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进入硕士阶段以后,男女之间的教育回报率开始出现显著变化,具体来说:硕士阶段,女性的教育回报率为2%(也就是拥有硕士学位的女性比没有硕士学位的女性平均年收入多2%),而男性是-2%;博士阶段,女性的教育回报率是8%,而男性是-9%。用句通俗的话说:女博士越读收入越高,男博士越读收入越低。
#3
■ 当然,男博士们也不用太悲观,因为从绝对收入金额来说,他们还是要比同龄的女博士高出一大截:在英国,35岁的男博士平均年收入为51900英镑,而同龄女博士只有36000英镑。
#4
■ 另外一种英国独有的PGCE(Postgraduate Certificates in Education,教育研究生学历证书),似乎也证明了“女生越读越富,男生越读越穷”的结论,研究表明,获得PGCE证书的女性,在35岁时的回报率是1%,而男性则是-2%。
#5
■ 比不同层次学历背景的教育回报率差距更大的,是不同学科背景的差距。报告说,那些LEM专业(法律、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生,教育回报率可以超过15%,最高能达到20%;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次之;而创意艺术、英语和哲学等专业,回报率则低至可怜的-10%,甚至-20%。
当然,这份报告的作者在一开始就做了非常谨慎的声明,对报告产生的数据基础和结论的推论范围都做了严格的限定,我们也不用依据一份来自异国他乡的研究报告,就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教育现状做出相应的论断。
那么在中国,35岁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说法,一个人过了这个年纪,就不再是青年。
而这个年龄对于不少人而言也是一个有点沉重的话题。打开浏览器,输入“35岁”,相关搜索的结果是这样的画风:“尴尬”“转行”......这些看上去无比扎心的字眼,背后可能是不少人最真实的挣扎:身体机能退化、工作热情减退、来自“后浪”的冲击、来自家庭的压力......这个特殊的年龄带来的烦恼从来不分性别、不分行业。
大部分硕博毕业后会考虑铁饭碗、并被纳入事业编的高校教职岗位。而35岁的年龄要求,更是在近年高校用人逐渐向聘用制转变的背景下沿用至今,不少学校甚至将部分岗位的年龄要求下调至硕士29岁、博士32岁。如今博士延毕早已不是新鲜话题,30岁之后才开始读博的人也不罕见,这样的改变对于他们而言显然不够友好。
今天,要在高校谋得一份教职,博士+优于其他竞争者的科研成果几乎是充要条件,不少人可能还需要通过一段2-3年的博士后经历为自己谋取更多职业发展所需的“硬通货”,从而争取更多机会。可是,博后出站,离35岁也不远了。如果想要自己的科研生涯得以延续,那么科研资助项目也自然成为一样需要及早去争取的东西。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对于年龄的要求与绝大高校的入职年龄要求十分相似,男性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女性年龄不得超过40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