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2022/2/4 15:22:46 | 浏览:2330 | 评论:0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在美国实验室里,华人工作人员甚多,但获奖者寥寥无几

最近,知名华人学者、MIT终身教授陈刚被判无罪释放,让在美华人(不仅仅只是科研群体)大为振奋,这是因为近来一段时间针对美国华裔/亚裔群体的伤害以及不公正的待遇仍在继续,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日,诺奖得主、美国前能源部长朱棣文也准备出来发声,举行在线研讨会,讨论亚裔在美国科学以及工程领域的贡献。(研讨会见底部的参会信息)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本周,知名华人学者詹裕农在《细胞》杂志撰写评论:“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这也是一心只为纯粹科研工作的詹裕农少有的对外发声。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詹裕农和叶公杼

詹裕农,知名华人学者,1945年出生江西泰和县。建国前,随父母定居于台湾,詹裕农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詹腾荪,其母郑美珠,均毕业于中正大学),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与叶公杼结为夫妻,打理同一个实验室,他们都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二人荣获了诸多荣誉和奖项。

詹裕农深知美国亚裔学者的难处,这片天地并非对所有人都公平。

在这篇评论中,詹裕农指出,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奖项获得者中缺乏种族多样性,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某些族裔的科学家群体一直以来被低估。其中亚裔在美国生物医学领域获奖者代表性不足,这一趋势最近也没有明显的改进。

作为华裔的他,觉得有必要站出来为自己代表的群体说话。

要知道,美国生物医学实验室里,亚裔(以华人为主,印度次之)几乎占据了一半的人。但长期以来,他们的贡献被严重低估。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在评论中,詹裕农指出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报告显示,亚裔学生占31%,教员占21.3%,有终身教职及正在申请终身教职的人占据12.3%。

那么,这些亚裔在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研究水平如何?一个评估研究项目质量的标准就是美国NIH的R01项目(这是美国难拿的科研项目)的申请情况,有分析指出在2000-2006年的申请者中16.7%是亚裔,最后亚裔申请成功的比例为14.7%,申请比例与最后成功的比例相差不大,可以说亚裔与其他族裔的美国人的研究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没什么差异。

然而,在获得奖项认可上,这个比例就呈现一边倒了。研究者调查了包括Breakthrough prize、Lasker Award、Horwitz Prize等奖项,除了Breakthrough prize、Vilcek Prize等几个奖项外,包括拉斯克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如Rosenstiel Prize、March of Dime Prize、E.B. Wilson Medal、Thomas Hunt Morgan Medal、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Medal以及Gerard Prize都严重低估亚裔的贡献。

亚裔获奖者寥寥无几,他们没什么话语权。

在这里需要补充一句,Breakthrough prize之所以对亚裔比较“友好”,主要是硅谷华人科学家以及企业家群体强大,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奖项的早期发起人中有马化腾和马云。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亚裔很少会获得奖项的认可,这是美国生物医学领域长期以来的“歧视”

事实上,近年来,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为例,几乎每年的获奖工作中,都有华人学者的身影,他们当年深度参与了这些诺奖级发现,甚至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诺贝尔奖授予肿瘤免疫治疗的两位学者,另有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华人学者陈列平也做出了关键贡献,诺奖的官方材料里也有多处提及了陈列平的贡献,但最后公布奖项时,陈列平不在获奖名单中,可以说这是与诺奖近距离插肩而过。

最后,詹裕农建议美国要正视在生物医学领域存在的不公,同时审视奖项评审的环节,最后他希望能加大训练亚裔科学家。至于詹裕农的这些呼吁什么时候能发挥作用,估计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美国对华裔以及其他亚裔的偏见仍在继续,这就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人站出来说话。

纪 十)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刘云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它们共同的敌人是功利主义 2025-10-30 [99]
刘少辉:我认为中国应试教育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2025-10-30 [124]
张家栋:“你的卡在这里无效” 2025-10-30 [65]
郝景芳:任何跟你说,学某某专业将来不会被AI淘汰的,都绝对不要相信 2025-10-30 [69]
叶奇:一位华校女校长解决问题的决心 2025-10-30 [72]
已故耶鲁教授、美籍院士马佐平:中国芯片产业应韬光养晦,而非空谈第一 2025-10-12 [506]
中国工程院院士坦言:在国际顶级会议当中,85%的人选择在美国就业,只有4%留在中国,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2025-10-13 [589]
坐醋坛子里观天!教育专家熊丙奇批国内报道:不提诺奖得主的国籍 2025-10-09 [722]
岭大科研 | 周敏教授团队解码美国“走线”群体生存策略:网络个人主义的功能与局限的剖析 2025-10-06 [784]
哲学家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2025-10-06 [71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