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祝贺!张锋教授、何志刚教授、方羽满教授当选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2021/10/20 8:25:05 | 浏览:1116 | 评论:0
美国国家医学院(NAM)10月18日在其年会期间宣布了90名普通会员和10名国际会员的当选。其中,当选的华人学者有张锋教授、何志刚教授、方羽满教授。
"我很荣幸地欢迎这批杰出的新成员。他们对健康和医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们做出了突破性的发现,对社会不平等现象采取了大胆的行动,并领导了对我们时代一些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的回应,"美国国家医学院院长Victor J. Dzau说。"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家医学会最多样化的一届新成员,由大约50%的女性和50%的种族和少数民族组成。这届成员代表了许多身份和经验--所有这些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威胁是绝对必要的。我期待着在未来几年与我们所有的新成员一起工作。"
新当选的成员使不结盟运动的成员总数超过2,200人,国际成员的数量达到约172人。
 
祝贺!张锋教授、何志刚教授、方羽满教授当选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方羽满(Yuman Fong)博士因“在肝脏手术、手术机器人、医学成像与显示以及基因治疗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受到美国国家医学院(NAM)表彰。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创新者、导师,他已经获得了多项专利,并首次进行了人体实验,将科学发现转化为药物和医疗设备。
自2014年以来,方羽满博士一直是希望之城的外科肿瘤学家,并担任外科创新中心主任、国际医学中心主任,以及外科系主任、教授。他在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令人赞叹。
方羽满博士因其在基因治疗和前沿外科技术方面的变革性工作而受到广泛认可,他的这些工作对新兴国家的人们尤其有帮助。他与人合作撰写了1000多篇科学论文和17本教科书。2019年,PLOS Biology认定方羽满博士为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研究人员之一。他的研究在“美国外科协会历史上被引用最多的100篇论文”中排名第一。
 
祝贺!张锋教授、何志刚教授、方羽满教授当选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哈佛医学院神经内科和眼科何志刚教授,因“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轴突再生和功能修复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为开发治疗脊髓损伤、中风、青光眼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基础知识和分子靶点”得到表彰。
著名的调查机构汤森路透定期发布《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2014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何志刚教授从全球3200位科学家中脱颖而出。在中枢神经再生研究的领域中,何志刚发表的文章在世界范围内被引用频次高居前百分之一。
1996年何志刚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在著名的研究机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完成了博士后项目之后,他加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能够得到哈佛这座老牌常春藤名校的青睐,何志刚凭借的是扎实的科研能力和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耀眼的成绩也印证了这一点:何志刚的研究成果在《科学》、《自然》等众多国际重量级权威期刊上发表,引起业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
 
祝贺!张锋教授、何志刚教授、方羽满教授当选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张锋教授因“通过发现新型微生物酶和系统及其作为分子技术的发展(如光遗传学和CRISPR基因编辑),彻底改变了分子生物学,并推动研究和治疗人类疾病的能力实现变革性飞跃,以及对其出色的指导和专业服务”当选。
这是年仅39岁的张锋继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后的第四个院士头衔。
2011年张锋加入麻省理工学院,在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科研工作。2013年1月,张锋实验室首次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从此他开始和CRISPR基因编辑一起大放异彩。
此后张锋陆续开发和改进了多种基因编辑工具,并创立了Editas Medicine、Beam Therapeutics、Sherlock Biosciences、Pairwise Plants等多家基因编辑领域公司。
2017年,年仅35岁的张锋晋升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院终身教授 ,打破之前由钱学森保持的最年轻记录。2018年,年仅36岁的张锋先后当选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0年12月,张锋教授当选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NAI)成立于2000年,是由美国及国际大学、政府及非牟利研究机构组成的非盈利会员组织,是美国授予学术创新发明家的最高荣誉。目前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共有约1000名院士,总共持有3万2千余项美国专利。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58]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84]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72]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72]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172]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31]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20]
徐庆全:谒华国锋陵 2024-04-09 [204]
赵鼎新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当下学术界缺乏“专业感” 2024-04-09 [204]
AI攻克费马大定理?数学家放弃5年职业生涯,将100页证明变代码 2024-04-09 [15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