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美作家論壇」24日假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開幕,為期兩天的活動主題是「新世紀,新文學:中美作家與評論家的對話」。首日座談會上,中美作家與評論家們聚焦文學的「代溝」問題。
前中國文化部長、知名作家王蒙引用老舍的比喻:「年輕的時候牙很多,但沒有花生;老年人則是花生很多,但是卻沒牙了」,勸誡「滿嘴牙」的年輕作家如韓寒,應該「多積累一點花生」,老一輩作家則應該「加強口腔保健、讓自己的牙利一點」。他並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永遠存在,只要不惡性對抗,代溝並不是件壞事。
首場論壇由哈佛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與系主任伊維德(Wilt L. Idema)主持,王蒙、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宇文所安(Stephan Owen),以及出生於加勒比海英屬殖民地安蒂瓜(Antigua )的女作家牙買加‧金凱德(Jamaica Kincaid)參與對話。
宇文所安指出,現在的中國文學環境已轉變,50年前所謂的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就是「漢語文學」,而今「中國文學」的範圍廣泛,還包括「海外」的華語文學。
宇文所安也表示,隨著時代變遷,中文與英文變化快速,新世代年輕人用語已和上一代大不相同。
王蒙則強調,自己寫作的終極宗旨就是為了人道主義、展現個人性格,以及發揮想像的自由。他也歷敘自己喜愛的作家、與世界各地創作者交流的經驗。
王蒙細述幼時日本佔據京城、14歲投入共產黨地下工作的經歷。當年14歲時決定獻身國家,自己14歲的孫子,最熱中的是電腦遊戲。但他認為改變無可厚非,「該變就變」。
金凱德則表示,自己來自一個不知道「寫作」為何的地方,由於家人反對,為了成為作家,她甚至改名。
在回答作家哈金提問時,金凱德解釋自己的背景,故鄉安蒂瓜是一個小島,被英國殖民。自1492年被哥倫布發現,安蒂瓜就受到歐洲貴族的奴隸統治。
有觀眾提問,希望王蒙與金凱德能夠介紹中美「主流」文學。金凱德表示,她認為真正優秀的作家不會希望被貼上「主流」的標籤。王蒙則表示,在過去能夠分辨哪些作家是「主流」,是因為每年出版的書籍少、大家都是主流現在中國每年出版的小說有1000多部,網上發表作品更多,所以要說誰是主流,實在很難。
本次論壇由哈佛大學亞洲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中國作家協會,和中美交流基金會共同主辦,數十位傑出中美作家和評論家共同探討新世紀新文學的成就、希望和挑戰。
來自中國的代表還包括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友義,作家張煒、張抗抗、馬小淘,文學理論家陳曉明等。他們與美國作家金凱德、哈金、任碧蓮(Gish Jen)、裘小龍及學者宇文所安、David Damrosch等舉行座談,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崙分會多名作家亦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