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朱松纯教授:科研条件越来越好,为何颠覆性科学发现却越来越少
作者:赵广立 | 2023/3/11 14:29:18 | 浏览:3899 | 评论:0

“为什么近年来世界各国科研人员成倍增长、经费越来越多、科研条件越来越好,却产生不了根本性的科学发现?”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在一次发言中发出上述疑问。

在他看来,重大基础性原创性科学成果“难产”的主要原因在于,与过去相比,当前的科研驱动力、科研组织模式、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均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现行科研组织模式之下,科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职业。“写本子”、“数论文”、“比引用量”之风日盛,群体越来越大,而科学研究越来越同质化,日趋“内卷”,产生了显著的马太效应。

“科学家处于一个‘玩自拍’的年代。”朱松纯说,当前科研领域逐渐出现了“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满墙角找老鼠抓”的现象,这是导致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他表示,国家“破五唯”评价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朱松纯教授:科研条件越来越好,为何颠覆性科学发现却越来越少
朱松纯。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供图

科研逐渐职业化,“五唯”日盛

回溯自1900年至2020年的世界科技历史,朱松纯提到,这120年中,前60年涌现了众多重大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如相对论、量子力学、信息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原子弹、计算机等的发明。但在后60年,大量成果呈现出填补性、可预见性、渐进式等特征,缺乏颠覆人类认知的突破。

朱松纯认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科研组织模式的变化使科学家职业化。

“‘二战’前,科研主阵地在欧洲,这个阶段科研还没有完全职业化。例如,发现生物遗传学规律的孟德尔是一位神父,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时还是瑞士专利局的一名技术员。科学家大多是凭着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朱松纯说,但在“二战”后,美国引领了科研范式的转变,科学研究逐渐职业化。

朱松纯认为,这种科研组织模式推动了世界科学中心向美国转移,但弊端也日益凸显:“科研成为一种职业,‘写本子’‘数论文’日盛,科学研究越来越同质化,日趋‘内卷’,产生了显著的马太效应。”

特别是自2005年谷歌指数H-index诞生以来,这种弊端越发显现。朱松纯说,很多科研人员不再对研究根本性问题、探索新领域感兴趣,而是更关注抢占细分研究领域(圈地)、快速碎片化的知识生产(发表)和占领话语权(抢注),更加关注影响因子、引用数等简单便捷的指标。

同时,朱松纯还指出,科学问题复杂度的变化,也是近年来颠覆性成果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世界面临的诸多战略性、前瞻性科技问题,如核聚变、生物技术、智能科学等,都呈现出了‘复杂巨系统’的特性,具有非线性、突变和涌现等特征,这使得传统‘还原论’科学范式和PI制的科研组织模式难以应对。”朱松纯说,这就好比对于一个需要1000个变量才可以刻画的方程组,人们无法隔离出3个变量用“还原论”模式来求解。

新的战略思维、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

朱松纯认为,面对当今科学的复杂巨系统特点,需要新的科研战略思维、新的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这是世界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

以有组织科研为引领,朱松纯从战略思路、科研范式、组织模式三方面提出了改观这一现状的建议。

他首先提到,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必须有新的战略思路。

“如果继续沿用过去‘跟跑—并跑—领跑’的路线,就形成了一种‘打篮球’的科研模式。”朱松纯解释说,篮球代表科技热点,而控球方始终是科技强国,“我们的队伍一直追着篮球满场跑”。

朱松纯认为,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不但会在追逐热点的过程中失去战略定力,而且频繁更换方向与技术还会跑散了队伍。更重要的是,“控球方”已经完成了软硬件生态的布局,形成了新兴产业“卡脖子”势态。

因此,他建议,在下一历史阶段,需要放弃“打篮球”的战术,实施更有全局视野的“下围棋”战略。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角逐科技制高点的进程中,我们要敢于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思想。”朱松纯说,他从汉代霍去病奇袭匈奴出奇制胜的历史典故中得到启发,认为我们要从忙于“补短板”的防御战略,转为同时切实注重“构筑长板”的进攻战略。

其次,他谈到,要坚持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孕育新的科研组织范式和评价机制。

“‘自由式探索’和‘有组织科研’并不对立,而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朱松纯建议,要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角度,既关注“地平线上的黑点”,鼓励从0到1的原始创新;又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从更高的视角谋划全局,协调好计划性和探索性科研任务的合理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高效的组织体系和架构,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内卷”、无序发展。

他认为,新时期的有组织科研不应该局限于类似“两弹一星”的大科学工程,而是面对复杂巨系统的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比如对于不确定性高、基础性强的研究,要建立起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自由探索机制。

朱松纯打个了比方:自由探索产出的是“珍珠”和“宝石”,而有组织科研则是把“珍珠”串成“项链”,把“宝石”镶嵌到科学的“王冠”上。

最后,朱松纯建议,要以组织的科研模式打通“学研产”创新链条

“‘学研产’是创新链上的三个不同阶段,要真正打通这个链条是极其困难的,原因在于这些阶段有着迥异的科研文化与群体。”朱松纯说,一般来说,大学研究瞄准的是5~10年之后的目标,产业界的应用型研发瞄准的是1~2年之内的产品;而科研院所的使命是连接这两端,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

他观察到,近年来中国开始布局一批国家实验室,正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远见卓识的地方政府也开始建立新型研发机构,都在布局“链接器”这一角色。

“我们需要利用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纵向贯通学研产、横向实现大交叉,在共同的目标下,形成‘纵横交织’的创新联合体。”朱松纯表示,科学家要坚决摒弃“有人才,无队伍”“各自为政”的科研现状,积极主动投入有组织科研队伍中来,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参与这场开创性的科技革命。

相关专题二:『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活动集锦
『学人动向』 丘成桐: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水平 2024-05-06 [4614]
『社区报道』 AI教母李飞飞首次创业!成立“空间智能”公司,已完成种子轮 2024-05-05 [4403]
『社区报道』 祝贺!鲍哲南教授多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4-05-05 [4458]
『社区报道』 数学大师丘成桐:为何说中国的科技肯定要倒退20年? 2024-04-26 [4784]
『社区报道』 丛京生教授等13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24-04-26 [4828]
『社区报道』 天才陶哲轩“啥是好的数学?” 经济学界呼应“啥是好的经济学?” 2024-04-20 [4761]
『社区报道』 UCLA陶哲轩教授力荐、亲自把关:AI for Math照这个清单学就对了 2024-04-16 [5042]
『社区报道』 华裔科学家李飞飞:她看见的世界和她改变的世界 2024-04-14 [4952]
『社区报道』 陶哲轩转发、菲尔兹奖得主领衔:AI正在颠覆数学家的工作方式 2024-04-08 [4988]
『社区报道』 李飞飞教授主讲,斯坦福2024 CS231n开课,依旧座无虚席 2024-04-06 [5124]
相关专题更多文章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5]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7]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93]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22]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8]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83]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9]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7]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42]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3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