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领是“中产”吗?中国白领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构成起着怎样的作用?他们将走向何方?关注中国白领的走向,也是关注中国发展的方向。
10年前甚或5年前,中国白领的美妙风光曾经让国人眼热眼馋,可如今,白领已风光不再。他们已不再是一座城市的主色调,空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他们措手不及又招架不住。于是,他们或拼命工作不再小资,或忍辱负重不再快乐,或屈服现实不再做梦……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出现了第一幢涉外写字楼,那幢楼叫联谊大厦,在延安东路高架桥边,全玻璃幕墙!连当时最见过世面的上海人都感叹它的高档与高雅,更艳羡在那里面工作的人。自此,白领在中国一度成了一种身份标签,象征着地位、品位、智慧和能力,也一度成了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中国的白领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最后形成了数以亿计的白领阶层。他们燃烧青春,释放激情,施展才华,挥洒汗水;他们塑造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形象,他们扮靓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的风景;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和人生价值,也享受到了城市的繁华和美好;他们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求和开辟上升的通道,也不断地获得成功和经验;他们有的已经跨入了“中产”行列,有的还在路上……曾几何时,白领成了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崇尚的精英标本。
然而,进入21世纪,白领的光环不再。
原指望白领浩浩荡荡地加入中产阶层,但现在看来,指望虽然说不上要落空,但起码要大打折扣了。因为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的白领正在与“中产”渐行渐远。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现在已经成为铁的事实。本来经过多年打拼的白领正在筑垒中国中产阶层的基础,没承想近年飞涨的房价让他们的“中产”梦碎。不买房子在大城市里扎不了根,买下房子就成了“房奴”,说不定这一辈子再也进不了“中产”行列。
除了房子,还有工作压力、健康压力,让许多白领“有‘中产’收入没‘中产’生活”。据上海一项调查,70%以上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还有38%患有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等运动系统疾病,32%存在肠胃、肝脏等消化系统问题,22%有失眠、抑郁等心理疾患症状。更有人这样描述道:“从写字楼走出来的白领,不过是一群听起来很爽,看起来很美,却干着辛苦活儿,拿着血汗钱,受着脸面与金钱双重煎熬的主儿,是脂肪肝和早衰的代言人……”如此白领,与“中产”的外在与内在生活要求相去甚远。
而更让人忧心的是,中国白领的上行之路已经层层受阻,一路上都是关卡,极不畅通。从户籍制度到财富分配机制,从行业规则到潜规则,从就业到买房,个人发展的困难太大,成长的成本太高,路径变窄,到处有看不见的“天花板”,再加上“特殊利益集团”结成的特殊利益阶层的板结与世袭,普通白领上行的机会更少了,希望更小了。
诚然,白领与“中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白领中有“中产”,“中产”中有白领,但就掌握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而言,白领变为“中产”或者白领兼“中产”,这绝对是一种人生的上行、一种社会阶层的上升。现在的白领却与“中产”渐行渐远,这毫无疑问会削弱中产阶层形成和壮大的群众基础,而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社会,中产阶层应该成为大多数。
中产阶层在政治家眼中被看作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经济学家的口中则被认定为促进消费和拉动内需的主体,到了文化学者的笔下,更被确认为承载现代文化的主角。社会学家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于中产阶层,这样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温家宝总理也曾撰文强调,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当下的中国正在竭尽全力,为逐步建成“橄榄型”社会而努力。然而,中国要建成“橄榄型”社会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呢?2010年年初,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从2001年以来,我国中产阶层人数年均递增1%左右。而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更表明:目前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看来,只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只要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再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就可以把现在的“金字塔型”社会建设成为“橄榄型”社会。
2010年5月发布的《全球雇员指数调研》显示,有49%的中国白领表示正在计划自主创业,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4%;在有创业计划的中国白领中,61%期望能够在两年内当上老板,26%表示会在三至五年内创业。中国白领真是好样的!
或许这是一代中国白领的宿命,但同时也是他们的历史使命——再抬头,再上路,再前行,再奋起,再向中产阶层进军。等到中国“橄榄型”社会建成的时候再回首,我们就会深切而又深情地感到,这一代白领的痛苦、付出和牺牲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