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知青点”这两个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词汇,渐渐湮没于四十年改革开放和市场中。但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近期正逐步加热卷土重来。
8月3月,辽宁村级供销社正式成立,从中华总社,省社,市社到县、乡、村社,供销社网络实体脉络搭建全部到位。
在几十年“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实体经济和电商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供销社不再显山露水。但一直作为“备战 备荒”被保留,尤其近几年,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5年中华供销总社由10000多家发展到了50000多家,职工总共包括340万之多,整体呈现大方面的覆盖阶段。布局正在逐步延伸。及至近日村级供销社的正式成立。
在以“内循环”为主的转向中,供销社从历史走回现实。
那么“上山下乡”可能再来一次吗?
北大教授于鸿君近期倡导“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引发关注。
于鸿君认为,“新上山下乡”可以解决全国近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于认为,因为形势严峻,“新上山下乡”启动越快越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于鸿君先列因由后给建议。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19年全国有61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历年累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有250多万,目前全国共有860万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同时,2000多万失业农民工同样需要就业,还有几百万自然增加的青年等待就业,其他方面,如复转军人、新增农民工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最多为900万。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选招200万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师、医护人员、农业技术员、公共服务人员和“村官”,也可以安排到农业产业化企业中。每人同时联系一户村民,帮助其脱贫致富。也可以如中国人民大学王亚君同志建议的建立“知识青年基地”。每批期限可安排2年,期满可以返回重新参加毕业分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给予特殊补贴每人每月4000元左右,总计支出为2年2000亿元左右。
对于上世纪那次浩大 的“上山下乡”,学界对此有客观认识,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先生作为“老知青”有深刻反思。在一次受访中他指出
但“新上山下乡”并不是于鸿君的即兴之语。政策层面不得到支持。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已印发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
今年,团中央“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参与”可行性调研报告正不断递向决策层。
不久前,最高决策者在东北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前指示,“解决大学生就业”,显然指向“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的农村。
“新上山下乡”具体如何操作,大致有如下选项。
政策倾斜引一批。如愿意回乡的大学生可减免大学学费;加强宣传哄一批。“种地年入千万”,“养鸡成亿万富翁”近年已不绝于耳;失业增多逼一批。外循环不畅,产业链断裂,公司工厂破产无奈回乡;动用行政权力压一批。对没有在外地买房落户者,动用户籍政策,哪来哪去。
“到农村去 到边疆去 到社会大学去 到人民中去 到祖国最希望的地方去”,陌生又似曾相识,现实又魔幻。
场子已搭好了,后浪们,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