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张亚中、谢大宁、黄光国最近指出: “一中宪法”已经出现质变
《联合报》认为“一中宪法”(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维持信任基础的看法,并是“中华民国主政者绝无可能否弃的国家准据”。由于“一中宪法”在台湾已经出现了质变危机,因此《联合报》的论证是有问题的。
“信任”是一个社会能够有序运作的基础,“信任”的基础在于“真”与“诚”。“一中宪法”出现的危机即在于它是否仍然为“真”?台湾在谈“一中宪法”时是否还有“诚”?
如果说,不修“一中宪法”就表示台湾方面坚持“一中宪法”,那么只对了一半。从李登辉起至陈水扁多次“修宪”而没有触及核心的“一中”问题,是台湾政党“诚”于“宪法”,还是碍于可能引发战火与国际强权的压力所致?如果对“一中宪法”认“真”,那么就没有“不统”的选项,而只有类似《国统纲领》规范“如何统一”、“何时统一”的命题。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一中宪法”,就必须接受两岸在主权上是重迭,中国的主权属于两岸全体人民,那就没有马英九所谓“台湾前途由台湾2300万人共同决定”的这个看似符合民主,但不符合“宪法”规范的“台独”可能选项;也没有“中华民国是台湾”这个符合治权,但是违反主权的说法。
教科书思维做法受争议
如同我们一直提醒的,“一中宪法”的躯体或许还存在,但是它的精气正在快速转变。最近例子,马政府以国文应当也包括“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在内为由,在即将于明年要上路的九年一贯课程教材中,把国语改为“华语”、“国文”改成“华文”,更重要的,新的教科书隐然已将所谓“本国文化”限缩在台湾一地的文化,请问:这样的思维与做法,算是对“一中宪法”有“真”与“诚”吗?
《联合报》在社论中,替马政府政策做了诠释,即“一中宪法”为“原则”、“一中各表”为战略、“不统、不独、不武”为战术。我们的看法:第一、当“一中宪法”的形体已经不一时,如何还能做为“原则”,如何能够建立两岸互信?第二、内外已经有别的“一中宪法”无法建立互信时,“一中各表”如何成为指导的战略?北京为何要配合台北这个“一中”已经质变的战略?第三、假如我们同意“统”、“独”都是一种方向,“不统、不独”就是不选择方向、不采取立场。请问,这可以算是“战术”吗?“不武”是取决于北京,而非台北,这也可以算成台北可以采行的“战术”吗?
我们要提醒《联合报》与马政府,当“一中宪法”在本质上已经改变,“目标创新”很容易变成“虚假不实”。“一中三宪、两岸统合”为内涵的“一中同表”,是我们对“创新目标”的具体实践途径,其基础即在真诚地遵守“一中宪法”。期望媒体界能监督政府是否真正真诚地遵守“一中宪法”,并共同为创新目标提供更多思想火花。
(张亚中/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谢大宁/佛光大学文学系教授;黄光国/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国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