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简介
贵州医科大学(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地处祖国西南的避暑之都——林城贵阳。其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隶属于教育部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在首任院长,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李宗恩博士的带领下,杨崇瑞、朱章赓、汤佩松等大批学术造诣精湛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纷纷云集于此,成为当时有名的“小协和”。1950年学校更名为贵阳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贵州省唯一拥有本、硕、博完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省属重点高校。
学校以医学为主,理学和社会学科(法学和教育学)协调发展,文学、工学和管理学相互支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平台25个等教学科研平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50多项,201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80项,省内仅次于贵州大学。
开展卓越拔尖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鼎力支持下,创办临床医学创新班(简称“协和班”),小班招生、联合培养、全程导师制。学校在地方病研究(地氟病、地砷病)、中药民族药产学研合作、病原生物学研究、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特色明显、成绩斐然。
论坛简介
贵州医科大学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旨在搭建与海内外优秀青年英才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海内外青年学者在国际前沿科技研究领域展开交流与探讨,促进学科交叉及学术创新,加深对“爽爽的贵阳”和“80年贵医大”的全面了解,汇聚并精准引进认同贵州医科大学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文化且人岗相适的有志之士来到贵州医科大学创新立业。
论坛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医学相关研究领域。本论坛系首次举办,贵州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参会。
报名条件
1.国(境)外优秀人才:
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
2.国内优秀人才:
a.年龄在45岁以下;已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者,或者相当层次、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b.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一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和海外工作经历。
3.有来校全职工作意愿,或希望依托我校申报国家人才项目、省级人才项目,可以项目合作方式与我校开展国际合作。
日程安排
报到时间
2020年1月2日
论坛时间
2020年1月3日-4
①开幕式及专题报告会;
②分论坛学术研讨会;
③交流座谈会,人才项目申报现场指导;
④参观校史馆、相关平台;
⑤现场签约。
申请时间及报名方式
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接受申请。本届论坛报名截止时间:2019年11月30日。
请符合条件且有意向者通过“贵州医科大学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专用报名通道”进行报名。 报名网址:
https://zpjob.acabridge.cn/frm/forum/join?f_id=69
活动咨询:张老师 13810239853(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zhangxinyi@eol.cn
差旅及住宿
受邀学者收到正式邀请函后自行订购机票或车票,我校按相关标准(飞机经济舱、高铁二等座、火车硬卧)进行实报实销,报到时请将相关票据(机票发票、登机牌、护照复印件、车票等)交予会务联络人。论坛期间食宿由学校统一安排。
联系方式
电话:+86-851-88416215
联系人:耿妍 李炳福 张兴
Email:fgc@gmc.edu.cn
贵州医科大学概况
历史悠久 实力雄厚
贵州医科大学(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地处祖国西南的避暑之都——林城贵阳。其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隶属于教育部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首任院长是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中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博士,在他的带领下,杨崇瑞、朱章赓、汤佩松等大批学术造诣精湛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纷纷云集于此,成为当时有名的“小协和”。198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50年更名为贵阳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是贵州省唯一拥有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省属重点高校。
医学为主 兼容文理
学校以医学为主,理学和社会学科(法学和教育学)协调发展,文学、工学和管理学相互支撑。现有教学单位21个,本科专业3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培育)9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
平台完善 特色鲜明
学校现有南北2个校区,占地面积1868亩,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医院6所,非临床专业实践教学基地82个。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各级研究平台20余个,各级科研创新团队34个。
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凝练出“三基三严三早”为特色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卓越拔尖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创办临床医学创新班(简称“协和班”);在特色上下功夫,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剂学、卫生毒理学和基础医学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皮肤性病学科和普通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战略需要,在地方病研究(地氟病、地砷病)、中药民族药产学研合作、病原生物学研究、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特色明显、成绩斐然。
人才济济 硕果累累
学校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二层次专家3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计划”十层次人才2人、“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10人、贵州省核心专家9人。
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院士、诺奖得主26人担任客座教授。2011-2018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贵州省科技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50多项。
锐意改革 共襄盛举
聚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促进优势学科高质量发展;创新学科建设组织模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以学科群建设为依托,着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大力实施“名师”“优青”培育工程,深入挖掘具有良好科研潜质的“青苗”,制定并启动“青苗”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聘用管理考核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及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人才引进、管理、评价、激励机制,多管齐下,面向全球大力引进学科领军人才、教学与学术精英人才、青年骨干人才。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强化科研激励机制,切实推动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推进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工作的管理水平;整合科研人才资源,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打造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团队;加强跨学科合作,推进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争取涌现出更多具有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加强 “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加大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力度,强化申报指导和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
坚持医教协同,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同意并鼎力支援我校举办临床医学创新班(简称“协和班”),帮助贵州开办现代化医学精英教育,推动贵州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发展,大力推动“健康贵州”建设,为新时期贵州医学教育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协和班”实行小班招生、联合培养、全程导师制,实施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拓宽国内外交流学习渠道,拓宽国际视野;实施多元化考核,强化英语学习、加强临床技能培训、重视综合素质培养,严格淘汰制;打通深造学习渠道,择优推免研究生,凡第五学年第一学期在读的班级学生,成绩排名在班级前90%的,给予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同时一定比例的学生可择优推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学习。32名首届“协和班”学生已报到入学,开启了他们成为卓越拔尖医学人才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