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中美高层通了电话,种种信号表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到了
来源:zgtrend | 2020/8/31 4:51:17 | 浏览:946 | 评论:0

上周,中美高层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通了电话。这次通话原本是定在两周前,结果毫无预警突然延迟,给会议陡添几缕不确定的色彩。本次通话的内容也较难让人保持乐观。

中美高层通了电话,种种信号表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到了

外交辞令上,相当于争端的解决有所进展,但根本分歧仍无法解决。中美之间的龃龉始于贸易战,并在短短两年间加速蔓延至科技、金融甚至是国家安全层面的对抗。

时至今日,一纸贸易协议反而成了双方最强联系,而且还隐隐走到危险边缘。
外部环境“逆风逆水”,国内的政策也频频调整,从大战略上提出“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到政策和指示上的大力倡导节约粮食、重提控杠杆等等。种种信号表明,高层正在对全社会的预期进行大调整。紧日子当头,现在不是歌舞升平的时候了。
 
近来的政策信号让很多人产生了迷思。比如,节约粮食。高层在两个月内三次强调“粮食安全”,一次是视察吉林,一次是年中政治局会议,还有一次就是对坚决制止粮食浪费的指示。可以看出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落实下来,有的地方说要推行“N-1”的点餐方式,有的地方干脆就说“N-2”,有的餐厅要在门口放体重秤,有的学校提出浪费就不给申请奖学金,有的媒体痛批吃播大胃王,有的媒体呼吁立法制止粮食浪费,甚至还有一些民间人士建言搞新粮票制度……
 
浪费粮食确实可耻。智谷在今年4月份屯粮恐慌时就曾分析过,每年仅就城市餐桌上浪费的食物,就完全可以填补中国进口的主粮缺口。
中美高层通了电话,种种信号表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到了
 
但真没想到中央会这么痛批粮食浪费,毕竟实际执行中这种“上面跨出一步,地方跨出十步”的操作影响很复杂。民众增加了屯粮的恐慌,会猜测洪灾当头是不是粮食储备不足了;本在疫情中严重受挫的餐饮行业叫苦,他们没理由劝顾客吝惜舌尖上的消费;消费收缩,对扩大内需也没有助益。
 
这些年中国是一刻也不敢忘了粮食安全战略。18亿亩耕地红线牢牢守着,主粮对外依赖度也非常低的,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左右,稻麦库存均能满足1年以上需求。
 
保口粮问题不大,为什么突然着急动员?
还比如,民间借贷重设红线。
 
上周最高法宣布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锚定LPR,以LPR的4倍取代原本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高利贷让多少家庭债务累累,妻离子散,确实该打击。这几年层出不穷的“套路贷”、P2P跑路更是让人深恶痛绝,毁掉不少受不住诱惑的年轻人,严重破坏金融环境。但一刀切强化管制、随意干预民间金融环境却未必如了最高法“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愿。
 
不少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会受到冲击。路透的信息是,如果以15.4%的标准,基本有一半的消费金融公司要凉掉。反映民间资金价格的“温州指数”,在7月份也仍高于15.4%,达到16.12%。
 
如果资金无利可图,未必真的会降下利率,最后要么迫使更多人从地上转地下去找更贵的钱,要么就是砍头息,借你10万实际只给你8万,补偿法律风险。而民间借贷本就是作为多层次信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中小微的主要融资渠道。
 
在实体不易的情形下压民间借贷空间,意欲何为?
再比如,“内循环为主”。
 
高层最新的表态是:“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但不可否认中国已经在主动选择降低对外循环的依赖。道理高层肯定懂,为什么还会做出这些政策抉择?
 
迷思和矛盾背后,正是高层在动员全社会调整对未来的预期——
增强危机应对意识和焦虑感,备战备荒。
 
上一次中国进入备战备荒状态,还是在196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当时中国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陷入对抗,周边战争和冲突不断,中国作出“备战备荒”的决策,全力推动三线建设的大战略。
 
今年,高层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
“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和工作准备。”
“必须以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高层在2012年的研究中提出“底线思维”时认为,应为危机态势做最坏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同时有两个危机场景必须预防:
 
一是危机升温而产生的巨大外部震荡;
 
二是危机迫使一些国家转嫁灾难而走向变换形态的战争。
 
从目前的动向看,中国已经在观念上接受了战争随时可能爆发、金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新的封锁和遏制随时可能出现的挑战。
 
公开报道有迹可循。
 
首先是备战。
 
中国最近罕见公布了一个月内至少9场高强度实弹军演。只有充分准备战争,才可能避免战争,这是中国历来的习惯。
 
其次金融危机方面,郭树清在《求是》上研判,“更为严重的是,世界可能再次走到全球金融危机的边缘。”
中美高层通了电话,种种信号表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候到了
中国的动作是:
1, 结束阶段性的货币宽松政策,降低降息的预期;
2, 监管层频频警告影子银行,防“死灰复燃”;
3, 给民间借贷设红线,防范系统性债务风险;
4, 本周一,央行、住建部召集大房企在京面谈,大房企又要统一进入去杠杆、控杠杆了。
 
这一连串事件背后的逻辑是,在金融危机可能发生以及全球大放水之后出现输入性通胀的预期下,中国降息空间受到掣肘,未来债务压力加大,现阶段必须主动降杠杆、防风险。
 
至于新的封锁和遏制,可以借基辛格一句至今仍未过时的名言——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理解了这句话,就理解了当下中国高层的战略布局和准备:
石油方面,中国在两个重要战略方向上确保中国能源供应的安全,首选俄罗斯,备选伊朗。
粮食方面,倡导全社会节约粮食,备荒。
货币方面,官员和高层智囊们不寻常地公开讨论金融脱钩的最坏情况,诸如中国被排除在美元结算体系之外,被美国冻结资产等,以此推动官方加快推进数字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央还要求地方查清关键薄弱点,也就是哪些企业或行业一旦成为美国制裁目标,有可能面临崩溃的危险。
 
总之,紧日子已经来了。
 
前几日,北美的同事在闲聊时说到了一个观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太简单了,大家没啥可动脑的地方,所以只能去想世界大势。在美国资本主义国家生活要考虑的事太多,比如我家有162个电力套餐可选,到底哪个更省钱。我们自己的小生活和小生意已经太复杂,想不过来了。”
 
而我们这边的同事认为恰恰是因为中国变化大,人们才有动脑筋的必要。就像前几年,搞不清宏观,不在北京及时买房,房价涨得就永远没机会上车了。而美国是西方稳态社会,十年前后差别不大,不太需要想大问题。
 
大变局在加速变化,我们更要对趋势和形势保持机警。
 
信号足够密集,大家也要自己聪明一点。
做多手准备,分散投资,全球押注,对冲风险。
 
疫情缩小了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Homi Kharas称,使用当前美元汇率,按绝对价值计算,新冠疫情让中国经济有望在2028年与美国持平,比他在疫情前的估计快两年。
 
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两个超级大国和平共处的局面。不管是崛起中的中国,还是仍然强盛的美国,建立一个共治的新国际秩序是既无先例可循,也缺乏经验,只能寄希望于双方的智慧、勇气和克制。
 
中美的差距越小,前路的挑战就越大。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单身? 2024-03-26 [35]
抗抑郁食物排行榜!最推荐吃这些 2024-03-26 [35]
这门很有意思的数学分支,可能你至今都没学过! 2024-03-26 [32]
晚上手机屏幕调亮VS调暗,到底哪个更好? 2024-03-26 [22]
笔记本电脑可以一直插着电源吗?会弄坏电池吗? 2024-03-25 [45]
内核有力量的人,都很会享受孤独 2024-03-25 [46]
从赵鼎新辞职信中读到一点“可怜” 2024-03-25 [42]
不爱在群里说话的原因找到了?看你中了几个! 2024-03-25 [43]
一夫一妻制将“走向衰落”?三年后,这3种婚恋模式,将席卷中国各地 2024-02-04 [119]
“控制”并非控制论最初的愿景——关于控制论核心知识的历史引入 2024-03-24 [4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