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成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选拔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本文以2012-2016年获优青项目资助并后续在2018年前获杰青项目资助的132名学者(以下简称“典型学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从学者基本信息、成长经历信息、个人成就信息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重点针对典型学者的相关信息从跨机构合作、跨国/境合作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挖掘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表明:境外经历有助于青年科技人才能力的提升;高成就导师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不同学科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经历差异显著,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院校类型、境外经历时间长短及境外学习目的地上均有体现。
01
关于年龄和领域特征分析
132名典型学者中,男性115人,占比87.12%;女性17人,占比12.88%.获优青项目资助时平均年龄为35.6岁。
02
关于年龄和领域特征分析
研究人员将学者从本科到博士后期间的学习及科研经历所处的院校、国家/地区变化视为跨机构、跨国/境合作培养为后续进行教育背景和境外经历特征分析做铺垫。
典型学者均获得博士学位,其中就读博士院校为“985高校”的人数是境外高校院所的2倍,有在境外高校院所开展博士后科研经历的学者比例达75.82%。
典型学者本科毕业院校以“985高校”为主,占比达64.4%;博士阶段部分学者进入中国科学院、境外高校院所学习,但仍以“985高校”为主;博士后阶段选择出国/境的人数超过“985高校”。
03
关于境外学习经历
研究人员统计发现,典型学者中拥有一年及以上境外教育或科研经历的比例高达80。3%。
通过统计分析,从典型学者境外教育或科研经历的时间长度来看,主要集中在1年(25人)或4年(23人),即青年学者大多会选择出国学习或参加科研,即使在国内就读也会选择参与1年期的出国访学。对于境外学习/科研经历的时间长度,有学者认为拥有全职境外经历比仅拥有兼职境外经历优势更大。
从成才时间来看,境外经历的长短对于青年学者成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全职境外学习经历或比短期访学对青年学者科研成长的促进作用更大。全职境外学习经历可能比短期访学的促进作用更高。
04
关于导师身份特征
院士导师的学生成才时间较短,均值为6.83年,而长江/杰青学者导师和其他导师分别为7.11和7.14年。典型学者成才时间的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导师学术成就的高低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学术职业生涯发展的快慢。
05
结论及建议
以下结论或者建议,希望能对用人单位有所启发。
(1)典型青年学者本科一般毕业于“985高校”,大多拥有博士后经历,其教育/科研背景呈现国内外合作培养的特点。应该鼓励青年科研人才成长过程中的跨机构、跨国/境合作,鼓励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启发人才的科研思路和方法、积累科研经验,助推优秀青年人才成长。
(2)典型学者境外教育/科研经历长短可明显影响其后续成才时间。拥有全职境外经历对于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建议用人单位大力支持青年人才跨国/境学术交流、参与国际合作,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可以在境外建立国际化科研平台。
(3)导师成就对青年科技人才成才具有重要影响,高成就导师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建议用人单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成就导师的优势,带动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
(4)不同学科领域青年学者的成长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教育阶段的院校类型、境外经历时间长短及境外学习/科研目的地上均有所体现。建议用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建议资助机构把握不同学科领域青年人才成长规律,明确资助导向、构建分类评审机制,并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中注意差异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