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美軍撤出阿富汗的“喀布爾時刻”,有人感歎,昨日越南,今日阿富汗。有人疑懼,此種命運,下一步會不會降臨臺灣?更有人發問,臺灣既是卒子,又是棄子,如此“兩面受煎”,豈不難熬?
“卒子還是棄子?”對於臺灣未來的命運,這是一種中性的提法。可讓人聯想,更可讓人明智。從臺灣的立場看,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行動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即不排除在非常情況下,美國對台政策有出現180度大轉彎的可能。循此聯想,可推斷出臺灣民進黨當局,有可能從美國受鼓勵的、“勇闖中國紅線”的卒子,一夜之間變為美國的棄子。原因也一定冠冕堂皇。例如,“為穩定地區和平”。再例如,“為進行對台獨的有效管控”。
從美國立場看,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將使民進黨當局“兩面受煎”。而美國則可“一箭雙雕”,即民進黨既要向美國做出“謀分裂”、“謀台獨”的保證,又不得不承受來自大陸的更多壓力,美國不愁其不表演。另一方面,為避免成為棄子,民進黨將在島內政治鬥爭中極力廝殺,臺灣社會將更加分裂。民進黨當局的被動處境,反過來可增強美國對島內政局的影響力。
至於民進黨當局發出的一連串“睜開眼睛說瞎話”的反應,都是民進黨充當美日工具後,作為過河卒子所不得不採取的“欲說還羞”的策略。
民進黨對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反應,也足以說明其地位的尷尬。上週三,蔡英文就阿富汗局勢是否引發島內恐慌發表言論。措辭是:“臺灣唯一的選項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更團結、更堅定地保衛自己。”顯然,她要說的是,臺灣需要美國進一步的軍事支援,需要美國承諾不會放棄臺灣。而蔡英文講話前一天,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就美國是否最終會拋棄臺灣的疑問做答,卻採用外交語言進行表達。原話是:“臺灣的情況與阿富汗不同,我們對臺灣的承諾一如既往地堅實”。萬花筒下面,民進黨期盼的,拜登政府對台政策的逐漸清晰,沒有出現。尤其在是否“出兵相救”問題上,仍然保持模糊。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背景是美國的經濟和金融狀況出現了嚴重問題。美國國內的不穩定是影響世界不穩定的最重要因素。
地緣政治方面,美國“以退為進”,試圖訛詐中國的戰略不會生效。自特朗普政府末期夏威夷對話以來,中美關係不是很好,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崛起,西方已經沒有辦法阻攔。
8月16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阿富汗局勢及中美關係進行了通話。布林肯強調,美中對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保持溝通,就地區安全問題開展合作,“非常重要”。
中方講話的重點,在於強調“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和亟待解決的地區熱點問題,中美理應開展協調合作”,強調“這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此外,中方也打開天窗說亮話,告誡美方放棄“處心積慮,遏制和打壓中國的同時”,又“指望中方的支援配合”。挑明在國際交往中,“不存在這種邏輯”。
這種言語上的“你來我往”顯示出一個跡象,即拜登政府也意識到,用地緣政治和軍事手段對付中國,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多。美國的接應不暇,非但不能實現美國的地緣戰略目的,反會由於中國對美國的牽制,引發世界對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懷疑。
拜登政府真會放“台獨”出籠嗎?還是“可能管控台獨”?從美國就阿富汗問題與中國溝通的舉措看,在大方向上,拜登政府保持了臺灣的歸屬,不脫離中美關係框架的立場,同時保留了戰略模糊,並沒有出現所謂走向戰略清晰的跡象。
那麼,臺灣究竟是美國的卒子,還是棄子?這裡有三個方向可以觀察:
其一,在臺灣問題與地區和平與安全關係方面,拜登政府顯示出更多地強調中美合作,而不是強化中美戰略博弈的傾向。
其二,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仍然存在用一個傾向,掩蓋另一個傾向的特徵。設法緩和中美關係,是當前需要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用臺灣問題拖延中國發展的政策方針,還沒有進入“不歸點”。
其三,從美國出於自身利益,對海峽地區安全結構調整的考慮看,美國需要在島內培養另一種政見,把握美國對臺灣政治的話語權。一方面將繼續把民進黨當局作為卒子與棄子,反復使用,反復“煎烤”,另一方面,美國與民進黨的關係出現往相反的政策取向發展的可能也會越來越大。這就是美國對外政策的所謂彈性,美國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