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軍公教走上街頭反年改抗爭。
台湾政治人物经常讲「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共同决定」、「反对一国两制是全民共识」,其实,台湾人民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至少因省籍、所属政党、阶级、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治认同。省籍矛盾极可能随着外省二代的凋零成为历史名词,但回顾其历史,对台湾政治走向仍有一定的价值。
97%是大陆来台的汉人
2020年6月底台湾官方公布,台湾有23,583,823人。其中超过97%的人是大陆来台的汉人,因迁台时间先后,而有本省人和外省人之分。
从16世纪中叶到1945年前,从大陆移居来台、在台世居者都被称为本省人,其中又分为闽南人及客家人,闽南人约占人口的七成以上,祖籍地多为福建泉州、漳州,客家人约占人口的13%,祖籍地多为福建龙岩和广东梅县。
外省人指的是在1945年至1949年间,大约120万来自大陆各省,跟随国民党来台的人及其后代,现约占人口的12%。
此外,台湾有16个支派的原住民,约占人口1.8%,过去20多年来又有因婚嫁来台的陆配及外籍配偶,约占人口的1%。
省籍差异依然存在
2019年9月,台北市长柯文哲坦承,「我们这种228家族很讨厌外省人」,这说明,尽管省籍观念在台湾日常生活中早已淡化,但只要涉及政治议题,特别是各次选举时,省籍差异就会浮现,而省籍差异又往往与统独议题混杂在一起。
根据TVBS民调,2012年总统大选,约有80%的外省选民投给马英九,仅约10%投给蔡英文。不过,从该次选举后,台湾未再公布过省籍与投票取向的民调,一直到韩国瑜参选高雄市长。
2019年许多媒体报导,「韩粉」多半是来自外省背景的军公教人员。BBC也在2020年大选前,针对外省人是否还是国民党的铁票部队,做了两次专题报导。
政大选举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夙芬在接受BBC访问时说,台湾现已进入「国家认同」阶段,「外省后代虽然对中国还存在文化认同,但在政治认同上,已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不同国家」;「早期省籍议题是争议本省人与外省人在政治及社会上的不平等待遇,但在本土化与民主化运动结合的论述下,转变为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的对抗」。
长期研究族群政治的中研院研究员王甫昌受访时表示,1970年代初期,蒋经国开始延揽年轻的本省籍人士,引起外省与本省籍政治人物竞争、交锋,这让很多本省人萌生「族群政治意识」。他又说,外省人家庭约有一半女性配偶来自本省家庭,随着台湾女性意识抬头,后代并非全都认同父系的外省身分。
另据笔者观察,早期的「半山」家庭,外省父亲通常年龄较长,过世较早,子女跟母亲相处时间较长,加上本省人亲戚较多,后代受母亲影响未必少于父亲。
本省人的政治取向
闽客在历史上有过冲突,加上语言不同,客家人与闽南人的政治认同并不一致。也因此,历届选举在客家人较多,或闽南、客家、外省三分天下的苗栗县、新竹县、花莲县、桃园市,国民党的得票率通常高于其他县市。不过,经过闽客长期通婚,民进党又刻意拔擢客籍人士,大多客家人已不再强调闽客的不同。
一、「台湾意识」之起源
本省人会有较强的台湾意识与自己的遭遇有关。自1895年清廷因甲午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后,本省人历经了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1945年回归中国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殖民者在台掠夺积累的财富,本省人任高阶主管的比例低,有时还得忍受接收官员摆出来的征服者姿态。另外,不少本省人发现内地比当时的台湾落后而产生鄙视之心。1947年爆发2.28事件,国府处理不当,1950年代蒋介石展开政治肃清,不少本省菁英受害,这些都使得本省人对国民党政权感到怨恨,从而形成了排斥外省人/中国人的台湾意识/本土意识。
1960年代以后,国民党为巩固其在台湾的统治,不断丑化大陆事务,并加强反共教育,而美国为确保台湾政权亲美反共,更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政治体制对台湾进行全面改造。
二、台湾意识转为台独意识?
民进党自成立后,即开始利用各次选举炒作228事件,挑拨省籍矛盾,把国民党说成「外来政权欺压本省人」,并塑造本省人「被统治、被剥削、被迫害」的悲情。陈水扁执政后更喊出「一边一国」,推动「入联公投」,又大力窜改历史课纲以「去中国化」,马英九执政八年未拨乱反正,蔡英文2016年执政后,变本加厉推动所谓「转型正义」,企图完全割除台湾的中国元素,这使得不少本省人的台湾意识,逐渐转化为台独意识或「一中一台」意识,甚至有人说1990年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是「天然独」。
其实,本省人并非铁板一块,除了与外省人通婚,夫妻会相互影响外,以下几类本省人也通常没有过强的台湾意识。
(一)从事军公教者。在军队及公务系统的本省人,对国民党建立的文官体系及升迁制度相当肯定,也比较认同国民党力求和平稳定的两岸政策。他们不满李、扁的黑金政治,更不满蔡英文一上台就立刻进行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年金改革,大砍其退休金。这些军公教加上家属,至少有百万人,他们是民进党在2018年地方选举大败的原因之一。如民进党不改「唯绿是用」,继续公然破坏文官体制,并任由官二代利益输送,制造社会不公不义,或两岸更加动荡不安,这批人未来还会以选票反制民进党。
(二)两岸平和红利受益者。截至2019年底,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累计近5万人次,创业1.3万人次;光是2019年一年,大陆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台资企业就招收了1万多名台湾青年实习。这些人直接受益于两岸和平红利及各种惠台措施,希望借着大陆的发展机遇为自己创造一片天,他们多半不排斥和平统一,这证明个人的切身利益与民心走向密切相关。另外,2020年6月,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台湾出口总额的46.15%,创下历史新高,令人无法忽视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并从而体认维持良好两岸关系的重要性。
(三)爱好中华文化者。国民政府早期相当重视中华文化,因此50岁以上者,不分省籍,从小接受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1980年代后有本省知识分子提出多元文化,把中华文化与原住民文化、日本文化、欧美文化并列,企图否定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又有人企图直接以台湾文化取代中华文化。不过,经过数十年的实践证明,台湾从未脱离中华文化,只是,民进党全面执政后公然打击异己,又通过「国安五法」及《反渗透法》,致使爱好中华文化、仍具有中国情怀的本省人较少公开表态。
(四) 抗日志士及政治受难者后代。台湾曾有20多万人为抗日而伤亡,又有青年远赴大陆奋勇抗日。其后代多以父辈为荣,对李登辉及民进党崇洋媚日感到不齿,对历史课纲把「日据」改成「日治」更为不满,「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就是这些人的组合。另外,1950年代国民党反共肃清,有上千人死亡,超过16,000人被捕入狱,一直到1970年代仍有不少本省青年因思想左倾遭到政治迫害。台湾解严后,一些出狱的政治犯不改其志,组成「台湾地区白色恐怖受难者互助会」,鼓励后代继续从事反独促统工作。
外省人的政治倾向
1949年前后抵台的外省人,多半从军或从事公务员、教师。他们多半现已凋零,而其来台前后所生子女,因早年户籍依「父亲之本籍」为籍贯,登记为大陆各省市,被称为「外省二代」。
一、外省二代的中华民国情结
不少外省二代在眷村长大,其成长过程及耳濡目染确实与本省人很不一样。他们从小目睹父母亲的思亲、思乡之情,因而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孙中山的信徒」;又因常听父辈说起国共内战的历史,有较强的反共意识,但「反共不反中」;也有较强烈的中华民国情结,但更加反台独。他们是国民党长期的铁票,后有改投新党或亲民党的。
当外省二代知道「反攻大陆」不可行后,转而支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一国良制」。进入21世纪,他们看到大陆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有人开始说「大陆正在实现三民主义」、「统一要靠大陆」,但因对大陆的政治体制不了解,「一国两制」在台湾又被全面污名化,故仍多半支持「一中各表」。2016年民进党全面执政后,他们对时局感到焦虑,担心若不快快统一,自己会作不成中国人,他们在韩国瑜崛起后四处奔走造势,在「韩流」消失后感到特别失落。
外省二代原本可以成为台湾反独促统的一股力量,但因国民党在国家统一的目标上始终无法与时俱进,政治人物又为了选票,只想迎合「主流民意」,而无心引领民意,壮大这股反独促统的势力,这使得国民党逐渐丧失两岸的主导权,也日益衰微。
二、三代的政治认同发生变化
1992年户籍资料改采「本人出生地」登记,外省二代与本省人通婚者众,加上30岁上下的外省三代在成长过程中已开始接受「去中国化」教育,又为融入台湾社会,通常不会提及自己的外省属性,也有不少三代受到几波学运影响,不顾父母反对,票投陈水扁、柯文哲、蔡英文。
此外,民进党为达到长期执政的目标,早于2004年9月通过「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主张「国家认同应建立在公民意识基础上」、「各族群都是台湾主人」,蔡英文又把「中华民国就是台湾」、「中华民国台湾」挂在嘴上,混淆了中华民国与台湾二者的性质与关系。
其次,国民党在李登辉后期就开始变质。马英九1994年在竞选台北市长时请李登辉助选,并称自己是「新台湾人」。2008年竞选总统时,马英九说「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华民国的国民,我以后要做一个正派的台湾人」,并承诺当选后会「不统不独不武」、「绝对不谈两岸统一的问题」。果然,马在位八年虽承认「九二共识」,但更坚持「一中各表」。尤其,国民党近年来为争取重返执政,在两岸论述上一步步向民进党靠拢,甚至考虑放弃「九二共识」,这也使得外省三代根本无从选择。
三、「绿化」的外省人增多
自党外运动开始就有外省人参与,1992年又有黄秀华、廖中山等72位外省子弟成立「外省人台湾独立协进会」。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政界、学界、文化传媒界出现了不少外省二代三代,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交代过自己「绿化」的心路历程,又为证明自己对外省「原罪」的彻底反省,或想在民进党内生存,他们往往表现得比本省人还要反国民党、反中。如民进党长期全面执政,这种人应该还会增加,在社会上也会有一定的带头作用。
台湾人民何去何从
台湾的省籍矛盾,如同两岸长期对峙一样,是因民族弱乱而产生,本应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而终结,只是自认为是日本人的李登辉,以及为抢夺及维系政权和利益的民进党,不断刻意炒作省籍矛盾,甚至将其转化为「台湾人与中国人之争」。
平实而言,本省人在日据时代及国府来台早期确实受过不少委屈,但本省人凭着人口的优势早已出头天,民进党也已全面执政,犯不着再对国民党抄家灭族,更无须炒作省籍矛盾制造社会分裂。外省二代虽因出身背景有较强的中国情怀,但过于强调中华民国的定位,忽略了国家统一目标应高于政权兴衰,而国民党因过分担心被贴上「亲中卖台」的标签,不敢扭转民意,又未在执政时期与对岸开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至为可惜。
依笔者见,省籍矛盾极可能将随着外省二代的凋零、民进党的收编成功,成为历史名词,但这不代表台湾社会的统独对立将告结束,只是省籍不再会是重要的变量。未来台湾社会的角力,将是「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之争」、「台湾国与中国之争」、「统一与台独之争」、「台湾民族与中华民族之争」。这将会是一场硬碰硬的拉锯战,而其结果将决定台湾的前途。
统独战役的决胜关键
大陆自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一直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当作对台工作的重要方针。2020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台部分也指出,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
依笔者见,大陆要想争取、团结台湾人民,台湾统派要想壮大本土性的统一运动,都必须要有「逆转胜」的决心及作为,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大陆继续发展进步、依法治国是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2)尽速恢复两岸民间全方位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3)大陆惠台措施不仅要更加灵活、普及,还要入岛入心,让在台湾的基层群众能普遍享受到和平红利,并对统一的好处有所期待。
(4)中华文化至今是两岸人民的重要连结,应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
(5)设法让台湾民众了解,两岸分离对峙至今,是国共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所造成的政治对立,可经由两岸政治协商解决,而且台湾各政党、各界别可先与大陆展开民主协商,及早凝聚台湾社会的共识。
(6)加强倡导「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更不是分裂的借口」;「一国两制」的提出,本来就是为了照顾台湾现实情况,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台湾民众应该及早表达意见,提出具体建议,以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