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的开篇,我们就用亚当斯密的话来揭示市场法则:交易若要“自己满意”必须先得“让对方满意”,其内涵是十分丰富且极具挑战性的。首先,得明白市场法则的“合金性质”,有如青铜(又有铜和锌,又有种种杂质,)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无共同之处,那类“铂金法则”在乌托邦之外没有可操作性;其次得了解,市场青铜法则的“人之所欲,乐施于人”,实质上是令交易对方选择做令你满意的事,和我们老祖宗的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将欲合之必固张之”一脉相承的。因此,在市场上若要达成交易,你不得不诉诸对方的利益,而不是他们的理性。
然而在文明的进程中,人们却经常混淆利益和理性两者。是为了解决矛盾而做削头适冠般的简化呢,还是为了动听,迷惑对方到头来连带迷惑了自己?反正后来干脆拔苗助长,把理性等同于利益。更有害的是,一些学说坚持假设说,人们的选择越是不受限制,就越能彻底运用其理性,他们的利益于是就越能臻于极致。其中,交易各方的选择都能独立做成,既不互相干扰(其实这正是博弈的本质属性),也不受决策者的过去及其本身心理的影响。市场行为的许多乱象,人们认知过程的不少困扰,其实和这类有悖常情常理的错误假设有很大的关联。另外的一些误解,比如把经济效率和人的利益追求等同起来,以货币来计量所有的利益,等等,也加剧和加深了人们的误解。
我们先来检视一些主要的心理误判倾向,替以后探讨市场法则复杂的“青铜性质”做一铺垫。本期将继续引用芒格在《穷查理宝典》的见解。巴菲特和芒格在针砭证券投资行为的愚顽时,总能一针见血。不过相比之下,芒格更要率直一点,他的批评更集中在个人决策时易犯的谬误。在告诫证券投资者时,芒格常常强调,“别自欺。毕竟自己是最容易糊弄的对象!”(他是借用了著名物理学家费曼的意思。)
《穷查理宝典》屡次提到,人类有一些固有的心理倾向,根植在人的本性之中,对于人们怎样形成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些倾向经过数百万年的生物进化,自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推至过度,就会导致有害的偏误。最新版《穷查理宝典》(中译本今年5月由上海的世纪出版集团出版)里芒格做了修订,把可能导致误判的人类固有心理倾向表述成为,
- 对奖惩激励的反应倾向;
- 偏爱倾向;
- 偏恶倾向;
- 凭直觉反应迅即行动的倾向;
- 维持一贯的倾向;
- 好奇倾向;
- 普遍公平的倾向;
- 妒忌倾向;
- 互惠回馈的倾向;
- 注重简单联想的倾向;
- 回避烦难和不方便的倾向;
- 自视过高的倾向;
- 过度乐观的倾向;
- 对损失反应过度的倾向;
- 从众倾向;
- 锚定倾向;
- 压力过大时反应过度的倾向;
- 过于重视易获信息或印象的倾向;
- 不用即忘的倾向;
- 受麻醉毒品左右的倾向;
- 大脑衰老的倾向;
- 服从权威的倾向;
- 啰嗦的倾向;
- 言之成理的倾向;
- 多种倾向并发症的倾向。
芒格说他列出的这些容易导致判断失误的心理倾向,并不完备,有些还能归并起来,其顺序也可以有多种排法。他之如此陈述,是出于实用的考虑,容易被人理解,容易助人们克服各自的倾向缺失,来扬长避短。这些在进化中积淀而成的心理倾向,通常是有利于人们合理决策的,不过在太过偏执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变得非常有害。要是一个人能时时警戒勤加操练的话,他不但可以免受这些心理倾向之害,恰度地反其道而用之,会比其他受同样困扰的人更具竞争力,能在市场博弈中胜出。
从来没有上过心理学的课程的芒格之所以酷爱这方面的学问,因为他早已体认到,不论是主动做决策还是被迫做选择的主角,都是活生生的人——生于长期的进化,长于文化的环境——而非从理性的假设里被抽象出来的标本。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参与市场博弈,同时却受着其固有的心理倾向的制约。市场法则的“青铜性质”就在于,人们远远不是十足理性的。
芒格列举的心理误判倾向,可以追根溯源到著名的荷兰生物学家N.丁伯根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首任获得者J.丁伯根的胞弟;和奥地利的K.洛伦茨一起开创生物行为学,并同获诺贝尔医学奖。)N.丁伯根首先揭示出动物对刺激存在着过度反应(supernormal stimuli)的倾向,以至于有损它们的进化,甚至导致其毁灭。
近年来的知识积累,如认知科学、脑神经学、行为心理学等,已取得长足的进展,给经济学的经典假说构成了冲击。例如,以色列心理学家D.卡尼曼在2002年获得的经济学诺奖就象征着里程碑式的变迁。我们接下来对市场交易的“青铜法则”的探讨,将不时引用卡尼曼学派及其同行的分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