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中評社 雷明正攝)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拜登新局與台海安全”民意調查記者會。(中評社 雷明正攝)
中美高級別外交官員會晤在阿拉斯加登場,雙方互動未如先前外界預期的和緩,反而出現激烈的言詞交鋒。前陸委會主委、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昨天表示,會談顯示台灣與新疆、西藏和香港成為中美交鋒中的核心問題,使台灣成為中美關係工具化的角色。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與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在20日公布“拜登新局與台海安全”民意調查。由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主持,與會人有前陸委會副主委、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羅慶生與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滕昕雲。
針對話題最熱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趙建民表示,看來台灣屬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講的,和西藏、香港與新疆一樣是對抗範圍,成為美中兩國的主要爭執點。
趙建民指出,過去美國都不去挑戰這個敏感底線,就一中政策或是軍售都有限制,因為了解到中國的底線。可是從昨天的交往可以看出一個發展,美國雖然還是不挑戰一中,軍售也不會像特朗普這樣頻繁,高層交流好像比較回到過去,這三個拜登沒有要延續特朗普的政策,但是台灣變成美中主要的爭執點。趙建民擔心,台灣是不是成為美中關係的工具化。也擔心台灣會不會變成美中全面競爭對抗最主要的核心議題,“這並不好。”
趙建民說,對台灣最好的情況就是中美雙方都認為要維持台海現狀,昨天的會談中直接談台灣不會是好事情,未來台灣有工具化的傾向。
趙建民分析,台灣、西藏、新疆和香港畢竟不是美國核心利益,是中國核心利益。未來當美國和中國談核心利益的時候,台灣這次要利益會怎辦?這些都不是美國主要目的,美國的主要目的是中美霸權和經濟科技發展,而臺灣、香港都不是。但是竟然台灣變成中美關係最主要爭執點的話,未來核心利益端出來的話,台灣這個次要利益要怎麼去處理?
趙建民認為,美方一開始就把台灣和西藏香港與新疆提在一起,中國可以順勢說是內政,這不就是呼應中國?雖然美國國務卿也講,香港、新疆、西藏和台灣不僅僅是國內問題,這代表美國也同意。但是,新疆和香港擺明是中國內政,這樣為什麼台灣會放在同一個項目討論?怎麼不把日本和澳洲端出來,成為亞太項目討論?這對台灣意義完全不一樣。雖然不知道美國人用意是什麼,可是已經不只一次了。有意無意之間,台灣議題已經慢慢變成中國內政問題。
趙建民說,美國對中國現在只談競爭關係,尤其經濟和高科技的競爭是拜登政府的主軸,等到競爭關係出現的時候,會不會形成聯盟抗中的問題?因此四方安全會談已經規劃出三個工作小組,產業鍊成為主要的內涵,他擔心台灣可能逐步成為四方會談非體制內成員的方向發展。這要考慮到北京反應,會使當前兩岸有一個結構性不穩定因素出現。
趙建民指出,美中的核心利益是經濟議題,在這場合是必要拉出台灣,讓台灣被迫做出選擇。目前台積電和鴻海已經被迫到美國投資,北京對蔡英文的反制是斷交、軍事、接下來是經濟上面更拉住台灣。現在有一點進到下一步的跡象,美國要拉住台灣在高科技方面,中國會做出什麼反應?台灣產業鏈和中國很密切,鳳梨問題出現以後,這是不是對台灣在經濟上要開始反制,蔡政府有什麼辦法?
相关讯息: 吳心伯答中評:中美關係大框架明確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中評社圖片)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20日接受中評社專訪,就剛剛結束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表示,這次對話為中美關係的展開確定了大框架,哪些問題可以合作,哪些問題不容討論和妥協,哪些問題要管控好分歧,雙方通過對話有了大致的概念,有助中美以一種更加務實和建設性的方式處理雙邊關係。
3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這是美國新一屆政府下,中美高層首次面對面溝通,受到國際廣泛關注。
吳心伯注意到這次對話充滿火藥味的開場,認為這次美方在開場白中首先使用了“非常不符合”外交禮儀的方式,通過向中國施壓示強,試圖在接下來的對話中營造有利於美方的氣氛。這從根本上反映出美方的兩點考慮:一方面,拜登政府對內擔心被共和黨攻擊對中國軟弱,所以需要顯示出強硬;另一方面,他們擔心受疫情、拜登年齡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會把拜登及其政府看作是一個弱勢的總統和政府,所以希望示強。
“因此,美方刻意營造出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氣氛,但這不符合外交慣例。”他說:“說實話中方也不吃這一套。”
吳心伯進一步指出,所以在美方顯示強硬後,中方直接反擊,而這種反擊是過去沒見過的。他表示,楊潔篪主任的反擊正是當下中美關係真實狀況的一種反映,即美方向中方示強,但中方毫不示弱,堅定維護自己的立場和利益。“所以我覺得,這個開場白雖然是形式上的,但也能夠反映當下中美關係的狀況。”
那麼中方對美方的“反擊”會否取得效果?吳心伯認為,這至少能讓美方明白,他們事先對中方的施壓和示強是不起作用的。具體來說,除了開場言辭上的示強外,此前美方和日韓舉行了“2+2”、在香港問題上制裁中國人員等,做了不少小動作,這些都是希望通過造勢壓制住中方,但現在看來根本沒達到目的,反而起到反效果。
就此,吳心伯建議,接下來美方應該反思一下,今後中美打交道還是靠這種戰術,或是要有所調整。
談及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的內容,吳心伯表示,從公布內容來看有三個重點。一是,雙方在很多問題上闡述了各自的立場。他認為,這是正常現象,因為拜登政府剛上台,要闡明一些政策立場,同時也希望了解中方的一些政策立場。
二是,對話取得了一些共識或進展。比如雙方同意建立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以及在便利雙方的外交機構、人員活動和新聞機構記者活動方面,接下來要進行磋商,這表明雙方對在這些領域取得進展是有興趣的。其他比如在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中要加強協調和溝通,接下來中美可以就此加強接觸。
三是,雙方有興趣保持對話和其他的接觸渠道。也就說,中美關係要管理、要改善、要發展,總歸還是要繼續舉行各種形式的接觸,包括這種形式的高層戰略對話,不是談一次就結束了。
吳心伯認為,這次對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中美高層通過面對面溝通,增進相互了解,雙方不一定同意對方的觀點,但至少知道了彼此的立場和紅線。“特別是美方對中方在很多問題上的立場有了更明確的看法,不要以為對中方施壓,中方就會改變,這是不可能的。”他說。
其次,雙方接下來會繼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在改善雙方的外交機構和人員工作環境,以及為媒體記者工作提供便利等方面跟進。此外,雙方接下來應該會建立起更多形式的工作機制和對話,因為戰略對話是戰略層面的,具體問題還需要兩國相關部門直接對接討論。
吳心伯最後表示,這次戰略對話落實了中美兩國元首除夕時的通話精神,通話中達成的共識當然不會通過一次戰略對話就在所有問題上取得進展。應該說,中美關係在過去四年中遭到特朗普政府前所未有的破壞,現在冰要融化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所以我們要有耐心,要有一個合理的期待。這次對話為接下來中美關係的展開確定了一個大的框架,就是哪些問題可以合作,哪些問題不容討論和妥協,哪些問題要管控好分歧,雙方通過這次對話比較好地摸到了對方的底牌,對接下來怎麼做大致上有了概念。所以說,這次對話有助於中美以一種更加務實和建設性的方式打交道和處理雙邊關係。
(徐夢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