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徐贲:知识分子有没有“沉默的权利”?
来源:《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2021) | 2022/5/8 14:55:04 | 浏览:1505 | 评论:0

徐贲:知识分子有没有“沉默的权利”?


数年前,曾有过一场关于“沉默权”、“犬儒主义”的激烈争论。徐贲老师作为该争论的中心人物,持续发表观点,探讨知识分子的生存、责任。如今,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因为“失语”、“犬儒”等问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徐贲老师当年的这篇文章,更显清醒、珍贵。

有一篇文章认为,知识分子“没有义务为遭受不公者说话”。不应该批评他们对社会不公的冷淡,主要理由是“公&民行为,法无禁止,即为许可”。

文章解释道,“作为一种政治自由的言论自由……是任何人的权利,而不是义务。如果法治条件正常,你可以在正常良法范围内任意使用处理这项自由,没有任何人有权干涉你是否使用它,包括你彻底抛弃这项自由的权利”。

该文显然是从知识分子的“个人权利”来看问题的,认为他们有“沉默的权利”,而批评这些知识分子的人,则是从其公共责任来看问题的。意见不同的双方所辩论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个问题。

 ▌不沉默是怎样一种道德义务?

在一个知识分子还多少能够起到一点批判作用的社会里,他们对公共事务保持沉默,并不证明是他们是在行使自己的正当公&民权利,而是显示他们未尽自己的社会道德责任。尽管不尽责并不违法,但却仍然是一种失德行为。

这就像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见死不救、袖手旁观一样。虽然法律并不禁止,但却并不被普遍接受为道德上应该许可之事。把沉默说成是不作声的权利和自由选择,就像把袖手旁观说成是不动手的权利和自由选择一样,是在曲解自由和权利,也是一种伪善。

知识分子的社会道德责任,也被视为他们的“义务”或“良心”。康德把人的义务分成两种:“完全义务”(perfect duties)和“不完全义务”(imperfect duties)。

完全义务,主要就是“遵纪守法”。例如,所有人有不偷盗、不杀人的完全义务,因为“鼓励偷盗、杀人”的规则,不能成为普遍法则施行于群体之中。如果所有人做一件事,会在逻辑上或实行中引发冲突,那么这件事就不能去做。


徐贲:知识分子有没有“沉默的权利”?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恪守这些完全义务,还不能真正算是有良心的人。

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奉行的是一个他希望能普遍化的道德原则(虽然他不强迫别人也这么做,但他希望有尽量多的人也这么做),那么他所尽的便是不完全义务。

不完全义务,主要是个人道德。例如,虽然别人不助人,他却可以助人;虽然别人明哲保身,他却可以见义勇为。一个人的道德高下,主要就是从“能否尽不完全义务”“尽哪些不完全义务”中比较和区别出来的。

作为一个人,不完全义务感越强,就越应该有所道德担当。知识分子尤其如此。身为一个知识分子,通常比普通人更清醒地知道,实事求是、揭示真实、公正待人应该是普遍善行的原则。

当你看到别人被罗织罪名,被不公正第对待,你就会为他们鸣不平。你能够站出来为他们喊冤,以行动证明你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即使你生活在一个大多数人对含冤者漠不关心,甚至落井下石的社会里,你也可以把说公道话当作你的义务。

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义务,这个义务对大多数人没有约束力,所以是不完全义务。这个义务对你产生的约束力,是良心的作用。你的良心是你个人的,但也是你在一个小范围里联系他人的方式,其他有良心的人会赞同你、尊重你、爱护你。

正义和良心行为经常招致祸端,大多数人不能坚持良心,选择了沉默。正因为如此,环境也就变得更加险恶。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知识分子的沉默问题——逃避道德责任,游离于公共事务和社会正义之外(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个人,无论是什么身份,首先应该具备的是“人之为人的义务”。批判知识分子的道德冷漠,并不是在干涉他们的“个人权利”,或是强迫他们去承担自己无须担当的义务。

徐贲:知识分子有没有“沉默的权利”?

 ▌知识分子的沉默为什么更恶劣?

为知识分子的道德沉默辩护,就像为公&民的政治冷漠辩护一样,不能以个人权利来泛泛而论。因为不同情况下的“沉默”和“冷漠”看似为相同的行为,实质上是有不同内涵的。

就拿公&民冷漠来说,它指的是没有或缺乏公&民参与行为——冷漠的公&民不关心公共事务,也不关心普遍权利。然而,这只是表象。

有的公&民本来就只关心自家的事、眼前的事,将公共的事情全然抛到脑后。这是一种公德缺失导致的公&民冷漠。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公德”的社会启蒙,在很大程度上针对的就是这种冷漠。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制度结构性的公&民冷漠,许多人本来是有公共参与意愿的,但却被强制地剥夺了参与权利。这种剥夺可以是显性的制度(例如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不对人们开放),也可以是隐性的(例如机会的开放完全沦为摆设)。

公德缺失的冷漠,比制度结构的冷漠更容易导致犬儒主义。有些人明明是因为自私自利不关心也不参与公共事务,但却善于找出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用制度结构的限制来为自己的不参与制造借口。

他们不但自己不参与,而且还自视优越,觉得在见识上高人一等,看不起积极参与的人。他们嘲笑参与者天真幼稚,预言任何公&民参与必定只能是徒劳无功的愚蠢行为。这样的犬儒主义对公&民社会是一种极大的毒害。


徐贲:知识分子有没有“沉默的权利”?

与公&民冷漠一样,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和重大事件保持沉默,同样也包含了不同的情况,也可能隐藏着自视优越的犬儒主义。

知识分子沉默,有的是因为从来就不关心别人的事情,早已养成了一种利己主义的处世方式。有的是想发声但被噤声。还有的则是想发声但惧怕发声带来的麻烦和惩罚,因此不得不闭上嘴巴,明哲保身。后面两种是制度性的沉默。

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沉默,也很容易变成犬儒主义,它经常会把自己打扮成迫不得已的制度性沉默。更经常的是把自己标榜为“独善其身”的生活哲学,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明明不敢发声,但却偏偏还装作高人一等,不屑多管闲事的样子。而那些敢于发声或竭力发声的人们,反倒像是“不入清流”的庸俗之辈。

把知识分子的沉默简单归结为纯粹个人性质的“说话或不说话”的选择权利,其先在的假设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能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并且他们是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充分负责的自由主体。

某一个知识分子责任和知识分子沉默的讨论,不仅涉及个人,也涉及知识分子的普遍生存状况。这在当今中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对文化人个体的评价,不应该局限于对某一个人的褒贬。

▌打破沉默,先从讨论沉默开始

讨论沉默,而不是对沉默保持沉默,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意识的觉醒、公&民觉悟的进步,而不是像有些指责者所说的“逼迫别人说话”或“道德绑架”。

美国社会学家泽鲁巴维尔在《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一书里把对公共事务的沉默称为“政治性沉默”,这是一种与社交礼仪中寡言少语不同的沉默。

政治沉默中有世故与禁忌之别,但这二者间的界限并不像看起来那么泾渭分明。这样的沉默中经常包含着对沉默的沉默,形成一种“超级沉默”(meta-silence)。

对超级沉默保持警惕,并有意识地打破这种沉默,这应该成为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


徐贲:知识分子有没有“沉默的权利”?

就像区分发声与沉默一样,区分知识分子在一个社会是否负责任,也是从两个极端来说的。

美国已故的思想家托尼·朱特认为,知识分子为暴力统治曲意辩护,就是“不负责任”,而坚持抵抗和独立批判才是“负责任”。但在现实社会里,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其实都处于中间地带。在这一大片模糊的中间地带里,存在着不同程度上容忍现状的“沉默的大多数”。

当前讨论的某文化名人,是否也在这个大多数里呢?沉默者的沉默是统治的结果,不是他们的权利。看清这一点,与这一个案或是对某一个人的褒贬,并没有必然或直接的关系。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如何才能不沉默?朱特在《思虑20世纪》一书中展示了一些案例,其中一个叫“假戏真做”——知识分子以为或假装可以和权力认真地对话,可以严肃地讨论“法律至少不该是虚伪的”……于是,权力使这些话题变成了一种“操作性”语言。

因此,今天我们讨论“权利”“勇气”“良心”“犬儒主义”“拒绝沉默”“知识分子责任”等问题,其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对某一知识分子的评价。这个人是否真的有勇气?是否运用了什么巧妙、高雅的方式来表现勇气?这些针对具体人猜测和想象,远不如讨论“沉默”重要。

1894年,法国一名犹太籍军官德雷福斯被诬陷犯有叛国罪,遭革职并处终身流放。左拉写了为此写下《我控诉》,引发了法国知识分子中“反德雷福斯派”和“挺德雷福斯派”的争论。但是,也有像巴雷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案件本身并不太感兴趣,关注的却是背后公共文化的意义。

在大众传媒的时代,人们的兴趣和评论聚焦在为时越来越短的微博、短评上。对知识分子的评价,只是一个媒体事件,很快会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知识分子道德选择、良心勇气的问题,还会一直被持续下去。

徐贲:知识分子有没有“沉默的权利”?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82]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70]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410]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36]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41]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95]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92]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91]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55]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4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