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件发展到今天,最让人惊讶的莫过于香港年轻人普遍对于中国内地的误解与敌意,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份的纠结与迷茫。
这批年轻人应该是出生于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回归前的香港,对当时的生活状态根本没有切身体会,但反而是他们的脑中存在着更大的疑团。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也许我们应该从香港通识教育教科书中去找找原因。
我们首先来看看九龙塘某间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在孩子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把政治意图隐含进本该是美好天真的童话里,并让孩子们去学习与体会,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用心?
下面是一位香港家长PO出的忧心忡忡的帖子:
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童话故事让这位家长如此忧心:
在这个所谓的童话故事里,直接把中国说成是暴虐的国王,而英国则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最后还是魔法师救了自由港。
这哪里是宣扬天真与善良的童话?这明明是让小朋友从小就对祖国产生偏见与仇恨。
从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对是非与政治毫无辨识力的时候就开始丑化自己的祖国,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对自己的祖国会是一种怎样扭曲的态度?
香港的通识教育课程,最初立意本是好的。
港府规定,从2009年开始的新高中学制通识教育列为必修科之一。根据要求,通识教育科共分为6个单元: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能源科技与环境。
其中“今日香港”单元有3个主题——生活素质、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身份和身份认同。2001年10月初步敲定,会在新高中实行中、英、数必修之外,更增加必修通识科。
2009年,新高中学制开始实施,第一批新制学生于2012年应考DSE文凭试,于通识科至少须考获2级才能获资助大学学位取录。按照“通识课”的课程纲目,它涵括经济、文化、历史、语言、科学诸多范畴,分析手段既有质化的,又有量化的,几乎就是一门微缩的本科社会学。
难度这么高的学科,居然要求是教师只须接受35至100小时的培训。
通识教育科只有一个教育指引,没有教材,连教学大纲都没有,各学校及通识科教师有较大的自由度决定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西方一些国家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是只有大纲,不同学校可以选择相应的教材。
但是香港的情况就有些特殊,在这种放任自流的情况下,不少有特殊政治立场的教师向学生灌输某些“思想”,在教材选择上有失公允。比如教师在通识课上公开支持暴乱,反对警察维护社会稳定。
所以,我们在各类教材中见到如下内容就并不奇怪了。
1. 攻击一国两制
2. 美化占中
3. 激化中港矛盾
4. 的确存在的问题,但忽视了进步,只往负面的方面引导
5. 离婚率的确上升,相信香港与内地都一样,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用不着用港人观念传统,内地观念崩塌来举例,有失偏颇。
6. 的确是存在的问题,但直接用恶龙等形象来进一步丑化是否过于极端,而且只指出问题,而不尽量提出建议与解决办法的态度,除了会让年轻人更加抱怨与误解,有任何积极意义吗?
7. 直接引用过时的数据,而且用人口素质低这类带有歧视与丑化的语言,学习这样的教科书,香港年轻人会否对于内地从小就会有歧视与恶意?
8. 又是引用过时的数据与政策,让人怀疑是否有故意误导之嫌;
9. 用这样的漫画来描绘中非发展策略,负面立场太过鲜明了,这样真的合适吗?教材难道不是应该尽量客观中立的把优略势都摆出来,让学生自己自行判断吗?
10. 公开美化占中事件并宣扬警民对立,这也是现在香港普遍仇警的原因之一吧?警惕公权力的危害与过度执法并没有错,但不应该草木皆兵,也不应该美化本来应该接受惩罚的违法行为,不然何来法制社会?这不是自由香港的基石吗?
11.请问数据的权威性?这明明已经不是最新的调查结果,这样的数据摆上来的意图是什么?
12. 典型的西方视角下的结论。
13. 从来不关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直接用西方的民主标准来判定一切,却不看看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基础,以及取得的进步与发展。
14. 完全不关注华为技术上的进步以及被打压,而直接定性贴标签。
15. 中国传统节日并没有受到冷落,而大家过西方节日更多是商家进行的一种促销商业行为,而民众只是多了一个开心的理由,何必如此上纲上线?
16. 又是这种来源存疑以及带有明显立场的数据。
看完以上通识教育教科书部分内容,让人很难相信在这样的教科书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能对中国有任何亲近或者喜爱之情?
没有制定具体教材,本来是香港灵活教育的优势,但是如果被一些政治倾向很强的老师或者学校做文章,拿来引导自己的学生就很不妥了。
宣传“占中”之际,反对派利用通识科这个缺口渗入香港校园,尤其是心智相对成熟、开始对政治议题产生兴趣,但并未完全建立起世界观的中学生们。
两年前,尝试介绍中国国情、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模式的国民教育科和《国情手册》在香港教育界推行之际,这群“老师”中的不少人,也曾走上街头,扛着“去政治化”、“反洗脑”的大旗,振臂高呼,一门旨在帮助公民了解国家社会基础知识的科目,竟成为他们走上街头抗议的理由。
尽量客观中立的描述国家发展情况完全没有问题,但不代表只写坏的,不写好的,或者夸大坏的,忽视进步。
甚至现在的香港,不认同中国已经成了年轻人中的政治正确,在这种整体的负面氛围与泛政治化环境下,哪来的客观?
而所谓的身份认同则更是很难企及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