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度人口数据: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全年人口净增长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增长都在下降,人口出生率已经连续两年低于1%。
伴随低出生率的是人口老龄化,以及一系列养老、医疗、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我国去年推出“三孩”政策,各地也相继出台不同的激励生育措施,从现金补助、房地产补贴到延长产假等纷纷出现。
国家统计局表示,人口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客观情况,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发生的问题。
连马斯克也在去年年底的《华尔街日报》年度CEO理事会论坛上直言,低生育率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这位世界首富呼吁:“如果人们没有更多的孩子出生,文明将会崩溃。”
“要实现人口增长,纵观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成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前副所长、研究员张季风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坦言,低生育率、少子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去年,中国人口总量增加48万。张季风认为,中国正从极微小的正增长向人口负增长转换,或许2022年中国人口就将达到峰值,死亡率会大于出生率。
张季风的研究领域,除了日本经济,也包含中日人口老龄化比较、中日出生率下降等社会问题。他介绍说,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面对低生育率问题,1995年进入超低生育率阶段,因此,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比中日两国的生育率下降过程,或可为中国带来一些借鉴。
从生育率下降曲线来看,中日两国既有相似又有差异,中国比日本下降时间更长、幅度更大。除了骤降期外,日本整体生育率下降曲线平缓,没有大起大落;但中国生育率呈波浪形,个别年份急降急升,比日本的变化更为迅速。两国最大的差异是,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出生人口性别比走高。一些地区男女青年比例失调,也让生育率提高到人口更替水平变得更加困难。
人们对老龄化社会的认知,普遍比较消极。老龄化社会的英文译名是graying society,gray有阴暗、阴郁的解释,说起老龄化社会,总是与昏暗、浑浊、缺乏活力联系在一起。
但张季风强调,老龄化社会意味着人类进入长寿时代,人类社会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长寿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老龄化。
专访张季风:少子化是全社会问题 老龄化有正面意义
第一财经:现在全球主要经济大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都在加强,而日本成为“老龄化比例最高的国家”。在迈向世界第一老龄化国家的过程中,日本做过哪些措施?你怎么看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张季风:日本是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欧洲很多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老龄社会阶段,日本是在1975年开始人口老龄化,上世纪90年代进入老龄社会,现在是迅速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现在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3535万,占总人口的28%。
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一步步变成世界之最的过程中,日本其实一直是有措施,一直在控制的,但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
我们看老龄化,看到的更多是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劳动力的下降导致人口红利的削减和消失。老龄化社会意味着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因为人口红利下降、税收减少、被抚养人口增加,肯定导致社会负担越来越重,整个的社会经济活力肯定就要下降。
日本人口达峰大概是在2005年左右,现在我们说到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日本财政状况的糟糕跟老龄化这个客观因素有很大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财政预算中有20%用于老龄化的社会保障,现在已经接近40%。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说明我们进入长寿社会,人的平均寿命在增长。日本深度老龄化,但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我们推动社会进步、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更长寿,这才是目的。
人们寿命的增长,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所以我们看老龄化,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意义。
第一财经:中国现在面临少子化问题相比之下更被关注,人口减少会削弱中国经济发展红利。你怎么看?
张季风:确实,说到少子化的问题,我很难用正面语言来形容,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日本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少子化情况,中国大概是在2005至2010年前后出现劳动力负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看出来的。
当一个国家的人口绝对量减少,也就是人口达峰以后,对社会的经济影响是很大的,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总需求下降。
我们说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出生率应该是2.1,就是平均每一个育龄妇女可能生2.1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正常更替。日本现在的数字是1.4左右,韩国的数字是0.8,是东亚里面少子化最严重的国家。
我们研究少子化的问题,离不开家庭,本质上还是婚姻的问题。所以少子化问题非常复杂,它已经升级到全社会的问题了。
第一财经: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会面临少子化难题,中国少子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季风:导致少子化,并不是单一的原因。中国人不愿意生孩子,有三个层次的原因。第一个是个人意愿问题;第二个是不敢生,这基本属于经济问题;第三个是想生但生不出,现在中国适龄人口不孕不育率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以前从中国传统思想来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对于家族来说是延续血脉,甚至是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但现在这种思想观念根本不在年轻人的头脑里面。现在年轻人的结婚和生育意愿都在下降,有些结婚了也会选择不要孩子,没那个意愿。
日本的少子化问题更严峻,整个社会进入无欲无求、低欲望的时代,年轻人对恋爱没有积极性,年轻男性变成“草食男”,终身未婚单身的人越来越多,变成一个“结婚难的社会”。
日本如何应对少子化
第一财经:上世纪90年代,你曾在日本留学十年,那时也是日本少子化最开始的阶段。对比当时和现在,日本应对的措施有哪些变化?
张季风:其实日本政府一直在做多种努力。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日本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是经济援助,一个家庭只要生一个孩子,就奖励50多万日元,生孩子的费用都由国家出。就算我们是留学生,也可以享受这个政策。
我的儿子现在定居日本,养育了两个孩子。日本从2019年开始实行幼儿园免费,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都是免费。我家孙子和孙女在三岁前看病全部免费。有些地方还会发儿童补助金。
2013年开始,日本就把援助年轻人结婚生子作为主要课题,稳定年轻人就业,鼓励老一代给年轻人经济援助,减轻他们负担。
企业也有很多鼓励政策,员工每生一个孩子,公司会按比例给补贴,减免税额。男性和女性员工都有产假。对于女性员工产后重回职场,在晋升各方面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日本的家庭主妇出去做短工,不用交税,但如果一年超过108天,丈夫就要被扣税,因为家庭主妇就不算被扶养人口了。政府给予单亲低收入家庭的补助和医疗免费政策也比较多。可以说,你能想到的招,日本全都想到了。
安倍晋三为少子老龄化提出很多措施,“安倍经济学”的第一件事就要让GDP在2020年达到600万亿,第二件事就是要减少育儿经济负担,把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从2012年的1.41提高到1.8。但现在看来,出生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连续下降,日本2020年的总和生育率是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