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人在海外海外留学
关键字  范围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来源:zhihu | 2021/12/17 16:40:49 | 浏览:3405 | 评论:1

就是即使没有996,没有内卷,没有从学生身份进入职场的转变等等因素,甚至也不考虑福利、安全性等,单单从精神层面看的不快乐。

毕竟,快乐其实跟精神世界最有关。

我觉得缺了两个东西:多元化和包容性。

或者根源也可能只有一个,就是欠缺包容性,这样一来自然就没有了多元化。

我在国外所感受到的快乐,基本都跟这两个因素相关。

多元化 = 不用很费力就能接触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不算门槛很高能有很多新鲜好玩的体验,就比如前面有些回答里提到的娱乐项目、艺术演出。选择多了,自然很容易找到自己最感兴趣,最能让自己快乐的。

包容性 = 无论我做什么选择,都不会有人来judge我。

比如说,在国外工作的时候,快乐之一就是经常能在朋友聚会上遇到新朋友,而且新朋友背景各异都挺有趣。聊起来,嘿你写歌的,哦你是体育记者,聊聊各自的工作八卦啦,好奇问问行业大环境啦就挺好玩的。就算都是类似工作背景吧,话题也是五花八门,最近去哪旅游了就有很多故事可听了,最近看啥书也是大家看的很不一样很有意思。哪怕就是讲讲各自生活近况,甚至是人生烦恼呢,也是各有各的想法和故事,并不总是千篇一律。

还有,国外大家总是对跟「现实生活」不那么直接相关的话题保持浓厚的兴趣。你对这事儿怎么看,哗哗哗大家各抒己见,且能求同存异;你最近在想啥呢?可能是哲学,可能是文学,可能是一个小众爱好,可能是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奇思怪想。反正就,有趣。

国内的交流就很容易千篇一律,非常审美疲劳。最近去哪玩了?哦就是这么几个地方(当然疫情期间大家都出不去了更没什么可说的),最近在忙啥?害还不就是工作上那点破事呗完全没有讨论的兴致;最近生活里发生了什么?不就被催婚,然后催育,然后鸡娃的各种烦恼,婚姻的一地鸡毛,感情的各种钻牛角尖,ta到底爱不爱我啦ta怎么可以这样啦。光听听就很疲惫。

是人不一样吗?也不完全是。主要是这个环境逼人只做最安全话题的交流。一方面,讲点不同的很容易被攻击,哪怕只是大众话题上发表点个人看法都很容易被judge,自然慢慢就没有了表达欲。另一方面,欠缺包容性就让多元化没法flow起来,各种多元的人都被逼回了自己的小圈子才能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圈层不交错,割裂。

我在国外工作的时候是做金融的,很无聊和大众的行业。但无论是我自己还是身边的同事或金融圈的朋友,他们的朋友圈总归都是五花八门的。那平时聚会自然也就会认识五花八门的人。可是在国内,一个普通金融民工,身边会不会经常遇到写歌的、做喜剧的、写小说的?再大众一点,跨行的呢?身边的朋友是囊括了工程师、医生、老师、创业家、舞蹈演员...等等(只是随手写几个行业例子,意思就是各行各业)?甚至去掉不同行业吧,身边的朋友里,是各自有自己很独立的人生,挺不一样的吗?哪怕只是个人兴趣呢?

我说的不是成功人士的聚会,有资源的人身边会聚集一群各行业的人才,有地位的人就能打破圈层跟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混在一起。我说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里。那些跟我的人生很不一样的人,网上看看有很多,但是身边呢?有多少呢?他们是存在的,国内人口这么多,其实多元化的很,但是这个多元化flow不起来啊,它不能轻易进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里。

我也不是说国外的人普遍有趣。我说的是就是一种流动性,既然是流动的,找到志同道合的,或自己觉得有趣的人就相对容易。我说的也不是每个在国外的人都一定能组建这么多元的身边的环境,很多在国外的中国人也只混中国人的圈子,或少数同行的圈子,我的意思是,只要你想,你能进入一个多元朋友圈的难度相对是很低的。

再来说说包容性。

在国外曾经有一度我很迷红酒。你看,说出这句话我现在就下意识想要写个500字防杠解释先:啊不是凡尔赛,不是很贵的就十几美金那种几美金都有,完全不是专家就是那种三分钟热度......

在国外就不需要嘛。我也不用跟人交待「为啥」我对这个产生了兴趣,不用担心老有人跳出来凑你眼前说你矫情、装X,不同反复强调啊啊啊我真的不是富家女只是工薪阶层。

我就拣个天气好的周末,慢悠悠晃到普普通通一家红酒店,进去瞎逛逛,买点我买得起的酒,再去贵价区欣赏一番。然后跟老板闲聊,他必然是红酒迷,能给你讲各种酒和酒庄的故事,给你推荐适合价位的好喝的酒,跟老板聊天比买酒本身更有趣。

那老板为啥能这么有趣呢?因为一个包容性强的环境里,一个人引起为傲、深深着迷的「事业」就是开一个小小的卖红酒的店,然后守店里乐呵呵跟客人聊酒,他就很幸福开心了嘛。

重点是,这家店,不需要我费很多心思去寻找。就是路边一家店。纽约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店。

过了一阵我不想再研究红酒了。我改研究咖啡。又过了一阵我觉得咖啡也不好玩了,又去研究户外运动(写到这里我又下意识想要自我保护了:只是正好这三个兴趣,不是装高端!真没花多少钱!没有看不起其他更「接地气」的兴趣!我也K歌撸串路边摊喜欢窝家看爆米花片!... ‍♀️

都一样,迅速能找到充满热情的老板,同兴趣的人,有趣的小店。

我常被杠:这个国内也有啊,那个国内也有啊。

是的,都有,甚至可能比国外做的还好。

但是获取成本高啊。这个成本说的可不是仅仅是钱。

是信息过载、鱼龙混杂、试错周期长频率高,所需探索范围和精力都太大。一个字:累。

是需要在一个包容性很高的环境里,每个人才会自由朝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生长,专注在那个领域,自己得到很多乐趣的同时,也织就一张多元化的大网,让网里的每个人都被动拥有更多元化的选择,更容易遇见当下那个兴趣、那个人生阶段的同好。

快乐就是轻轻松松就能遇见小惊喜,很容易就能找到同类,想干嘛就干嘛不被人围观评论,想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成本比较低,犯错、有思想视野局限、或意见相左时是一个受启发而不是被攻击的体验。

--

除了多元化和包容性,我还想讲讲第三个因素:mentor和role model

在国外真的比较容易找到这两类人。

容易找到mentor是因为国外有mentorship以及校友网络的氛围。容易找到role model还是因为前面说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第一,可以更轻易接触到那些对自己做的事情非常坚定热情投入的人,第二,可以看到更多特立独行的人。

而不是只有顶尖的人才被看到 -- 这些人离我们通常都很遥远。

其中,有role model其实对快乐来说,很重要的,尤其在我们当下的社会。

当我们内心的价值观,被残酷现实无情挑战了的时候,当一个复杂的问题,确实没有人能给自己答案的时候,当一个选择看起来很小众,身边的人并不支持的时候,有role model的存在,就是一束光,一个强大的希望。

我在国外刚入职的时候,有好几个新员工活动,是跟职场女性相关的。公司会举办Business Women相关活动,那么在公司的最顶层的女性们都是要来参加的;公司曾让一位女MD,挨个部门来找我们这些入职的新女性员工聊天,给我们讲在一个男性主导的行业要爬到MD有什么挑战。

我也曾在知乎写过一位女Director的小故事,她为了顺利升到D计划在什么时候怀孕,她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她在一窝子黑压压全是男MD的会议上如何发言,这些都是我可以观察学习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走上前去,跟她说:我想跟你聊聊职场女性的挑战,想跟你讨教,她一定会匀出时间。

是的,这是因为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下,她们必须要参加这些活动,必须对我们友好。但是既然环境已经是这样了,既然必须要做这些事情没有借口逃掉的,她们也会在做的过程中生出几分真心,就好像我们不得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也会有既然都要做了就稍微把它做好一点吧的心一样。

我知道,国内也有这样的人的。对对对。

但是试错成本不一样啊。要遇到多少个老板,才能遇到真正愿意成为你mentor,并且身体力行的人,又要见过多少「成功人士」和高层,才能发掘一个从价值观到真正实力到为人处世都能做role model的人啊。

真正的区别不是「有没有」,而是「获取难度」和「试错成本」。

--

我前两天刚写了个类似内容的微博,知乎就给我推了这个话题 ‍♀️,也挺有意思。顺便把微博内容也搬一下吧:

昨天跟一位今年毕业,回国工作不久的留学生小朋友聊天。
她说很想念美国的生活,我表示懂她说的想念是什么意思。
在很多留学生,包括我自己身上,我都发现有一种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反常」现象:我们在去留学的时候,似乎并没有经历什么culture shock(以前我微博也写过,读书的时候经常被本地同学问,你有什么culture shock,我都答不出),但是回国之后,反而会经历一个反culture shock -- 自己从小到大成长、无比熟悉的这个地方,反而更需要我适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美国总体来说是一个平原模式:一览无余。而我们在去读书前,从孩童到少年到青年,也是父母和单纯的校园环境呵护下的平原模式:视线范围内,规则都很简单。相近的人很快能发现对方,聚在一起,但如果想去另一堆人那里,也很容易。
而回国之后,进入了真正的社会历练,在国内,就不再是平原模式了。它是重庆的高低错落,是上海的里弄,北京的胡同,是各种看似无规则的错乱组成的巨大迷宫。刚回来的人被割裂在一个个小空间里,触目皆为困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重新熟悉新的游戏规则。
我对小朋友说,这就好比,你去西藏,风景很美,文化历史很丰富,但是含氧量低。你在最初高反的时期内,根本没有办法享受到任何美景,就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身体从富氧慢慢适应了新的含氧量,此时,才能重新发现丰富中的美。
有些人就是喜欢平原模式,有些人就是喜欢错综复杂的迷宫挑战丰富模式,但无论你喜欢哪种,从简单到复杂都是需要经历一个适应期的。在这个适应期内,不会那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会有轻松的信息渠道和精神滋养。
这是我们的反culture shock。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求职后都不快乐? 

(UniCareer165)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自己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是两回事,但要能分清需要对自己的性格,生活,职业发展以及大环境有着极深的了解,并且也因此学会对生活妥协。

为什么是两回事?

举个例子,有个青年说自己要做投行。这是他想要的。但是他撑不了加班996,所以他需要的是一份加班不厉害的职业。也因此,投行显然不行。可是他硬上了,挤进投行。半年后因为实在受不了加班,身体吃不消,选择离职。

半年的投行履历,无法承受加班,青年发现他再也无法在投行圈,甚至金融圈混,于是改行。

其实这种弯路在一开始就能避免,只要他真的脚踏实地地审视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条件和投行的环境。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放到留学生回国这个问题。很多留学生以为自己想要的是:

1,在母国工作,离本源文化进,离父母近,自己能适应。

2,不做凤尾做鸡头。靠自己海外背景能在国内听上去响当。

而实际留学生需要的是:

A,钱,至少和留在海外的同学比不会差太多。

B,和国内没留过学的社雄比不落下风。

C,一个适合自己职业观和社会观的环境。

很多留学生看不到ABC,只觉得自己有12就够了,于是回国后发现一些问题:

AA,初始工资大多远比不上海外同级别职位,并且做的事情可能也没海外同级听上去高大上。心里有落差,不住地问自己为什么当时在国外没留下来。

BB,国内“土著”高手如云,自己所谓的海外背景根本不占优势。技能,视野,效率等全面有些落后,甚至引以为傲的语言也不能做到拉开明显差距。开始怀疑自己闪闪发光的文凭到底能给自己什么底气。

CC,在自己塑造职业观和社会观的初期选择出国,而国外的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无形中影响了自己,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清晰界限感,回国后自己反而不适应了。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解决办法 - 妥协,并在国内重塑自己的职业观和社会观,最后做到融入。但这个妥协是很困难的,因为人留学结束,心理上其实也把学习这件事划上句号,如今回国还要继续卷,继续学和适应,肯定心理上不愿意。

但不愿意也得愿意,世界不围着人的主观意愿而转,所以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远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重要也实际得多。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留学生们都有同感,在国外的时候想念国内的外卖、快递、地铁、这些东西在国外虽然没有,但好歹也有替代品,这些国内所谓的生活优势并没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或者说仅仅是生活质量的一小部分。因为这些衣食住行方面的便利,国外都有同档次甚至质量更高的替代品。但,相比之下,对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有很多方面国外目前是独树一帜,国内根本没法比的。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1. 高房价毁一代人,这句话不是开玩笑的

按阶层来说,留学生家庭在国内已经是非常不错,综合来看能排到前10%。但即便如此,很多留学生回国落户一线城市,要想定居买房能给孩子不眨眼掏几百万付首付的家庭,还是极少数。更多的留学生家庭,乃至普通的中国家庭,小孩买房都需要掏空六个钱包。父母掏空积蓄,自己背上沉重的房贷,这就是很多留学生回国后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现实难题之一

所以,对于一个有上进心的智商情商还过得去的留学生来说,如果在国内没有资源,没有背景,但又短期内就想过上舒适的生活,毫无疑问在国外更舒服,回国是受罪,因为在国内,尤其是一二线想实现这样的目标起码得年薪百万,而这远远比留学在国外找一份工作要难得多得多。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2. 脱离物价谈工资是耍流氓。工资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本身的数字大小,而是主要取决于在当地的购买力到底如何。很多留学生回国,除非是投行、券商、金融等这样的高薪岗位,要不然一个月回国能拿1万起薪,就相当不错了。

很多人连1万都拿不到,6-7千一个月人民币的比比皆是。说真的,这种情况下,还不如铆足了劲儿留国外,国外也差不多能有2000-4000美金/月,但工资购买力确实强太多了。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3. 娱乐。不是国内的娱乐项目不好玩,而是国外的娱乐项目更多,上限更高。

国内能玩的一切,吃饭、逛街、看电影、撸串、KTV、酒吧、夜店、展览、游乐园、博物馆国外应有尽有;

但国外有的,打枪、打猎、户外攀岩、开飞机、高尔夫、骑马、潜水、赛车,要么国内不合法,要么国内价格太高,一般人根本玩不起。对于有自己小众爱好的,国外的选择普遍更多,质量更高,价格更便宜。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4. 福利。首先,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很靠谱:上学免费,看病免费,养娃给牛奶金,事业有救济金(数额不低),食品相当安全,年假多,加班少,养老安逸……(其实这三点才是我们看中的),国内大厂动辄996、007,不是留学生们不愿意为国效力,而是资本家(资本家不分国内外)的剥削太过分了。

虽然是发达国家都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不低,被剥削程度低,法律完善,社会福利多,总体来说还是挺舒服的日子。

以上这些,是我认为对一个人生活质量影响巨大,且短期内国内外差距较大很难弥补的方面。

在国内,想享受到上述的一切,不是不可能,而是难度太大,必须奋斗成成功人士,但,在国外,其实不必那么辛苦,就能比较轻松地拥有以上所有的一切。

现在知道,留学生回国为什么不开心了吗?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国外的待遇怎么好,福利怎么高,但还希望广大的留学生在学到先进国家的知识和技能后回国发展,为祖国的强大增砖添瓦,“不忘本”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国内有我们的父母、有我们的爱人、有我们的朋友、有我们的子女,我们要用更好的、更先进的教育体系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虽然短期看来国外的生活水平要优于国内,但国内近些年已经逐渐改善并且越来越好(......房价除外),各位留学生需要的只是一个相对适应的时间,而且国内的 超一线城市深圳不比国外差,所以还是希望广大留学生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状态,更好的迎接明天。

 

“为什么回国后,我变得不快乐了?”

(Esther)

初冬,北京。

看着去年感恩节在英国烤鸡的vlog,Zoe轻轻叹了一口气:“已经回国三个月了啊…”

视频中的Zoe和朋友们围炉而坐,谈天说地好不快活,现在的Zoe却只身一人在出租屋里,为工作生活的一地鸡毛深夜emo:

为什么回国之后不快乐了?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喜欢的人就住在对面”,Zoe在旧金山的日子过得就像现实版《老友记》。

可以每逢纪念日就凑在一起打火锅,可以说走就走去隔壁城市day trip,更可以随时聚在一起聊聊最近date的小哥哥,吐槽给分超低的教授。

半夜饿了去厨房煮个泡面,都能顺手摇出来一个宵夜局。心情好的时候,去市里找同学小聚,那也只不过是一脚油门的事儿。

那个时候的Zoe以为,emo只是夜深人静的片刻孤独,随时能约出朋友打发时间才是常态。

但回国之后,Zoe觉得自己不快乐了。

曾经敲门就能见到的人,如今四散在全国各地,想要见一面,先得跨越千山万水。哪怕是同在北京,周末约个饭都像是双向奔赴。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只是见面就已经花光了所有力气,聊天也聊不尽兴。常常刚聊到大瓜,一看时间马上就得夺门而出追最后一班地铁,至于Fiona到底选择了Ellen还是Wong,只能“且听下回分解”。

一番折腾下来,周末过得比工作日还累,大家也形成了奇怪的默契——非重大节日线上见吧。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当然,能约得出来的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真爱了,有些人一找到工作就在朋友圈里查无此人了

就比如谁能想到上学时每晚club报到的Kent,现在几乎随时为工作stand by.

你问他“晚上八点话剧走吗”,他说“哎呀不行我十点才能下班”。“那周六呢?”“不行,我那天还有个拍摄得出差。”

打工人身不由己。

Kent也不想,但别人的周报洋洋洒洒2000字,让他自觉言简意赅的200字看上去就像敷衍了事;别人朋友圈的十点加班打卡照,让他的六点准时下班,变成了工作不努力;别人周末还在码字,更让老板觉得睡到两点才起床的他,像极了咸鱼。

不是没想过打响反内卷的第一枪,但一想到末位淘汰和OKR,Kent打出的那一行“兄弟们这日子实在是太操蛋了,今晚出来喝酒吧”就变成了“下次一定”——

别成了被枪打的出头鸟。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眼看这群鸽子们是指望不上了,Zoe约出来多年不见的高中同学。

然而Zoe说北向资金连续5日净流入,她问十根烤肠看了吗?Zoe问她JK罗琳最近怎么了?她反问道是不是穿山了?怎么这么多人在骂…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2000+的好友列表里,却约不出一个可以像在旧金山时那样吹水的人,回了国怎么变成了“孤家寡人”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挫败的Zoe打算收拾收拾逛街去,却发现一路上大家都在对她行注目礼,身后阿姨们努力压低声音但依旧能隐约听到“小姑娘怎么只穿个秋裤就上街了”的嘟囔声,Zoe破案了——legging不是正经裤子

同样不正经的,还有那些压箱底的辣妹小短裙、crop top,以及一切“太露了”“太标新立异”的衣服。

正感叹着连穿衣自由都没了的Zoe,突然接到了妈妈的电话:

“你王阿姨最近给你介绍了个小伙子,条件挺好的,长的嘛也不错,你们抽个时间见一下聊聊天,多个朋友也是好的。”“…我跟你讲,你不要看你现在年纪小,女孩子嘛,一转眼就剩下了…”

这已经是毕业三个月后Zoe妈第10086次催婚了。

不过严格来说,就没有妈妈不催的事儿。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找工作,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三胎…这都能催。

“在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样的事”成了悬在Zoe头顶的高压线,脚步稍慢就成了长辈聚会的反面典型:“我怕你走了弯路啊!”

好像Zoe只能按部就班地生活,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规划人生。

留学时,Zoe从相似的成长环境、相同的语言、相近的三观所塑造出的固有认知中,勇敢跳脱出来,去认识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世界——

人有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有自我认知是男人的、女人的、还有跨性别的;四十岁也可以去读研,有两个小孩还能做斜杠青年。

怎么毕业回来却要重新把自己装回镣铐里?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正当Zoe还没找出回国后种种不快乐的原因时,人间真实的Dianna又给了她当头一击: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或许连Zoe自己都没发现,在英国上学时,姐妹群里分享的是Gucci那款老花包包到货了、西街上新开了一家意大利菜听说还不错、XX花钱快报上Burberry限时折扣算下来才两百多镑,这么大的便宜能忍住不冲?

现在这个群都可以改名成「pdd不帮砍不是兄弟」了。XX买菜39减15的券有人用吗、楼下新店八折上车吗、直播间面膜买一送一有凑单的吗?

看着双十一为省两块五和购物规则斗智斗勇的姐妹,Zoe暗喜:还好回国前囤够了两年的量,不然这个月又得破产。

回国后的消费降级来得猝不及防。

没有了“爸比,我想你了”的财富密码,每月刚到手的工资还完花呗信用卡、交完房租就只够解决温饱。别说买化妆品了,大一时妈妈给买的Longchamp都觉得自己还能再战三年。

毕竟工作后再伸手向家里要钱,实在是张不开这个嘴。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这些烦恼不仅围绕着Zoe,无数回国不久的留学生也要面对一地鸡毛。

看着眼前不如意的工作生活,留学时美好更成为了回不去的怀念。愈怀念,愈发觉得现在的日子太苦了。

但这种不快乐真的是只是因为回国带来的吗?

固然,回国后我们会经历反向culture shock,但发生在回国这一节点上的,还有毕业。

我们从单纯无忧的学生,变成要考虑柴米油盐的社畜时,总会经历成长的阵痛。这种心境的改变不止留学生有,每个跃入人海的年轻人都会经历。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时间总是催着我们长大。

当学生时,天塌下来都有父母顶着,所烦恼的不过是GPA的高低和小组作业里的混子;但工作后才猛然发现,父辈们不知在何时老去,家里的担子已经悄然转移到了我们身上。

总以为自己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人,纵横职场雷厉风行,在自己的领域做到行业Top.

真正进入社会后,无数的未知成为已知,才发现我们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粟,就业、买房、婚育…这些总以为离自己很遥远的问题,不再只是一个热搜,而是真真切切的你我皆苦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每每不快乐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去羡慕别人,却忘了自己也在被别人羡慕。

Kent羡慕Lisa毕业留在美国,不用被996卷生卷死可真快乐;Lisa却羡慕Kent可以守在父母身边,随时吃到天朝美食可真快乐。

Ada羡慕Joseph年入百万,家庭幸福可真快乐;Joseph却羡慕Ada不用操心孩子上学家中琐事,还有着大把无限可能的青春可真快乐。

这种不快乐或许无解,但成年人的心态是逃避,成年人的选择应该是勇气。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象牙塔的梦里,总有一天要一个人踏过荆棘战恶龙。

所以如果你也像Zoe一样,在无数个emo时刻感慨回国的不快乐,不妨多给自己一点时间,让时间来回答成长。

今天的不开心就到此为止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呀!

相关栏目:『海外留学
警惕!“二次诈骗”套路深,已有中国留学生上当! 2024-04-10 [123]
中国留学生入境日本被开箱40kg行李,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海关都傻眼了… 2024-04-08 [233]
纽约大学教授:部分中国学生,无法接受美式博雅教育! 2024-04-07 [127]
那些离开孩子去留学的妈妈们,现在怎么样了? 2024-04-06 [178]
人数破280万!国际学生猛增,超50000留学生被拒签! 2024-04-06 [223]
英国官宣100亿计划,惠及剑桥、KCL、曼大、爱大、布大等多所院校和专业! 2024-04-04 [204]
英国院校批量撤回中国留学生offer!留学生:我学费都交了,一夜之间告诉我没学上了?! 2024-04-02 [319]
一觉起来,英国留学大变天! 2024-04-02 [325]
噩耗!中国女留学生被美国同学乱刀捅死!细节披露… 2024-03-28 [447]
美国留学没前途的专业是?这些毕业5年了薪酬还是那么低…… 2024-03-28 [42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XHS说:留言于2021-12-30 16:42:40(第1条)
留学后选择回国,为什么会不快乐?
一个朋友在欧美某国本硕毕业,目前在北京。在国外时,朋友憧憬着国内的生活。他以为回国之后,就能没事就撸串,父母亲朋围绕身边,今天烤羊腿明天四川火锅。朋友回国后就到了一家小型国企。工资加绩效一年能拿二三十w,不用996,虽然赚不了什么大钱但稳定舒适。但现实却把朋友击倒了。先说工资,面试时承诺“我们这干得好绩效奖金也能拿二三十万”,但进去后发现除了领导层外,其他人一年也就到手几万块。而且不许议论工资。

在办户口时,领导多次向朋友暗示给他“表示表示”。国外待久了的朋友性子特别直,肯定不愿意做这种事。然后他就把户口名额就给了刚来没多久的新人了,从此结下了梁子。后来朋友出差,差旅费就不给报销了,说要研究一下。研究了半年了也没消息,就是不给报销,就说要研究一下看符不符合规定。

朋友为公司拉了几十万的项目,结果说好的提成也不给了,只说“年轻人要懂得奉献”。当朋友再三讨要后,领导半开玩笑地说“咱们小z看得上这点钱?”。到最后领导竟然在会上说“咱们这有些年轻人国外回来的,沾染了国外不好的社会风气,不懂得无私奉献,崇尚利己主义。别把这种歪风邪气带到公司!” 为这个项目朋友找了一圈人,欠别人那么多人情,到头来一毛钱提成都没拿到,连一句表扬都没有,甚至不许朋友在公司声张此事。

朋友每天加班到晚8️点也被嫌不够努力,那些关系户每天5️点就走。领导在群里发个节日快乐的图片,底下全公司的人表示感恩,齐刷刷的。朋友没接龙“感恩”,居然被部门主任私下里约谈。亲朋好友的态度也让朋友无法适应。没得到亲友的安慰,他们反而众口一词觉得朋友错了,“一开始就应该给表示表示”“社会就这样,哪都一样”“你还是太年轻”。什么羊腿、火锅,朋友每天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根本无心享受。

朋友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选择辞职,但辞职后依然很迷茫,去私企,不想996,去国企或考公务员,怕还是这样。思虑几番后,朋友选择移民到了加拿大🇨🇦,因为有学历也有一定预算,移民过去倒也没费太多功夫,移民之后,再和朋友谈话时,感觉整个人阳光了不少。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