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刘世锦: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放开
2020/9/29 7:38:14 | 浏览:1077 | 评论:0
刘世锦: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放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循环和外循环是息息相关、连为一体的,如果没有外循环,就没有中国目前取得的如此大成就的内循环。

不搞脱钩竞赛,服务贸易发展要更多重视生产要素的外循环

  目前复杂形势之下,也需避免一些误解。我们首先要明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的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封闭发展。自给自足也不是什么产业都自己搞,而且都得搞成世界第一,都不进口了。实际上,封闭发展不可能,也做不到。我们还是要讲全球化,讲参与国际分工,还是要讲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由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甚至出现断供的极端手段,大家会看到最近发生的一个变化:不仅是中国,其他一些经济体特别是大中型经济体,可能被迫调整自己的产业链。产业链收缩之下,实行某种程度的产业备胎战略,这是无奈的选择。

  但是我们搞这种产业链调整备胎,是为了防止“卡脖子”,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还是要用的。当然,有些备胎有可能转为正胎,这有利于打破世界上不合理的格局,对全球市场竞争也有好处。

  全球化正在面对逆流,需要结构调整,可能停滞甚至出现局部倒退,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支持全球化的各种因素已经改变了。极端的单边主义、逆全球化,不能代表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判断。

  全球化讲了很多年了,顺境的时候讲全球化没问题,但问题是现在你对全球化还有没有信心?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现在不能搞脱钩竞赛,我们还是要更加开放。中国服务业已经是发展的重点,也是下一步开放的重点,这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各国的机遇。

  我想强调两个重点领域。

  第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服务业大部分是本地化、不可贸易的,但是数字技术改变了这种情况。比如,前一段时间的欧冠比赛吸引了很多中国观众。欧冠比赛发生在欧洲,但是每天晚上很多中国球迷观看这个比赛,数字技术把这两个场景联系在一起了。

  第二,服务业的产品和消费主体是内循环,但是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生产要素,包括管理、规则、技术、人才、营销渠道等等,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外循环。特别是金融、物流、信息服务、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娱乐等领域,对外开放的眼界要高一些,力度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

  我想强调的是,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放开,二者同样重要。要给行业外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的机会,给他们平等进入的机会。所以,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的程度。

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具有五个特点

  从更广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内循环要适应新形势和新特点。从外循环来讲,中国应该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种开放有五个特点。

  特点一:这种开放应适应不同国家地区的市场变化。举个例子,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经济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确实都处在四十年来的一个低点,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美国现在在往回收,美国之外的市场还很大。但是就美国本身来讲,中美之间合作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中美合起来占世界GDP的40%,中美不合作,全球化是没有前途的。如果我们还相信全球化,中美之间是不可能脱钩的,最后还是要合作,这是大的趋势和潮流。

  特点二:这种开放应适应开放程度的周期性变化。过去我们可能对全球化过于乐观,认为它是一个线性的发展,现在看来,全球化是有矛盾的,需要进行调整。全球化有时候可能走得慢一些,甚至局部出现倒退,但是大的方向还是往前走,我们要提高对这种周期性变化的适应性。

  特点三:这种开放应该更有韧性和弹性,形成更具抗冲击性的开放。

  特点四:这种开放应基于负面清单的制度规则。开放是个常态,负面清单的限制就是一些例外。我们应该按照这种负面清单的理念和制度来开放。此前全球化智库发布了一个“推动中国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建议,我本人还是赞成的,中国应该加入区域性的合作组织,而且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特点五:这种开放能够维护和引领全球化长期方向。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27楼的血色遗书:985夫妻用生命叩问的环保真相 2025-06-25 [165]
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再读格雷厄姆 2025-06-25 [126]
朱镕基之子清华演讲:犀利点评当前中国问题(深度醒脑) 2025-06-21 [219]
胡志华:国际供应链智能化趋势对我国影响及应对建议 2025-06-16 [307]
扎克·迈耶斯:全球监管合作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25-06-16 [297]
斯坦福教授大卫·拉伯雷: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但也正如此,才取得了成功。 2025-06-11 [438]
梁文道:我们需要怎样的政治共识? 2025-06-03 [831]
经济学的四次革命 2025-05-28 [827]
《思考,快与慢》:一种不怕任何事的顶级思维 2025-05-28 [855]
教育资讯 | 纽约时报:美国教育体系的政治异化与改革突围 2025-05-27 [98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慕波:爬取7万条帖子  看看人们都是怎么吐槽相亲的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