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简称RMM )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闭幕,最终成绩揭晓,以色列选手排名第一,而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获得银牌的第15名,总成绩排名第6。
长期以来,中国选手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实力有目共睹,就连近年来在各项数学赛事中表现突出的美国队,也一直因为队伍中不断增添的华裔面孔成为话题。然而,为何此次中国选手却集体失利?该问题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 ,是由罗马尼亚数学会主办的国际邀请赛,于每年2月份举办,被称为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难度最高的一项赛事,也是我国以国家队名义组队参赛的3项中学生数学国际赛事(IMO、RMO、RMM)之一。
“天生数学好”的华裔群体基本从不缺席类似比赛。仅从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的队伍来说,美国自2015年起,基本包揽了冠军,而其中拿金牌的选手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华裔的身影;
2019年的比赛中拿金牌的美国选手有3名,其中1名是华裔;
2016年的比赛中拿金牌的美国选手有2名,其中1名是华裔;
2015年的比赛中拿金牌的美国选手有3名,其中1名是华裔,此外还有一名华裔拿银牌
就连带队老师也是华裔人士罗博深,根据维基百科资料介绍,罗博深出生于1982年,2015年起成为美国国际奥数团队的教练。
再拿IMO(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举例,2015年的比赛是美国时隔21年再获冠军。当时,美国队的夺冠被《华盛顿邮报》认为意义堪比1980年那场“冰上奇迹”——当年,美国冰球队战胜垄断奥运冰球金牌长达40多年的前苏联队,引发震动。
IMO美国队多年的领队和教练冯祖鸣坦承,当时折桂的美国队中有华裔学生。
美国队的华裔选手尚且如此强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队的数学实力应该更强了。
所以,得知中国选手这次未获金牌的消息后,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满,甚至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联系到一起。
据工人日报报道,2001年,教育部发布奥数禁令后,2010年,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江苏等地也陆续采取措施,禁止举办奥数班、叫停“奥赛”。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又发文明确要求公办学校“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奥数考试成绩、奖励、证书等作为学生入学的依据”。
去年3月,教育部为了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和规范有序,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取消了“高考加分”,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公布的“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数学英才班”却直指竞赛生。
根据招生简章,北大2018年数学英才班招收“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的普通高中二年级在校学生”,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取得优异成绩者;有数学特长,并在国内外数学专业相关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有网友认为,竞赛升学一取消,不仅直接导致了不少竞赛班的叫停,不少人对竞赛的关注度也直线下降,即使是“数学英才班”也挽救不了什么。
事实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自2008年起举办,而当时,中国各省市对奥赛禁令的实施也早已开始。
而且,从历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队在比赛中的成绩一直有起伏。
根据维基百科信息,中国队是从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举办的第二年(2009年)开始参赛的,从2009-2017年(2018年中国队未参赛),中国队总成绩共获得2次第一名(2009年和2012年),一次第二名(2010年),2次第3名(2015年和2017年),另有5次成绩排名在3名以外。
具体来看,也并不是每一届都有选手获得金牌。在2013年和2015年,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都只是银牌,团队总排名也分别掉到第13名和第12名。
数据均来自RMM官网及民间统计,其中第八届有三名同学信息不全。(图自@自主招生在线)
今年的比赛,中国队总成绩从2017年的第3名掉到第6名,且无一金牌,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了队员们成绩的特别之处——中国选手几乎被第三题“团灭”:除了其中一名同学拿了1分,另外5名同学全是0分。
而获得金牌的9名其他国家的选手,有7人这一题满分。
就是这道组合题,让中国队“全军覆没”:
网友们认为,中国队前两名拿银牌的选手,除了第三题,其他题目的成绩都是满分,正是这一题,被其他人拉开了差距,“否则会是一堆金牌的老大”。
因此,有网友认为,中国队这次“短板明显”,失利或许是因为备考不到位。
雷霆:奥数不能功利 也不能不给力
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RMM)于25日闭幕。美国代表队获得三块金牌,俄罗斯代表队获得两块金牌。而参加本次比赛的6名中国选手中最好成绩为第15名,并获得了银牌。
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是我国以国家队名义组队参赛的3 项中学生数学国际赛事(IMO、RMO、RMM)之一。之所以此次RMM的成绩在国内引起关注,也是因为中国代表队近年在国际比赛上成绩不突出,尤其是已经连续4年没有拿到号称“数学世界杯”的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冠军,自1985年首次参赛以来,中国从未经历如此长时间的冠军空窗期,再加上这4年当中,有3年的IMO冠军由美国获得,此次RMM又是美国总金牌数第一。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这自然刺激了国人的神经。
客观地说,只要IMO成绩没掉出前三,中国队依然是强队。但笔者担心的是社会对奥数学习的高压态势,可能会导致数学人才培养热度降低。
奥数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各方面的论述不少。在曾经的加分与保送的诱惑下,很多学生学奥数可能不是因为对数学感兴趣,而是把奥数当作名校敲门砖,不少曾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后来没有走上学术路,而是走入华尔街,让学奥数丧失了其初衷。
一种观点认为,奥数与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没有必然联系。而据笔者观察,以数学界的最高奖——四年一届的菲尔兹奖为例,近20年几乎每届都有一两位获奖者有IMO经历,呈现正相关关系。很多对数学感兴趣的人,会以奥数为试金石,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而国内的奥数成绩之所以没有体现在菲尔兹奖上,可能与中国数学整体底子较薄有关。
数学是自然科学之母,数学的发展与培养不仅在学科内部影响巨大,任何一项科技的运用和实践都与数学有关。国家建设初期,大学和社会中需要的是能马上转化并应用的成果。到了当下这个阶段,当所有可以转化的资源慢慢转化殆尽的时候,薄弱的基础科学就可能成为创新的瓶颈。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培养一批甘坐基础科学冷板凳的人,而奥数应当成为培养孩子对基础科学兴趣的阵地。
对“减负”和奥数的关系,社会上以往有很多讨论,但并没有讨论出一个很好的结果。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首先,奥数之所以在过去呈现出一些功利性,是因为很多家庭有通过某种竞争关系实现阶层流动的需求,而普通学习和竞赛等途径对他们来说性价比最高。随着社会分层加剧,一些“天价辅导班”影响了教育公平,但奥数不应背“黑锅”。其次,在取消了奥数加分后,很多学生依然在学奥数。这是因为奥数中有很多实实在在的数学技能。反映在学校学习当中,可能高考中难度高一点的题目,或者高校自主招生中的题目,就有奥数的影子。况且学校也不傻,奥数较好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也比较突出。只要选拔制度在,对奥数的需求就永远在。
以往学奥数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应该被挤掉,但调整并不意味着,从“全民奥数”那个极端,走向全民把奥数当“洪水猛兽”这个极端。
国际顶尖奥数比赛是国际交流活动,也是顶尖人才切磋试金的机会,是选拔培养优秀人才的途径。现在将传统奥数竞赛叫停或整改。从小学直到高中的一整套比赛体制慢慢被瓦解,只保留几个最核心的赛事。这样“一刀切”,对数学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