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近日有幸看到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先生在重慶演講的提要(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99782-gb2312.html)。 對於他其中一項關於中國GDP, 低個人消費水平,進而導致國富民窮的論述, 本人覺得似有不妥之處。
郎先生提到,中國私人消費約佔GDP的29%, 其他國家的個人消費比例都是約佔70%-80%左右, 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消費比例低於50%, 那就是中國。郎先生進而得出結論--各级政府把全社会的有限资源大量用到了钢筋水泥上,从而就使得老百姓的消费能力降低,中國老百姓越来越贫穷。
不知是報道有誤或是郎先生記憶有誤, 許多國家,包括許多發達國家,其個人消費低於70%。例如日本近年的個人消費約佔GDP的60%。 世界上有幾百個國家,相信有興趣的讀者能輕易的找到許多出口主導型的國家, 其個人消費低於50%的。例如新加坡的個人消費只佔GDP 的40%。 也許郎教授是在美國受的教育, 知道美國個人消費約佔GDP 70%, 進而類推到了所有國家了。事實上,不同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個人消費占GDP的比例約為36%。
而郎先生上述有關各級政府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使得中國百姓越來越窮的論述,更是理論無据,概念混亂,邏輯有誤,與實有悖。政府投資多少與個人消費比例並無直接關聯,要說有關聯,那也是正面的促進作用,即政府刺激經濟的投資,政府消費增多為會使個人收入增加,進而間接促進個人消費,這是為什麼世界上所有國家在經濟不景氣下,都采取這種刺激經濟策略的根本原因。事實上,中國個人消費所以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個人儲蓄率很高,而不是像郎先生所述的政府投資等花費太高。
本人有幸像郎教授一樣在美國學了一點經濟學, 知道GDP與個人消費之間的關係:
GDP = private consumption+ government spending+ gross investment+(export - import)
即GDP = 個人消費+政府消費+總投資+淨出口
由於美國及許多西方國家有大量外貿逆差, 其個人消費必須很高, 才能維持其高的GDP。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出口導向型國家, 外貿出口順差很大,當然個人消費佔GDP的比例相對較低。換而言之,中國製造的產品只有29%由個人消費, 其餘為政府消費,淨出口,或總投資。相信大部分發展中出口主導型的經濟體在其發展過程中個人消費的比例都曾相對較低。 世界上沒有一種經濟理論是用消費支出比例來衡量一個經濟體系的優劣和發展程度的。 世界上也沒有一個政府用個人消費比例來衡量其執政成敗的。當然,中國的經濟對外貿易依賴過高, 個人消費比例則很低,這對經濟的長遠穩定發展不利, 這已經是 一個引起高度重視並正在逐步解決中的問題。
關於個人消費、政府消費的另一個問題是隱性消費。在中國,許多政府消費應屬於個人的隱性消費。 例如,政府官員的個人工資不高, 但政府提供專車, 無價或超低價住房等。 這是政府消費,但在西方國家經濟統計中都屬於個人消費。又比如,中國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天文數字的送禮等招待費大都落入個人的消費中, 但未計入個人消費總額。
這就涉及一個跨國經濟數據比較研究對國情實情的了解問題。 許多經濟學家,包括有些中國的經濟學家在評論中國經濟水平、前景等問題時, 有的過於樂觀, 有的又過於悲觀。 不知是否曾記得盛囂塵上中國崩潰論, 因他們大多不了解中國真正的國情實情, 只是簡單的用西方經濟學來研判中國的經濟。 本人幾年前, 有幸參加哈佛大學主辦的中國國際化問題的研討會。 許多專家學者用簡單的統計模型來研究中國的企業國際化動因、成功主要因素等 。 特別是對不同時期的企業、地區的國際化程度因素進行縱向的研究時,完全忽略了在此期間許多其他因素的變化。 由此得出的結論當然會與實情相悖。
本人希望以此文提醒中外學者在研究中國經濟時, 特別是比較中外經濟數據時, 不要忽略了中國的真實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