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以我国最著名高校——北大、清华为首的自主招生联考,在此间闹得沸沸扬扬。网友将北大的联考和清华的联考分别命名为“北约”和“华约”,称他们此举是集团作战圈地抢生源。
但有关高校,并不认同网友对他们的定义,而声称这是自主招生的积极改革,也是效仿美国常青藤大学联盟之举。其实,早在2003年,我国985首批九所高校就组成“C9联盟”,旨在打造“中国版常青藤高校联盟”,然而,7年过去,C9联盟似乎并没有做出多少引人关注的教育改革行动。
自主招生联考,本来可以算得上是一有意义的改革——去年的五校联考,就来自C9联盟中5所高校。回顾始于2003年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每所获得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权的高校,都单独举行自主招生笔试,导致学生疲于奔命,既增加学校的招生成本,又使学生负担沉重。采取联考形式,就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参加一个联考,就可以联考成绩同时申请多所大学的自主招生。
这本是借鉴美国SAT的做法。SAT考试最初只是一种智力测验,后来,哈佛大学把这个考试推广应用于所有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之后,在哈佛的呼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采用这一考试,作为申请入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的联考如果经过培育,走向成熟,也可变为全国性的学业水平测试。
然而,从目前的情形看,我国自主招生联考,与SAT在美国的发展有很大偏差。其一,自主招生联考,变为由学校组织,而不是社会机构组织,这就让学校与联考绑定,而不是让学校自主选择;其二,自主招生联考,变为学校集团的对抗,根据北大联考和清华联考的安排,极有可能放在同一天,如此一来,考生只能“二选一”,参加北大联考,就得放弃清华联考。吊诡的是,这些号称“同盟”的高校,在把学生“圈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后,又开始厮杀,比如,有联考组织就要求考生只能以联考成绩申请2~3所学校。
这种情况,在美国高校中想发生,也发生不了。就是在美国,大学在进行自主决定时,一般来说,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即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己的服务对象会有何反应,会不会影响办学声誉与质量;二是必须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即不能有恶性竞争,人为制造不公平。美国大学的办学,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但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这样的非政府机构,对大学的办学有很大的影响力。根据这两方因素,美国大学是不可能结成联盟圈地抢生源的,他们必须以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来赢得学生的选择。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是他们用以赢得受教育者信任的法宝。
成立常青藤联盟的用意,也正在于此。与之对照,我国大学现在的结盟相距甚远。结盟的目的,不是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服务水平,而在于用圈地跑马之术巩固自己的江湖地位。当然,大学出现这种情况,也与现实的教育环境相关。
首先,我国大学的自主招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现行的5%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是嫁接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之上的,按照自主招生程序,参加自主招生测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再参加高考,且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只能选择一所学校作为A志愿或者第一志愿。根据这样的程序安排,自主招生确实只能利用政策手段抢生源,即提前把一些优秀学生圈进学校的势力范围,要求他们承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自己。学校和学生之间不是双向选择,学生也根本不可能像美国学生那样,可以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去某所大学。
其次,我国大学一直受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没有行业自治组织。以前的办学,一举一动几乎都听行政指令,而现在自主招生,应该不再有行政指令,可离开行政指令之后,行业规则却也没有建立,于是,学校的结盟,就有些失序,据媒体报道,有的高校甚至是“被结盟”。
所以,在我国,要诞生中国版的常青藤联盟,先得让大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建立行业自治组织。如果受教育者没有选择权,行业没有规范,所谓的“常青藤联盟”,只会是学校的自说自话,不能带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反而增加社会的对教育发展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