综述)

① 可通过严格的血糖管理来进行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病;②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方案有效且低成本地改善了患者糖尿病管理中的知识、技能及积极性,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生物医学、行为及心理社会学结果;③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方案的目标还包括:鼓励患者采用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加强用药/血糖监测/并发症筛查、改善心理健康/治疗满意度/生命质量;④ 教育方案由受过训练的教育者实行,质量由独立评审员监测及评估。

Diabetes structured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programmes:a narrative review and current innovations

2017-09-29 DOI:10.1016/S2213-8587(17)30239-5

“菌群“动向

JAMA:生酮饮食对肥胖及2型糖尿病会有何影响?

JAMA[IF:44.405]

① 今夏将进行一项小规模人体试验,以检验热量相同而营养构成不同的饮食对体重和糖尿病的影响;② 此前研究表明,相比高碳水低脂饮食,极低碳水高脂的生酮饮食可有效减轻体重、抑制食欲;③ 生酮饮食还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在小规模糖尿病临床试验中也有不俗表现且长期依从性高,然而部分生酮饮食者LDL水平升高;④ 生酮饮食可存在短期不适,但初步研究表明安全性较高,尽管如此,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用于减肥和2型糖尿病)。

Interest in the Ketogenic Diet Grows for Weight Loss and Type 2 Diabetes

2018-01-16 DOI:10.1001/jama.2017.20639

“菌群“动向

FM:利用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有何新思路(综述)

① 用粪菌移植等方法已在动物实验中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介导了饮食诱发的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② 疾病早期,菌群失调可引发肠道屏障受损,使肠道细菌及其产物(LPS、PG等)易位到外围代谢组织,引发慢性低度炎症;③ 肠道菌群代谢的短链脂肪酸,经GPCR等受体介导的一系列营养感应信号通路,影响宿主外围组织的能量代谢;④ 用饮食干预和粪菌移植调节菌群,用各种药物调整影响肠道屏障和功能的关键因子,甚至疫苗,都可作为新型治疗策略。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Drives and Implies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Diabetes Mellitus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

2017-12-20 DOI:10.3389/fimmu.2017.01882

“菌群“动向

Science:患者肠道菌群构成,显著影响抗PD-1疗法的效果!

Science[IF:37.205]

① 用16S测序、宏基因组测序、定量PCR的综合方法,分析了42名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粪菌构成;② 患者的菌群构成和抗PD-1免疫疗法的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在对疗法响应较好的患者菌群中,鉴定出长双歧杆菌、产气柯林斯菌和屎肠球菌等丰度较高;③ 给无菌小鼠移植这些患者的粪菌,可明显改善肿瘤控制、增强T细胞应答,获得更好的抗PD-1疗效;④ 菌群构成可影响癌症患者的抗肿瘤免疫,也可作为预测患者能否响应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生物标志物。

The commensal microbiome is associated with anti–PD-1 efficacy in metastatic melanoma patients

2018-01-05 DOI:10.1126/science.aao3290

“菌群“动向

Science:肿瘤免疫治疗,基于菌群的精准医疗时代来临

Science[IF:37.205]

① 临床前动物模型中,细菌可调节化疗及免疫疗法的抗癌效果,近期研究关注人体肠道菌群对抗癌药物的影响;② PD-1单抗对于肺癌、肾癌等上皮细胞肿瘤的疗效受肠道菌群影响,抗生素显著降低患者的平均生存期,Akk菌可能改善PD-1单抗的疗效;③ PD-1单抗治疗黑色素瘤的效果与肠道菌群组成相关,柔嫩梭菌丰度较高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较长;④ PD-1单抗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效果与肠道菌群相关,长双歧杆菌、产气柯林斯菌和屎肠球菌的丰度影响疗效。

Precision medicine using microbiota

2018-01-05 DOI:10.1126/science.aar2946

“菌群“动向

NEJM:全方位解读多发性硬化(综述)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2.406]

① 多发性硬化(MS)是最普遍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疾病,病灶中常有髓鞘脱失、炎症和胶质反应,由免疫系统、神经胶质和神经元之间的复杂互作所致;② 疾病风险与性别、遗传、纬度、吸烟、肥胖、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有关;③ 高分辨率MRI可用于早期检测;④ FDA已批准15种MS药物:β干扰素、醋酸格拉替雷、单抗(那他珠、阿仑、达利珠、Ocrelizumab)、米托蒽醌及一些小分子口服药;⑤ 新型疗法的临床研究也在开展。

Multiple Sclerosis

2018-01-11 DOI:10.1056/NEJMra1401483

“菌群“动向

Neurotherapeutics:全面理解“菌群-肠-行为轴”(综述)

Neurotherapeutics[IF:5.166]

① 通过研究无菌/抗生素处理的小鼠发现,肠道菌群在调控行为反应方面有重要作用,由此确立了菌群-肠-行为轴的概念;② 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化可影响菌群代谢物、胃肠激素、细胞因子和迷走神经传入信号,从而影响大脑和行为;③ 菌群代谢物(如对甲酚、丁酸盐等)或通过改变MYRF和Sox10等因子的表达,影响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从而调控前额皮质中的髓鞘形成,改变小鼠行为;④ 菌群神经疗法(特定益生菌干预、粪菌移植等)或可改善神经行为疾病。

The Microbiome-Gut-Behavior Axis:Crosstalk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me and Oligodendrocytes Modulates Behavioral Responses

2017-12-27 DOI:10.1007/s13311-017-0597-9

“菌群“动向

FEMS MR:科赫法则进入生态时代(必读综述)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IF:12.198]

① 随着微生物组研究持续深入,人类对肠道生态平衡、失调和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传统科赫法或需要更新;② 为此正式提出“生态科赫法则”:首先,在所有疾病个体中,能够发现有类似组成或特征的失衡菌群;③ 然后,这些失衡的菌群可以从疾病个体中被提取出来;④ 随后,在一个宿主遗传组成、营养、年龄等要素相似的环境中,将提取出的菌群灌喂给无菌宿主,可复现出与疾病个体类似的症状;⑤ 最后,在新的疾病宿主中,失衡的菌群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Pathogens, microbiome and the host:emergence of the ecological Koch's postulates

2018-01-09 DOI:10.1093/femsre/fuy003

“菌群“动向

Immunity:芳香烃受体如何调节免疫反应(综述)

Immunity[IF:22.845]

① 芳香烃受体(AhR)可被饮食、菌群、代谢产物、污染物中的小分子激活,包括吲哚、靛蓝、犬尿素、胆红素、前列腺素等;② 配体结合并激活AhR后,AhR发生构象变化并进入细胞核,与ARNT形成异二聚体以调控基因表达;③ 许多免疫细胞的表面表达AhR,在Tr1(1型调节性T细胞)细胞中,AhR影响IL-10、IL-21及CD39的表达,在Th17细胞中,AhR诱导IL-22的表达,并抑制IL-2的表达;④ AhR可调节宿主对共生菌群的免疫反应,也在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by the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2018-01-16 DOI:10.1016/j.immuni.2017.12.012

“菌群“动向

BMCB:人体微生物组的进化(综述)

BMC Biology[IF:6.779]

① 不同种群的人类体内微生物组差异显著,但在高级灵长类动物的比较中,人类自身的差异就很小了;② 将视角放大到脊椎动物谱系,可知物种进化对微生物组影响显著,进化上越相近的物种微生物组越相似;③ 宿主体内的微生物组进化的可能机制:宿主为肠道菌群设定多种过滤器,使菌群更加多样化;④ 某种微生物进化后获得某个功能,与宿主某个基因的功能相似;⑤ 当宿主的基因组发生突变,该基因功能丢失后,含有进化后的物种的微生物组适应性更高。

The human microbiome in evolution

2017-12-27 DOI:10.1186/s12915-017-0454-7

“菌群“动向

Science:明确鉴定出调节肠道真菌以抑制炎症的吞噬细胞

Science[IF:37.205]

① 鉴定出CX3CR1+单核吞噬细胞(MNP),在针对肠道真菌的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反应的起始中是必需的;② CX3CR1+ MNP表达抗真菌受体,其介导的抗真菌反应的激活需要Syk的参与;③ 缺失CX3CR1+ MNP的小鼠,肠道真菌群落改变,并可能发生严重结肠炎,抗真菌治疗可缓解症状;④ 在克罗恩病患者中,发现CX3CR1基因中存在一种错义突变,与抗真菌免疫反应的受损相关;⑤ 研究揭示了肠道真菌与肠道疾病的关联,并为克罗恩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CX3CR1+ mononuclear phagocytes control immunity to intestinal fungi

2018-01-12 DOI:10.1126/science.aao1503

“菌群“动向

Nature:利用超声波实时监控细菌在肠道的分布

① 在细菌中表达"声学响应基因",它编码的气囊中空结构组件能散射声波并产生超声波可探测到的回声;② 压力脉冲可让气囊破裂,超声波信号就此消失,这可在追踪含气囊的细胞的位置时改善信号监测质量;③ 研究者构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气囊,它们在不同的压力脉冲水平下破裂,这使得通过超声波可以区分出携带这两种气囊的细胞;④ 将表达不同气囊的细菌菌株植入小鼠,可实现对它们的非侵入性体内时空监测,可了解它们在小肠或结肠的实时动态分布。

Acoustic reporter genes for noninvasive imaging of microorganisms in mammalian hosts

2018-01-03 DOI:10.1038/nature25021

“菌群“动向

WR:不同饮用水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各异

Water Research[IF:6.942]

① 小鼠分为四组,在控制其他饮食相同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高压灭菌自来水(ATW),其他三组分别给予从饮用水处理厂采集的水(DWTP)、自来水(TW)和商业化的瓶装矿泉水(BMW);② 不同小组的组间差异非常明显,ATW组展现出最小的组内差异和与其余各组的最大差别;③ TW组的粪便样本,以及ATW和TW组的黏膜样本中,不动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增加;④ 饮用水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且不同饮用水有可能与肠道中耐药性细菌的产生有一定关系。

Changes in mouse gut bacterial community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types of drinking water

2017-12-29 DOI:10.1016/j.watres.2017.12.052

“菌群“动向

FM:双歧杆菌与免疫系统的互作(综述)

① 双歧杆菌可与人体免疫细胞互作,调节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相关的特定信号通路;② 双歧杆菌的免疫调节功能表现出菌株特异性:动物双歧杆菌及长双歧杆菌可促进Th1型免疫反应,两岐双岐杆菌可引起Th17极化,另有一些双歧杆菌物种可促进Treg;③ 双歧杆菌通过各种分子与免疫细胞互作,包括蛋白与多肽(例如菌毛、肽聚糖水解酶TgaA)、胞外多糖(EPS)、DNA等;④ 双歧杆菌的糖代谢可促进不同双歧杆菌菌株之间的互养,从而维持肠道免疫平衡。

BIFIDOBACTERIA AND THEIR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MMUNE SYSTEM

2017-12-04 DOI:10.3389/fmicb.2017.02345

“菌群“动向

Nature:精准消灭肠道特定细菌,改善结肠炎!

这是首次报道精准编辑特定细菌可改善肠道炎症:① 在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往往伴随着率属于变形菌门肠杆菌科的兼性厌氧菌过度滋生;② 肠杆菌科的细菌存在一些很特别的钼辅助因子依赖性呼吸通路,这些通路只在炎症发作期间活跃;③ 而在此期间使用钨酸盐能选择性抑制这些通路,从而阻止肠杆菌科细菌的扩张;④ 而在正常稳态下,钨酸盐只会对肠道菌群的结构产生微小改变;⑤ 在结肠炎小鼠模型中,钨酸盐介导的菌群编辑降低了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

Precision editing of the gut microbiota ameliorates colitis

2018-01-03 DOI:10.1038/nature25172

“菌群“动向

Nature子刊:IBD患者的菌群差异,或更多在转录组层面

Nature Microbiology[IF:N/A]

① 从59名克罗恩病患者、34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24名非IBD患者中,获取粪便宏基因组及宏转录组数据;② 在转录活性上,鉴定出了一些物种特异性的偏差,提示每个宿主体内的某个通路的转录可能由单种细菌主导(例如柔嫩梭菌群);③ 这些物种的基因组丰度并不突出,但丢失这些关键物种可能对宿主健康有较大的影响;④ 并鉴定出一些基因组丰度较高,但转录活性较低的物种(例如Dialister invisus);⑤ 疾病特异性菌群特征更多地存在于转录水平。

Dynamics of metatranion in the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gut microbiome

2018-01-08 DOI:10.1038/s41564-017-0089-z

“菌群“动向

FI:共生菌群是对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力量(综述)

① 共生菌群影响宿主免疫的形成,并帮助宿主抵抗病原体、避免发生感染性疾病;② 共生菌群为宿主提供:生态位竞争和拮抗之外的病原体定殖抵抗、抑制和不清除病原体即“疾病耐受”的非定殖抵抗等局部保护;③ 包括全身到全身、局部到全身、循环等全身性保护,以及局部到局部的远程保护;④ 利用菌群预防病原体传播,保护性菌群可在其生态位之外发挥作用,干扰病原体的进入、建立、生长和传播;⑤ 自身免疫系统及其菌群成分的联合免疫共同保护机体。

Protective Microbiota:From Localized to Long-Reaching Co-Immunity

2017-12-07 DOI:10.3389/fimmu.2017.01678

“菌群“动向

Cell子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微生物也不例外

① “好”细菌有“坏”的一面:梭菌属IV及XIVa群可诱导IL-10及Treg以抑制结肠炎,但可能也抑制了宿主的抗肿瘤功能;② Akk菌可能具有修复上皮黏膜、缓解炎症等益生作用,但在帕金森症、多发性硬化等患者中的丰度升高;③ “坏”细菌也有“好”的一面:一些大肠杆菌菌株似乎有益,幽门螺旋杆菌则似乎与儿童过敏疾病风险降低相关;④ 微生态疗法要特别注意平衡好与坏、利与弊的问题,比如粪菌移植(FMT)在治疗一些疾病之外,可能会有潜在风险。

Good Bug, Bad Bug:Breaking through Microbial Stereotypes

2018-01-10 DOI:10.1016/j.chom.2017.12.008

“菌群“动向

FH:车前子多糖改变大鼠的结肠菌群并缓解2型糖尿病

Food Hydrocolloids[IF:4.747]

① 在高脂饮食及链脲霉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中,研究车前子多糖(PLP)的作用;② PLP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非酯化脂肪酸及丙二醛浓度,显著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并提升抗氧化酶的活性;③ 另外,PLP可显著影响大鼠结肠菌群的多样性,改变普通拟杆菌、发酵乳杆菌、洛氏普雷沃菌及Bacteroides vulgates等细菌的丰度;④ PLP的抗糖尿病效应可能与肠道菌群改变及短链脂肪酸水平增加相关。

Polysaccharide from Plantago asiatica L. attenuates hyperglycemia, hyperlipidemia and affects colon microbiota in type 2 diabetic rats

2018-01-28 DOI:10.1016/j.foodhyd.2017.12.026

“菌群“动向

Microbiome:饲料中添加丁酸钠改善鱼类的肠道菌群及抗病能力

① 低(0.8%)植物饲料添加饲养的真骨鱼,在细菌感染后可幸存下来;② 而高植物饲料添加可增加寄生虫感染水平,降低生长状况和肠道菌群多样性,诱导发光细菌属占优势菌,改变肠道黏膜蛋白质组成并影响肠道功能;③ 在高植物饲料中添加0.4%丁酸钠,可略微降低真骨鱼细菌感染后的累积死亡率,避免寄生虫寄生后的生长迟缓现象,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产丁酸菌增加,并逆转植物饲料引起的肠道蛋白质组成的变化;④ 结果可为鱼类饲料添加方案提供参考。

Under control:how a dietary additive can restore the gut microbiome and proteomic profile, and improve disease resilience in a marine teleostean fish fed vegetable diets

2017-12-28 DOI:10.1186/s40168-017-0390-3

“菌群“动向

Science:肺炎可能起源于肠道?

Science[IF:37.205]

① 天然淋巴细胞(ILC),参与机体的稳态和哮喘等病理过程;② Huang等证实,IL-25诱导ILC2从肠道迁移至肺部,即通过ILC2的肠-肺募集轴参与“2型免疫”;③ 炎症性(iILC2)通过淋巴系统循环入血,可通过淋巴-上皮屏障;④ iILC2和nILC2在肺内发挥不同的作用,iILC2由肠道募集于肺参与快速和一过性2型免疫,而nILC2主要常驻于组织,对病毒感染进行应答;⑤ 1-磷酸鞘氨醇(S1P)受体S1P1抑制剂ozanimod可用于慢性炎症性肺疾病,如哮喘、COPD等。

Lung inflammation originating in the gut

2018-01-05 DOI:10.1126/science.aar4301

“菌群“动向

相关栏目:『生物医学
近30年来,这5个癌症增长最明显!抓住癌症早期的5个信号 2024-11-06 [293]
新证据:长期喝酒增加结直肠癌风险!尤其是年轻人,不要不听劝! 2024-11-06 [267]
大选之际,华人女子非法入境美国被查出超高致死率传染病,民主党又添一债! 2024-11-04 [323]
严欢/石正丽团队首次提出人工设计病毒受体 2024-11-03 [353]
肥胖促癌的原因找到了!《科学》子刊:这种“酸”让肿瘤长得更快 2024-10-31 [430]
促氧化剂抗癌实锤了!科学家首次发现,维生素K3以独特的方式杀死癌细胞丨科学大发现 2024-10-31 [430]
哈佛博士生疯狂实验:一个月狂吃720个鸡蛋身体会怎样?结果大意外… 2024-10-31 [469]
几点睡觉算是熬夜?13万人研究提醒:不是11点,也不是12点,很多人搞错了 2024-10-31 [455]
免疫系统中的microRNA调控:历史与展望 2024-10-31 [266]
科学家借人类干细胞助猴子重见光明 2024-10-27 [55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