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权力压倒一切:早熟的中国大一统
2022/11/19 3:23:54 | 浏览:1725 | 评论:0

权力压倒一切:早熟的中国大一统

1中国的独一无二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一直以大一统和集权制的形态存在于世。这就使得很多人形成一种错觉,就是统一和集权是普遍而正确的存在,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国家大一统是一个无需争辩的真理。

但实际上,在全球史,大一统和集权制是一种特殊存在,根本不具备普遍意义。中国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在绝大部分历史时间里,都是松散、混乱、分裂的状态。(这些词语都是不褒不贬的中性词汇

先说大一统,古代文明的重心一直在欧亚大陆。从西到东数,欧洲的罗马帝国只存在了三四百年,中东存在过波斯帝国和伊斯兰帝国,但大部分时间都是不稳定和分裂的状态,稳定和统一只是历史的一朵小浪花,中亚和东南亚就没统一过,南亚次大陆的历史就是一部分裂史和被侵略史。

俄罗斯起源于基辅罗斯,直到800年后才由彼得大帝建立俄罗斯帝国,至今存续仅400年。中间经历苏联解体,如今再次解体的声音依然存在。而且,亚洲部分基本都是人迹罕至的荒凉区域。

只有中国,两千年历经朝代更替,大一统不断得到重建和延续,绵久不觉

再说集权制,早在秦朝统一前,中国便出现了集权制,比欧洲和俄罗斯早了近两千年,后不断趋于完善,集权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不二选择。而在其他几乎所有国家,集权制都容易遭到抵抗,难以持续。

在统一与集权方面与中国最相似的俄罗斯,实际统治的人口、面积与统一历史,都与中国相差甚远。

权力压倒一切:早熟的中国大一统

也就是说,中国在两千年前就奠定了成熟而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结构。在工业革命之前,这是一种不错的政治形态,使得中国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繁荣稳定,领先于世界,一直到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时期,那些启蒙哲学家们依然将中国当作向往之地。

当欧洲在16-18世纪呈现绝对专制主义趋势时,他们不过是在经历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经历过的过程,而且最终也失败了。

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黄仁宇说,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的早熟国家,他在过早地时期就完成了欧洲本应在1500多年后完成的进程

2早熟的特征

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这种早熟政治的核心特征,就是权力压倒一切

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合二为一,经济力量(贵族和商人)被政治力量边缘化。经济和文化都成为了政治的依附品,社会就没有了可以制衡权力的力量。

欧洲在整个中世纪的列国纷争中,始终有基督教的罗马教廷来制衡王权,形成了政教二元化的形态。国王的合法性来自于教皇的承认,教皇需要世俗王权的保护。教皇可以让神罗皇帝冒着严寒在卡诺莎站三天三夜以示悔过,法国皇帝也可以将教皇俘虏至阿维尼翁软禁起来。

当欧洲在16世纪开始出现战争扩大和统一苗头时,虽然王权压制了教权,但商人阶级已经成长起来,王权又遇到了商人阶级的抗衡

而且,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欧洲君主权力一直都有旧贵族(封建领主)的掣肘。

因此,欧洲政府的权力一直面临着至少两种势力的制约,它可以取得一时胜利,但无法持续碾压教权和经济力量。

欧洲集权专制的颠峰是法国波旁王朝,但推翻波旁王朝的法国大革命,领导者就是教士和资产阶级。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向集权专制前进时,遇到了清教徒和资产阶级的拼命抵抗,这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随着商业的发展,欧洲自由主义兴起,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理论。

于是,从19世纪开始,政府权力又受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商人阶级的束缚。自由主义是政府体系之外独立发展起来的,其政治投射就是议会选举,商人阶级得以利用议会来限制政府。

政治权力、意识形态和经济力量,三方制衡,持续至今。

即便是首次统一德国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虽然有着浓厚的野蛮专制成分,但也得与资产阶级和工人力量在议会里进行博弈,偶尔可以绕开议会,但从未敢废除议会,俾斯麦无法强制议会进行配合,只能利用自己的政治技巧与议会各派力量进行“合纵连横”。

但中国古代完全不是这样的。

法家和儒家受到政府的改造和提拔,成为政府的利用工具和附庸,权力与意识形态合一,联合打压商业和贵族,经济力量步入边缘化。商人和贵族都没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力基础和意识形态理论,只能栖身于政府权力体制之内,一旦有损政府权力,就会被政府轻而易举地压制下去。

于是,在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理论尚未充分孕育的前提下,一套权力主导一切的政治体系,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前建立起来了。它秘密监视和严格控制一切动摇权力的力量,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表现出超凡的稳定。

由于这种超稳定结构,无可否认,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历史文化是领先世界的。当然,我们也为这种早熟的政治形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那么,为何中华文明如此早熟而独特?我们要从春秋战国那段关键时期才能找到答案。

3正常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771年,平王东迁后,中原大地遍布一百多个诸侯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强大到足以灭掉所有国家,他们只是追求霸主地位,成为周天子那样的共主,周天子的承认,就是他们霸主地位的合法性来源

在这些诸侯国的内部,如同诸侯不听天子使唤一样,一些卿大夫贵族也不听诸侯使唤。诸侯国就是“小东周”,如同周天子一样,君王的政治权力受到周朝宗法制和贵族的掣肘。

权力压倒一切:早熟的中国大一统

但这段时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诸侯国的数量大量减少。据统计,到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此时进入春秋战国仅100年,齐国灭了35个国家,晋国灭了17个国家,秦国灭了12个国家,楚国灭了26个国家。

分封制容易导致诸侯的纷争不断,这个兼并过程没什么好讲的,世界史大都这样。

在战争驱动下,一些国家占领了新的领土,一些诸侯就把新土地分给自己的臣子,结果这些臣子做大后,便开始操控朝政。这就是二级封建化

内部冲突问题加剧后,这些国家便不再热衷于开疆辟土,而是内部争权夺利,晋国的六卿专政、鲁国三桓、齐国田氏……。所以,春秋时期,大部分的战争都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以前。

比如晋国,公元前7世纪以前,灭了17个国家,但六卿专政的一百多年里,只灭了3个国家。

而在这期间,各国国君被贵族势力杀害的频率极高。公元前553至481年,齐国5位国君,死了4个。

二级封建化,也没有什么独特性,以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为高潮,以公元前386年的田氏代齐为结束。

绝大部分史书都将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但为了方便叙述,本文将公元前386年的田氏代齐作为分界点,将公元前771年-公元前386年,作为广义上的春秋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一个没有什么独特性的正常演进过程,以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为标志的战国时期,才改变了中国历史

春秋时期,持续不断的局部非摧毁性战争,迫使各国提升效率,增加王权,强权国家成为大势所趋。但是,政府权力上升的过程中,新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力量也在同步发展,但战国打破了这种协调发展。

周王室的权力受到宗法礼仪和封建贵族的双重限制。春秋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周王室的宗法制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诸子百家正在发展成为新的意识形态。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都鼓励商业发展,商人阶级的力量在逐步形成。

整个春秋时期,与周朝一样,君王的权力都受到思想观念和世俗力量的限制

王权受限、社会分散,在世界史,这是一个正常而普遍的社会形态。

4诸子百家的意识形态

大家都知道宋襄公的一个故事。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发生泓水之战,宋军本来可以在楚军渡河之时发起突袭,但宋襄公讲究礼仪,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宋襄公成为现代人嘲笑的迂腐对象,但在当时,这实际上是周朝的宗法礼仪依然在发挥较大作用

十几年后,晋国与楚国爆发战争,陈兵于河南平顶山的沙河两岸,但双方都害怕对方发动袭击而不敢贸然渡河。僵持迟疑之下,双方罢兵而归。

可见,周朝的传统思想影响力在减弱,各国更加注重实效。

权力压倒一切:早熟的中国大一统

观念转变之际,需要新的思想,诸子百家兴起。、公元前6世纪,孔子周游列国14年,向各国推销自己的儒家理念,受到各国君王的款待,同时也受到一些贵族的排挤和嘲笑

比如,孔子被鲁定公升为大司寇,但与保持朝政的贵族“三桓”不和,不得不离开鲁国。卫灵公非常敬重孔子,但卫国贵族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污蔑孔子,最终将孔子逼走。

孔子的遭遇,实际上代表了诸子百家学说与周朝传统思想的激烈碰撞。

权力压倒一切:早熟的中国大一统


我们现在熟知的诸子百家,几乎全部都是发端于春秋时期,它们都是各国精英自由创作的独立学说,而不是被迫完成的政治任务。各派学说的“学术代言人”,纷纷前往列国(不包括秦国),游说君王采纳自己的思想理论。

在权力合法性来源方面,诸侯都希望摆脱周天子的束缚,采纳新思想,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贵族,往往表现出保守的一面。

新老交替,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中国能在春秋时期出现思想绽放,而此后的两千年就再也没有了?答案就在本文的主题里:春秋时期政府权力受限,秦朝之后政府权力压倒一切。

5商人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大课题。

春秋时期,各国的经济改革都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人的发展与国家权力的上升是同步的

齐桓公的管仲变法,轻徭薄赋,发展商业。晋文公改革,“清关易道,通商宽农”。越王勾践,不仅鼓励商业,还动用国库买卖货物来调节市场。

权力压倒一切:早熟的中国大一统

各国都是通过发展商业贸易来富国强兵。

齐国临淄,在公元前6世纪就达到7万户,是当时最大的城市。齐公元前539年,齐景公要赠送别墅给晏子,晏子还不愿意去,就说我住得非常满意,白天晚上都能买到东西,生活很方便。

《左传》的这个典故本来是用来表示晏子的清廉,却从侧面也表现出了临淄的商业便利,连晏子这样的王公大臣也被深深吸引。

商业繁荣,商人阶级开始强盛起来。

郑国商人巧计退秦师。公元前627年,弦高在滑国碰到秦国士兵,要偷袭郑国,自己就亲自前往秦国军营,以郑穆公名义犒劳秦军,还派遣下属去给郑穆公报信。弦高能以一人之力为秦军提供补给,并直接先斩后奏地代表郑穆公,这不仅说明生意规模大,更说明他的政治地位较高

孔子学生子贡,是一名商人,既得到孔子垂青,也得到各诸侯的国宾礼遇。你很难想象,汉唐宋明清的商人进私塾和庙堂会是什么情形。

越王勾践的大功臣范蠡,辞职前往定陶经商。对于这些勋贵而言,经商是一条普遍认可的人生道路。汉唐宋明清的商达官显贵们,辞官都是寄情山水,几乎没有经商的案例了。

如果说上述事例只是特殊个案,不能看出商业的广泛和商人的社会地位,那么,我们来看看古籍文献是怎么说的。

《韩非子·解老篇》:上有天子诸侯之尊,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商人已经可以去天子诸侯进行类比了。

《史记》记载苏秦的故事,苏秦怀才不遇,两手空空回到老家,遭到乡亲们的嘲笑,他们说,我们都是经营产业,赚取那十分之二三的利润,你却忘本去耍嘴皮子,活该失败。

这些记载和典故,足以说明,春秋至战国早期,商业的广泛性和商人的社会地位,至少不输于政治官僚

关于春秋时期商业繁荣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那是中国商业的萌芽和第一次飞跃。

这个商业发展的过程,与欧洲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有着相似之处。然而,中国商业的发展结局,却与欧洲截然不同:欧洲政府的权力始终受到商业力量的限制,而中国的商业发展最终被纳入到政府权力的管控之下,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关键的转变,在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6秦国偏离历史轨道

以公元前400年左右魏国的李悝变法为标志,强权国家更加明显地成为大势所趋。

商鞅变法是李悝变法的学生,但一直到商鞅变法之前,尽管各诸侯国的政治权力在快速上升,但诸子百家和商业发展延续着春秋时期的蓬勃状态

否则,就不会有前述《韩非子》和《史记》关于商业的表述了,也就不会有稷下学宫和吕不韦了。

魏国实行李悝变法后,成为中原霸主,屡战屡胜。但是,魏国从来没有想过一统天下,魏国的旧贵族、诸子百家学说和商业贸易,都在同步发展中

因此,整个魏国的政治形态,依然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国家权力无法一家独大,始终有“神秘力量”的限制,它更像是一个军事扩大版的春秋霸主。

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就完全不一样了。

秦国与山东六国相比,有三个关键不同:

1、文化沙漠

秦国本就是蛮夷,它的都城最开始是在雍城(陕西宝鸡,靠近甘肃省),戎狄混杂,定都300年后,直到秦献公和秦孝公时期,才迁都至西安附近。中原各国的知识分子几乎都不入秦,孔子当年周游列国14年,到了秦国边境上,无意西行,直接折返。

因此,它的文化十分贫瘠,本土意识形态权力十分脆弱,就是一张白纸法家进入秦国,完全就没有竞争对手。

比如在魏国,法家倡导集权,但儒道墨是都反对集权,强烈批判。

比如近代欧洲,16世纪的马基雅维利、17世纪霍布斯的利维坦,都是向往强权的“法家哲人”,但是还有早期启蒙主义、自由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形成了思想竞争。

但在秦国,没有学说能够挑战法家,秦国实践法家理论,没有思想障碍,畅通无阻

2、君主集权。

秦国有着长期的君主强权传统,秦国国君可以用贵族活人来祭祀,并形成一项传统,因此,秦国的政府最为集权,形式最为简单,贵族势力最弱小

在春秋时期的二级封建化过程中,中原各国的国君遇害率较高,但秦国一位都没有。秦国仅仅只有一位国君遇害(秦出公),还是在战国中期。

3、商业薄弱。

秦国是一个游牧色彩浓厚的国家,农业仅限于关中平原一带,经济形式简单,再加上中原各国的歧视,它与中原各国的交流极少,因此商业基础最为薄弱。

于是,秦国与法家无缝对接,一套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合一、经济权力被边缘化、政治权力压倒一切的政治体系,顺利呈现出来。

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国家权力不受任何社会力量控制的局面。

没有经历商业繁荣和文化滋润的秦国,直接成为权力“暴发户”。秦国的重农抑商、严刑峻法和愚民政策,无一不是这种极致权力的外在体现。

一个早熟的怪胎,就这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7秦国统一是个意外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有的变法,只图自强,无一是以统一为目的,即使是商鞅变法,秦孝公的想法也很简单:恢复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业。

很多想当然的中国历史学家认为秦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和民意难违,他们的逻辑是:诸侯纷争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人们盼望统一与和平。这种“国家统一出于人民意愿”的观点是很成问题的。

只需一个论据就可以让这种自欺欺人的观点不攻自破。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说明,都在反映一个事实:即使到了统一已经明朗的嬴政时期,六国人民都不愿当秦人,而愿意当楚人、赵人……

没有任何的文献和考古证据可以证明当时的人们心向统一,后人强加给当时的统一愿望,根本就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很难想象,当时的农民和商人不去支持七国的和平共处,却要支持为了统一而发动残酷的全民战争,为什么要放弃眼前的和平日子去支持一个有失败风险的统一战争呢?这已经违反了人性常识了。

实际上,秦国统一天下,是秦国这台战争机器失控而导致战争性质发生改变的产物。

秦国顺利实现权力压倒一切的同时,把秦国改装成了战争机器

由于这套体系控制一切的超高组织效率,它在战争中极为有效。作为一个之前的二流国家,在商鞅变法刚实行的40年之内,与中原最强的魏国大战16次,居然全部获胜。

从公元前317年至公元前256年,各国有150万人死于秦军之手,如此大规模的伤亡,不仅给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长平之战后,所有国家都没有胆量与秦国单独交战了。

权力压倒一切:早熟的中国大一统

嬴政出面统一六国,不过是负责收尾工作而已。

很多人都会想,六国都被秦国打得要灭国了,怎么还不实行秦国那样的改革?非要这么等死吗?

不要以为自己比古人聪明,不要以为自己比古人更懂时局。

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把变革做到秦国那样的变态程度。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都比商鞅变法晚,但无一能够做到秦国那样的彻底。而且在六国看来,秦国那种玩法是一种奇葩与落后。

那是那句老话,国情不一样,非人力所能为也。

最终,秦国这个变态狂和战争机器,逐一灭掉六国,统一华夏。

秦国,在一个很有限的经济条件和很原始的文化基础上,用压倒一切的权力,得以将中国的广袤土地拧成一体。代价就是,中国的意识形态思想和商人力量早早地停止了发育,而且一停止就是两千年

事实证明,这种粗糙和早熟,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

秦朝二世而亡,短短20年间中国人口减半。此后的中国封建王朝,对这套权力压倒一切的体制十分自信,稳定时期能带来和平与繁荣,也能带来高度同质化和低水平的内卷化;一旦体制崩塌,中国人口就迅速减半。

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口灾难,能够与古代中国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秦晖老师就对此感叹:到底中国人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在社会危机中发生这么凶狠残酷的屠杀?他的答案是:那时的制度的确有某种问题

事实上,自古以来,权力压倒一切的政治体制,最后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权力失控的德国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的日本,苏联的大清洗与解体,伊朗的倒退与贫穷,朝鲜的“二次元”文明……无一不是害人害己。

小结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时而激动,时而遗憾,时而愤慨。写完时,完全没有以前结束文章的那种满足感,只有一声叹息;也没有那种酣畅感,很多话语如鲠在喉。

这个世界上,能够给人带来最大的愉悦和享受的,不是金钱,不是性,而是权力!能够最快最大程度地腐蚀一个人的,不是金钱,不是性,而是权力!

权力就是一朵罂粟花,远远地欣赏,很美丽;近近地靠拢,很危险。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权力,必须被锁在笼子里。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74]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59]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55]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73]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32]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36]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30]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45]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305]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4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