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近日发表题为《普京、泽连斯基和西方面临关键节点》一文,称如果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世界或将彻底改变。全文摘编如下:
目前阶段,俄乌双方都知道自己可能会输——但对方也可能付出灾难性代价。现阶段,传达战斗的正义性可能不如展示获胜的意愿和能力重要。
在俄罗斯军事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谈判也进展缓慢。乌克兰现在认识到它不会获许加入北约,普京表示对这个国家变得像冷战时期的奥地利或瑞典那样“中立”的想法持开放性态度。
或许还需要付出更多代价,也许乌克兰至少默认这一点,即它不可能收复克里米亚或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这两个分裂地区。然而,更重要的是目前被俄罗斯包围或占领的地区的命运。
俄乌双方在“中立”的乌克兰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上很可能存在分歧。克里姆林宫坚称乌克兰人是必须“非军事化”的“法西斯主义者”,而基辅很可能希望武装到牙齿。
然而,即便普京现在停止军事行动,俄罗斯的经济危机可能也不会逆转,而且未来几年还会有人呼吁追究莫斯科的责任。
即使没有设立禁飞区,东欧国家未来也有可能向乌克兰输送俄制飞机。俄罗斯已经暗示可能对乌克兰境外的武器运输实施打击,并在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提高了调门。
这正是西方最担心的事情——如果不能迅速达成协议,各方只会继续加倍下注。
普京和其他一些国家现在都拥有核武器。如果这场战争持续升级,世界或将彻底改变。
评论:俄乌给世界带来的三个颠覆
(次序逻辑)
俄乌战事持续四周,牵挂着整个地球村,各种利俄利乌的消息也是满天飞,无论孰赢孰亏,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影响人类社会方向的裂变性的几个趋向,值得我们思考。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是战争狂热者,因为所有的战事都是以生命的代价而进行,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历史观来看,每一次较大的较为典型的战事,都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未来,它既是对人类文明方向的警示,也是对现有格局的打破和重新构建的信号。
1、疆域意识vs工商帝国。在很多人眼里,土地代表的是一种有型的根基,很多国家形态的造和传承者也一直固化到这个思维的框框里,从沙皇到苏俄的几百年,一直秉承的是疆域扩展,为了找到出海口,西征瑞典,东吞海参崴,南取土耳其海峡,成为地球村第一大面积,但相比之下,日本领土狭窄,却不经意间,在本土之外建立了三个日本的无形实力,这从投资和技术储备和人文拓展上非常清晰,就是说,即便是大地震使日本本岛消失,只要有合适的方式重建,那它的复苏和实力仍旧是强大无比。以色列也同是例子。但更典型的是西欧和美利坚,它们与俄罗斯的的不同,就是更注重在全球化分工中所担当的角色分量,德国面积不大,但精工制造让它首屈一指,荷兰更是渺小,但芯片一项就傲视全球,而俄罗斯,空守着沃野千里,经济总量还不及中国的一个广东省,拿什么东侵西占,能守好都不易。现代社会越来越使得疆域甚至国与国概念都逐步淡化了,立足地球村,着力无形实力,找准各自的角色担当,才是强国的关键参照。
2、去中心化vs集权化。这次俄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并不是军与军的正面对垒,甚至给人的感觉是,俄军始终找不见乌军主力,但乌军又无处不在,而且接连精准击毙六名将军级指挥官,就连俄乌交接的城市现在也拿不下,说明乌方的战略非常精致,相对于俄军还是那一种集团扎堆攻击方式真是太落伍了,乌军这种去中心化的偏平战术,再度亮瞎了大家的眼,乌国民几乎人人下载了制导手机软件,什么地方有俄军,立即拍照定位上传,接着炮弹就会呼啸而来,去中心化甚至不需要军民亲自上阵,每个人的手机就是武器了。仗,竟然这么打,已经与俄军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了。
去中心化也是信息社会的不可阻挡的趋势,首先金融最前沿,譬如比特币,然后就是军事上,这次俄乌让我们看到坦克大炮已成了战争的鸡肋,集团化反倒成了制约和累赘,然后去中心化衍生到社会管理和文化教育的去中心化也将不可逆转。所以,与时俱进,才是我们当下的紧迫的要求。
去中心化有一个重大前提,就是基于每个人的内在信任和独立性,乌方从不担心分散扁平的各军事单元会懈怠或违背,更不担心下层逆反,与俄方苦心缔造的相互权力制约不信任体系真是天壤之别。
3、价值观vs利益。到底是价值观重要还是利益重要,这次从俄乌也让我们看到了,原来那些资本家也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微软.谷歌.壳牌.通用和奔驰这些巨头,宁愿放弃利益也坚决退出俄市场,而西欧各国宁愿放弃能源绑定,空前团结的站在了反侵略阵营,就连中立国瑞士也不再完全中立,可以说,这次俄乌也是一次对人类价值观的试金石效应,它昭示我们,价值观永远高于利益,正义也高于科技,道德更高于实力,价值观的力量才是最终战无不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