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专访赵全胜:中美就佩洛西访台博弈的启示
来源:中评社 | 作者:余东晖 | 2022/8/22 16:02:43 | 浏览:612 | 评论:0

美国资深国际关系学者赵全胜指出,佩洛西访台对中美关系、两岸关系、亚太区域和平稳定造成了重大损害,美方负有责任;中方顺势而为,在台海形成了新常态。他建议,中美打交道过程中要承认大国长期对峙的战略现实,不要“一厢情愿”。

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和亚洲研究理事会主席赵全胜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独家专访,谈他对近期佩洛西访台以及中方反应的看法。他以在美超过40年的实地观察和研究,对中美在长期战略竞争背景下如何打交道,避免大国战争,提出了他的建议。

以下是专访问答全文: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看待这次佩洛西访台的事件以及中方的反应?

赵全胜:这是中美关系的重大事件,会载入史册。其性质是美国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对中美关系、两岸关系、亚太区域和平稳定造成了重大损害,美方对此负有责任。

由于是美方的责任,且中方事先已发出警告,所以中方的反应是在预期之中。中方如果没有反应,反而是奇怪的。

这凸显了中美之间的互信受到极大破坏。这就是为什么中方在八个方面暂停协商对话,某种方面显示出中方对美方已经冷心。

中评社记者:您觉得中方各界此次的反应恰到好处吗?

赵全胜:我认为,中方各界的反应既有值得肯定之处,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值得肯定之处就是“借船出海”,顺势而为,就像当年日本在钓鱼岛购岛之后中方所为,形成在钓鱼岛周边海警船巡航常态化。这次是首次在台岛四周进行军事演习,等于是对台湾进行了实际的封锁和控制。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以前若大陆方面对台做出类似当前的行动,一定会招来美方激烈反应。而这次中国大陆方面在台湾四周形成了新常态。

值得商榷之处,事先中国舆论界的调门能否不需要那么满,要有回旋余地。

从以往与美方打交道的经验看,有三个方面应当注意:不能过多解读为个人行为,这是美国把中国当作头号竞争对手,两党共识之下的行为;不能低估美国在应对这个问题过程中的思想准备和实际军事准备,不是几个警告就会改变美方想法;第三,不要“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地看待美中关系,以过于善良的愿望来指望出现自己想要的结果。比如有学者呼吁双方政府管控媒体之类的,这在美国根本做不到。

中评社记者:那么双方目前这种行动与反行动的势头会持续下去吗?

赵全胜:中美之间打打停停是常有的事情,双方之间还是要准备好转圜机制。

中方虽然暂停了一些对话,但并没有把对话的大门堵死。我判断中方就目前的状况并无意升高形势,采取更大的动作,但如果是美方有进一步的回应,那就不一样了。

中评社记者:如果美国里根号航母战斗群穿行台湾海峡,会否导致台海第四次危机?

赵全胜:这个首先要看中方6月份宣示台海不是国际水域后,美舰是否穿行过台海。据媒体报导,美军本福德号驱逐舰7月份穿行过台海。

当然,里根号航母若穿行,会是更重大的事件,但关键在于中方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我判断,从目前看,有点类似1958年“打蒋舰,不打美舰”的做法,双方都延续目前相对克制的态度,未必真的会发生危机。

中方目前行动主要是针对“台独”势力,而不是与美方针锋相对。在尚未做好与美方开战的情况下,这不失为相对稳妥的办法,同时又不影响对台湾岛内的震撼力。

中美双方在不发生直接冲突方面还是有共识的,双方并不准备直接开战。

中评社记者:美国国会虽然推迟了对“台湾政策法”的审议,但其如若成法,对中美关系带来的实质性冲击是否大于佩洛西访台?

赵全胜:此法如果通过,一定是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实质性重大事件,但从象征性和轰动性来说,还是佩洛西访台比较大。

美国涉台法律通过之后,未必都会要求行政部门严格执行,“台湾旅行法”通过之后,“蔡英文访问华府”之类的事件并未发生。

不过,法律通过等于是铺平了路,想做就可以做,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美方行政部门执行过程中有裁量权和自由掌握的空间,中方反制行动也会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的空间。中方可能以反向“切香肠”的行动来应对美方将其“一中政策”空洞化的“切香肠”的行为。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展望今后一段时期中美就台湾问题进行斗争的前景?

赵全胜:中美将长期对峙,我的基本估判是表现为四个不会停止:第一,中国的发展不会停止,亚太地区的权势转移(power transition)也不会停止。第二,美国把中国视为头号竞争对手的两党共识不会停止。第三,美国把打“台湾牌”作为压制中国的重要手段不会停止。第四,中国坚持发展,坚持国家统一的决心和步伐不会停止。

中美之间会出现一个长期对峙的局面,直至双方实力发生具有根本性的转变,或者出现重大国际转折点。在此过程中,双方缺乏互信,合作意愿降低,在核心利益上互不相让。

但是对峙不等于对抗,中美之间“斗而不破”应当还是大概率趋势,因为谁都不想发生核战争。最终谁也不会彻底压倒另一方,会向着中美共治的格局发展。两国高层会面对话还会有。

毕竟双方都是成熟的大国,承认双方长期战略竞争的现实,减少“一厢情愿”的想法,转向扎实的自我准备和行动。

相关专题二:『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活动集锦
『社区报道』 UCLA张作风教授:中国人的胰腺癌可以预防吗? 2023-05-15 [546]
『学人动向』 徐佳:美国企业破产潮来袭,会否引发新兴经济体蝴蝶效应? 2023-05-06 [681]
『学人动向』 继谢宇之后,周敏成为第二位美国华裔社会学家中的“两院院士” 2023-05-02 [738]
『社区报道』 陈刚、周敏等九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3-05-02 [507]
『学人动向』 美国西来大学陈岳云教授:40年来华人学者赴美交流呈多重发展路径 2023-04-22 [921]
『社区报道』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郭少春在影城希尔顿酒店举行到任招待会 2023-04-21 [570]
『社区报道』 专访丘成桐(上):为了民族未来,一定要改变中国科学文化 2023-04-01 [639]
『社区报道』 专访丘成桐(下):我的物理学及应用数学工作 2023-04-01 [584]
『社区报道』 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2023-03-23 [654]
『社区报道』 UCLA张作风教授:全球新冠大流行紧急状态5月结束?疫情真的消失了吗? 2023-03-11 [610]
相关专题更多文章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张维迎:林毅夫的八点错误 2023-06-01 [99]
谭雅玲:此轮人民币贬值的怪现象需要警惕 2023-06-01 [123]
福奇离场,一个科学家的溃败 2023-05-23 [426]
他,38岁,震撼了大半个世界! 2023-05-23 [634]
学数学的学生在TOP刊点名批评学历史的博导在经济研究中数学用得太多了 2023-05-23 [129]
历时七十五年 哈佛心理学研究中心:美好生活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 2023-05-20 [450]
性社会学家潘绥铭:我已完全彻底退出学术,开始全新的生活 2023-05-10 [558]
复旦国际关系副院长冯玉军教授谈俄乌战争和美中俄“三国演义”历史 2023-05-15 [531]
哈佛大学刘嘉课题组涉嫌在顶刊上数据造假 2023-05-10 [792]
孙隆基:看透“中国人”- 一部被雪藏二十一年而无法出版的“隐秘著作” 2023-05-10 [75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3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