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看见许多“瞬移”的画面,不管是相当前卫的未来科幻大片,还是有奇幻设定的仙侠世界,瞬间移动并不是什么难事。
因为效果太过炫酷,因此,很多人心里都会有个仙侠梦,或者穿越到未来空间,不是时空穿梭,至少也能来个轻松的九天翱翔,多神奇!但就现阶段的物理分析和科技发展来看,像是“瞬移”这样的活动方式几乎就没有实现的可能。那么利用量子纠缠传递信息呢?
量子纠缠
什么是量子纠缠?简单来说,在一个零自旋的中性介子中,其转换衰变成为一个电子和正电子,并且它们互相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直到电子到达A区,其在那里的所观测到的电子正按照某个特定的旋转轴自旋,与此同时,移动到B区的正电子也在进行相同方向的自旋。
这个A和B之间的距离可以达到多少呢?
以太阳系为例,当两个速率相同,移动方向相反的电子一个在太阳上,一个跑到冥王星运行轨道的边缘甚至更远,它们之间的依旧存在相当一致的关联性,并且还会因为一方的变化,另一方同时发生一样的改变。这样看来,它们就像是处在不同地区的同一个物质一样,这是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样看来,量子纠缠的传递速度远比光速来的还要快,几乎不存在时间差,至少超越光速10000倍。那么如果我们将这种原理运用到其它物质上,是不是就可以传递信息?
信息传递
信量子纠缠的示例参考,有人提出:如果将宏观层面的物质转化为微观层面的粒子,比如人类,是不是就能实现瞬间移动?飞天遁地?
宇宙中所有的物质本形态都是由原子构成,所以一切物质都可以看作是携带不同信息的微观粒子,就是将人体按照某种计算方式分解成为粒子形态,然后再利用量子纠缠原理将这些粒子,只要将物质转化为粒子,然后计算得出这些粒子携带的信息进行传输,到达指定地点后,再利用同样的计算方式进行粒子重组与还原,原来的物质形态依旧可以出现,并且整个过程会非常迅速。
但是这样的实验并没有人能够证明,毕竟我们目前不仅还不能将实物转化为例子习惯太粒子形态,就是演本身而言,和“薛定谔的猫”是同一个概念,没有人会做这样的实验。因此,从理论上入手,也许还能找到答案。
如果将实物转化为微观的粒子形态,这当中就涉及到信息的传递问题,瞬间移动的不管是不是具象的物质,都算是一种信息传递,那么量子纠缠是否可以实现信息传递?
而比较值得一体的前提是:量子纠缠并不能完成信息传递,所以也不具备利用这样的原理来实现瞬间移动的可能性,更没有穿越的可能。
但不是说不管这两个电子相隔多远,只要有一方的状态发生改变,另一方也会同时产生一样的变化吗?这不是信息的传递又是什么?
像前面说到的,两个电子在不同的方位,其变化也能达到完全一致,但是这当中并没有涉及到信息的传递,这只是量子波动性的干扰,同时来看就像是叠加上来的物理现象。它们之间并没有产生某种信息的来往,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隐性的变化。
如果要携带性息传递的话,就像是在这种隐性的“不存在”的无上添加现实存在的物质一样,本身就没有可能实现。
“我”与“本我”
这个标题看生去有点像是一个哲学命题,“我”和“本我”感觉像是一个主体,但又好像存在差异。我们可以自信一点,把“好像”去掉。那么这里该怎么理解?
如果将我们自己转化成为粒子形态,从此时从本质上来说,我们依旧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以此来做量子纠缠信息传递,在另一个地方进行重组,微观层面上的自己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从理论上来说可以算作是完成了瞬移。
但是就生命构成的存在形式差异来说,世界上的物质都能被分解成为粒子,然后再一次重组还原,但是这个时候还原回来的物质真的和原来的物质一样吗?
从现实存在上说,当这个实验对象体在A地被分解时,该个体就已经算是消失了,就算后期根据巨阙的计算方式可以还原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个体,但是谁又能说明这个个体不是被“复制“出来的?
还有就是在人体被分解成为离子状态之前,宏观层面下依旧能观察到粒子的运动变化,如何排列这些复杂的粒子构成?被传输过去的粒子是不是依旧保留着和原来完全一致的属?重新排列的粒子构成是不是还是原来那个“我”?这些都没有办法解答。
穿越时空的可能性
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依旧非常渺小,因为众多的宇宙奥秘没有被解答,再加上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很多奇妙的理论被提出来,诸如暗物质、黑洞、光度与时间的关系甚至虫洞等,我们是不是真的有一天可以实现时空穿越?
这样的问题显然还要被提出很多次,因为这个性质就像是在人类原始时期被问“人能不能上天飞翔”一样,很多人不会考虑这样的现实性,反而可能会觉得: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脑子不太好。
现代的物理学发展有很多可能性,宇宙、维度、时间、空间依旧是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课题,我们或许会觉得现在说的这些事情都还非常荒谬,但是也并能完全被否定。说不定哪一天真的就有实现星际旅行的可能了呢?
相关讯息:量子世界最诡异的超光速现象,某种意义上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量子力学是一个极其诡异的理论,物体某些属性的完全不确定是其原则之一,它们没有固定值,而只能被描述为存在的可能状态的分布,在观察物体后,每个特定状态都有一定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更准确地说,是在量子物质与某种物质相互作用之后,否则所有可能性都与其他的一样真实,但也不一定一模一样。
物体的每种量子属性都有其可能性分布,这种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都存在于物体的波函数中。一片模糊的可能性空间到特定的可测量属性的转变,通常称为波函数的坍缩。
这种量子不确定性作用于物体位置会导致怪异结果,这是量子理论发展的早期认识之一。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指出,任何实物都是一种物质波,它能被描述为一个未知可能性的波包,并且这个波包有其波长,这个德布罗意波长定义的是一个物体的位置确定程度。波长大则意味着位置的高度不确定,波长小说明位置较为确定。这适用于亚原子粒子,也近乎适用于所有物质。
比如此时此刻你在学校教室里,但有很小的几率你在操场上,甚至有无限小的几率在月球上。如果我选择观察你到底在哪里,我就坍缩了你的波函数,然后就可能发现你正处在你所认为的位置。
物体的德布罗意波长取决于其动量,即质量乘以速度,动量越高波长越小。事实上,波长为微小的普朗克常数除以动量。
人类由几十公斤的热运动颗粒组成,我们的德布罗意波长比普朗克长度还小几个数量级,所以理论上你可能在宇宙各处,只是几率很小而已,而你就在你最可能的位置。
但如何理解那些微小的东西呢?
比如紧紧束缚的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我们称之为α粒子,其自身则是一个氦核,也可能是某个较重原子核的一部分,在那里,α粒子被强核力紧紧束缚在核中。我们可以把α粒子看成一个球困在陡峭的势能山谷中,它能在内部运动,但除非有足够的动能,它永远不会越过边界。
但是量子物质跟球不同,它们的位置不是确定的。当α粒子接近原子核的力界,其波包被反射回去,其波包描述了运动粒子的可能位置范围,但其可能位置并不会在力界外突然消失,而是以指数方式沿峭壁迅速下降,但是基本不会降至0,其核外仍有很小的可能性不再受强核力的束缚。
这说明有很小的几率粒子不会被反弹,而是在最后时刻在不太可能的外界空间取得其位置,看起来就像粒子瞬间移出了原子核!这个过程就叫量子隧道效应。
当一个α粒子逃逸原子核,这是放射性衰变最重要的机制之一。量子隧道效应也会向另一个方向发生,光子,中子,电子和α粒子也能在各种聚变和粒子捕获现象中通过量子隧道效应进入原子核。
事实上,如果没有量子隧道效应,恒星就无法把氢转化成重核,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一切,当然不会有生命诞生。各种现代电子产品也要依赖量子隧道现象,包括晶体管等。
但α粒子穿过屏障的速度有多快呢?在理论上那是瞬间的,也就意味着超光速。这听起来好像有点问题,因为光速不可超越已经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实际上要想验证它极其困难,因为我们没法制造那么准确的时钟来给如此迅速的过程计时。
事实上不止量子隧道效应,量子纠缠也被认为是超光速的。如果真的是这样,把尺度从光子扩大到人,我们就得到了传送器!目前看来,这种相对论的明显违背只在深度的量子领域发生,任何宏观物体都要受制于一个明确的速度极限(起码目前看起来是这样),但在量子领域,量子隧道效应以及海森堡不确定性好像确实允许瞬时运动,甚至有违背因果律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