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本关于明朝的书,首先读的是这一本,《明代特务政治》,为了能够比较深入的了解明代的特务政治,又读了吴晗的《明朝简史》。
特务政治,只是明代历史的一个横切面,讲的不是一段时间的历史,而只是历史中的一个现象。《明代特务政治》这本书写作的时间很早,1945年写到1948年一共四年多的时间。说来也巧,吴晗是明史大家,他的很多著作也完成于1949年前。
70多年前的书,到现在还有多少价值?
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过了这么长时间,在史料的挖掘,观点的归纳和研究上,都会有新的收获;另一方面,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自由度相对高一些,思想也相对活跃。所以,史料发掘也许会有新的突破,但是在观念的提炼上和理论的研究上,应该是各有千秋。由此可见,读这些老书也有益处。
当然,这本书写作时也有政治诉求。
作者在自序中也承认这一点。他这么说,1945年初,正是中国人民对日抗战接近胜利的时期,这时候在蒋管区,一方面是蒋介石的反动血腥统治和勾结敌人的卖国行为的变本加厉,一方面则是人民民主运动蓬蓬勃勃日益高涨起来。而蒋帮特务的镇压逮捕屠杀也就越发来得厉害,在那时想要写文公开攻击他们的罪行是没有办法发表出来的,于是我就想到了利用历史事实,绕个弯来影射。恰好明代是特务最为凶横的朝代,这样我就写了。
尽管是影射,但是他在写的时候还是注意了两件事,第一是用历史事实,绝不牵强附会;第二是采用史料尽量引用原文。这本书确实引用了很多史料原文。
图片
《岁祷道行图》(局部)。画中明神宗步态稳重,步道的两旁左为文官,右为武官。文武百官身后为锦衣卫校尉。来源/故宫博物院
关于明代的特务机关,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都熟悉了他们的名字,比如说东西厂、锦衣卫、司礼监等等,也知道他们的厉害,在影视剧中,很多官员一听到锦衣卫或者东厂西厂,都会胆战心惊。当然影视剧的描述跟历史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的政治生态。
其实,在明代建立之初就开始有特务组织在监督官员了,这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杰作。比如说蓝玉案。蓝玉,是明代的开国大臣常遇春的小舅子,立了很多战功。但是他后来也是很骄横的,得罪了一些人。朱元璋的特务组织锦衣卫一直在监视他,举报蓝玉谋反,说他打算在朱元璋外出时,勾结同党谋害他。结果蓝玉被抓,审讯的结果,连坐被诛杀一万五千多人。这样的案子太多太多。
因为皇帝的重用,明代的特务机关权力很大,他们不但掌握了天下官员的升迁和责罚大权,也管理着朝廷的行政事务,也是天下兵马的总监督,权势异常厉害。在这本书里,把这些事情写得淋漓尽致,而且都有史料作依托。只看电视剧是容易被误导的,所以,还是要看书。
我想说,这本书的最后章节是值得品味的。这本书的最后一节主要写皇帝倚重的特务是靠不住的,危难来临的时候,这些特务是要逃跑的,要投降的。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因为政权岌岌可危,他就更加倚重特务政治,但这些特务虽然表面上对皇帝非常忠诚,实际上各怀鬼胎。崇祯五年,清兵攻宣府,巡抚和特务组织的成员王坤偷偷地派人和他们议和,并且送给他们很多东西。但是事情过后,王坤却又告发,把私下议和的事情塞到了别人身上。
崇祯这样信任特务,满清方面也很清楚,他们就利用特务来进行反间计,当时的大将袁崇焕就是这样被杀死的。所以,明朝这头骆驼的被压垮,说不上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特务政治也许就是。
因为特务们到了生死关头,是不会真的忠心耿耿的。
崇祯的军事特务在最后关头是推他落水的。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满清军队还没有来的时候,特务们就准备了这样几条路,私自议和,或者逃跑。求和无望逃跑无路的时候,最后一条路就是投降。所以,当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迫近北京的时候,这些特务一个个纷纷投降,有的做了内应。这本书里都有史料记载。因为那时候守卫京城的军队全部是由宦官指挥的,一切行动要听他们的号令,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关头,崇祯命令小特务们一起出去守城,但是他们居然问,为什么我们上,那些文武大臣为什么不去?再说我们没有什么兵器,能有什么办法?上了城墙以后,他们也成了李自成军队的内应,农民军登城时,他们非但不打,反而拉他们一把。有一本当时的书叫《明季北略》记录说,参与进攻的农民军甚至还没有反水的小特务多。这是崇祯的悲哀,也是明王朝的悲哀。
这种情形,朱由检是不可能知道的。
历史证明,这种特务政治对于统治者来说,也可能在某些阶段有用,但是最终给政权造成的损失会更大,将近80年前的这本书就揭示了这个道理。
当然,这本书由于时代背景,有些用语现在看已经是不太准确的了,有的观点也可以商榷,但是我们应该更注重看事实,看历史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