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终网上传来一句话,“要是过了这一年你若还没有‘我以前怎么这样傻!’的感叹,那你等于白活了一年。”我把它视同年度金句。
一年来的起伏折腾颠覆了社会的许多认知,虽然被封闭在家,我还是能够考察许多人的行为,反思自己的心绪状态,从难得的体验中学到了不少,并把其中的一些看法写进了随笔,希望自己没白活这一年。
“懂你自己”是社会学科的永恒命题。自苏格拉底、老庄(老子诉诸于帝王精英,而庄子则与布衣百姓闲谈)开始,就成为人类追求的永恒思考。多了解一点自己,以与人群有效互动合作,增进自己的幸福感,“懂自己”是每个人都难以推诿的责任。
我在建行的老友同事朱小黄几年前创建了蒙格斯智库,他邀请我开个专栏写点什么。平台上有各类专家在各个方向,从宏观的经济政策到个人的理财咨询上各抒高见,相当有水准。我由是想,何不以“懂你自己”为题,以常情来谈谈常理呢?
常情常理,首先一点,并不是常人所常有的。不然的话,古希腊罗马和我们先秦的贤哲不会这么劳神费力来启蒙开导,而我们至今还能从他们的深邃智慧里不断汲取到新知。近世科技的长足进步,从理论建树到工具开发,特别是过去三四十年的一系列突破(行为认知科学、演化心理学、遗传生化和大脑神经研究、以及脑的造影成像技术,等等),使得人们终于有机会深入到“人脑堡垒”里面一窥堂奥,找到可观察到的行为背后潜藏着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这给检讨和印证前人的洞察和猜测,解释及预示现代社会生活的群体行为和个体选择,带来了莫大的促进。
科学探索已大致发现,常人是一种“说故事的种群”(fictional creature),情感、情绪、心态、直觉在辨识环境、认知自身、理解与他人互动、感悟历史经验和发展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判断处境、做出选择时经常依赖的这些感知,是人类千百万年的生存竞争包括文化进展所积淀下来的,非常之强韧,对人类的保存和发展一直有很积极的贡献。
不过,在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尤其当急剧变化引起的不确定增多时,强韧的因素不容易与时俱进、应对和适变,会导致人们认知的偏差和选择行为的失误。这无疑增加了“懂你自己”的困扰。也因此,常人所习惯的常情常理往往不再那么管用了。
在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社会制度渐趋合理也给我们带来了多元价值和更多选择的余裕,然而这未必全是好事——多元价值会使人茫失自己,更多选择会加重我们的决策负担,席卷而来的信息大潮会令人难以辨别乐音噪声,难作有益的取舍。究其根本,是快速进展的科技并没有伴随着人脑——信息处理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器官——的扩容和精细化。
这就回到了“懂你自己”的难题的本质所在。认明这个看来简单的本质性矛盾绝不简单,尽管古人早就如此告诫,也一再被历史经验坐实。近代以来人们想方设法来排解这个矛盾,“理性人”的假说是其中最被常用且乐此不疲,成了社会学科分析的一个基石前提。
但是,行为认知科学半个世纪以来的探索越来越在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和行为,其实非常有其限度,并用科技手段加以考察,做了事实上的严格认定。进而认为十足理性的行为,在现实世界是罕见的,而十足理性人的假设,尽管多了若干自圆其说的“建模”借口,在学理上却是画蛇添足之说。
既如此,我们又如何“更懂自己”,认清人脑所固有的认知偏误,避免人常犯的行为偏差呢?过去两年内我在蒙格斯智库的报告平台上刊出了一些随笔,讨论大多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展开的。承朱小黄行长的鼓励,择其部分编成这本小书,来增加与大家的交流切磋。
第一章 聊侃睡眠, 谈人应该重视睡眠, 安排有效的作息, 并善用睡眠发掘创新能力。
第二章 行为金融学能教我们什么, 谈投资理财的成功, 首要的在于“知己知彼”, 懂你自己以及其他投资者的认知和行为的偏差。
第三章 认知偏误和市场行为, 谈市场交易活动中的几种常见的偏差及其认知心理基础。
第四章 人类如何合作, 谈人际合作的基本法则及其同促进包容、扩展合作的几个高级法则的关系。其中“子孙照样发达?” 一文, 谈人在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或粘滞度)的长程结果, 代际合作对人如何表现的长周期影响, 兼谈“公正” 与“ 平等” 之间的关系, 以及人为干预的长远成效。
第五章 新新人口论, 讨论作为经济生产变化的最关键因素, 人口规模和劳动力素质所发生的新趋势, 应当怎么认识和应对。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 尤其是出生率下降、男女比例失调、老龄化加速, 以及户籍和城镇化等问题, 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这个系列写成并刊出于2012~2013 年,略加修改后收入本书。
第六章 伏羲智慧的启发, 谈对易经———华夏文明之基的深邃智慧的领悟, 并提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个应用案例。
人配得上“理性思考”的称号吗?拜行为认知科学之赐,通过各自的努力,尤其要努力避免“意识形态和理论引致的盲点”后,我相信,是能够配得上的。
至于我们是否能够克服认知和行为的偏误,从而增进个体的人生幸福,促进群体的合作成效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我希望这本小书对大家的体验能有所助益。
随笔刊发前后曾得到了读者的许多反馈,帮助我思索和提炼,在此再表感谢。成书的编审过程中又得到了不少同仁的支持,特别鸣谢朱小黄、谢东平、黎碧。书中定有不少不足之处,不论观念论点还是文辞表述,责任自然是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