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开幕,宣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
中心的成立是中国为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实质举措,为全球科学家参与和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论坛开幕式上视频致辞,充分肯定了中国设立中心具有重大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对全球推动科技创新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全球应共同努力,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和促进和平等方面谋求共同发展。他强调,数据信息在实现SDGs、应对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联合国将进一步致力于充分利用为人类服务的大数据。他呼吁和动员科技界携手共进,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助力 SDGs实践与落实。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分别主持大会开幕式。侯建国指出,科技创新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促进SDGs实现的关键途径,设立中心即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贡献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国家把建设和运行中心的任务交给了中国科学院,是荣誉、更是责任。中国科学院将充分发挥多学科、多领域的基础科研和前沿技术的建制化综合优势,统筹全院的优质资源和人才队伍,为中心建设提供坚强支撑。中国科学院会在国家的指导和协调下,与国内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在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下,积极同世界各国、国际组织等开展国际合作;在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的框架下,以科技创新支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心的战略支点作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分享各国发展经验,切实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实质贡献。
张涛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学院将尽全力建设好中心,办好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为各界同行搭建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大家共同努力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幕式上,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Inger Andersen(英格·安德森)、联合国副秘书长兼《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Ibrahim Thiaw(易卜拉欣·蒂亚夫)、地球观测组织执行主任Yana Gevorgyan(亚纳·格沃吉安)、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主席Barend Mons(巴伦德·蒙斯)和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Alessandro Annoni(亚历山德罗· 安诺尼)分别视频致辞,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科学委员会主席徐冠华现场致辞。
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说,中心面向SDGs实现的重大需求,在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基础上,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云服务系统平台,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与评估体系,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为联合国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科技支撑。
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秉承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开拓地球大数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范式,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与评估体系,为联合国相关机构、成员国提供数据共享、科技支撑、决策支持,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科研机构。
中心五大任务包括,研发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开展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与评估科学研究、研制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建设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智库、提供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和培训。
开幕式当天,“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和评估成果展”正式开展,包括SDGs专题研究案例、大数据促进SDG综合示范、SDGs监测与评估数据产品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等四部分内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致辞,指出展览展示大数据在支撑SDGs实现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潜力,为相关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方案和借鉴。
此外,中心研制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系统”在开幕式期间发布。该系统是国内首个面向SDGs的大数据云服务基础平台,为公众、科研人员及决策者等不同用户提供一站式SDGs服务和数据公共产品。
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共同主办。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设置9场大会报告、63场主题分会、3场专题会议,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人参加。
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主任郭华东6日透露,经过3年多努力,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已完成研制,后续将择机发射。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当天开幕,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
郭华东院士在开幕式上介绍新成立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称,研制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是该中心五大任务之一,已完成研制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通过昼夜全天时、多载荷协同观测,可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和评估提供先进的、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
他说,作为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由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重大科技专项(CASEarth)负责研制,其拥有热红外、微光和多光谱成像仪3种载荷,具有300千米幅宽的数据获取能力,11天可实现全球覆盖,从而实现对地球上“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为表征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提供强专属数据支撑。
郭华东表示,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是重要的大数据来源,针对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标的特定需求,综合论证和设计规划可持续发展系列科学卫星,可为联合国成员国提供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专有卫星数据。“我们建议国家进一步支持研制可持续发展系列科学卫星和卫星星座”。
据了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系列国家活动之一,“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和评估成果展”也在国际论坛期间推出,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是展览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