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 (ID:ifeng-news),出品:凤凰网x烽火数闻,撰稿:郑钦,编辑:方远,设计:刘玥彤,数据:吴淑萍,技术:熊星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14.780, -0.25, -1.66%)
第五家英美名校的offer发到邮箱的那一刻,王路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红酒。43岁还能得到好些海外名校入学的机会,让他有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
王路原本在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担任IT技术高级总监,因为所在产品线盈利未达预期,被全员裁撤。
“大脑一片空白。”回想被裁的一幕,王路至今觉得不可思议。他用将近20年的时间,从程序员爬到高级总监的位置,而跌落只是一瞬间。
王路想要“爬”回去。但翻遍招聘网站,发现高级总监的年龄限制精准卡在了40岁以内。
无奈之下,他从精准投放改成海投简历。“投递了一百多份,很多公司我都没有细看,我只想尽快找到工作。”
他最终收到五家面试。为了看上去年轻一点,王路特意剪了头发,刮了胡子。但面试官的问题依然围绕着年龄打转。“他们更喜欢那种经验丰富、同时又年轻的,这怎么可能?”王路愤怒道。
因为年龄,曾经的“王总”已沦为求职市场中最被嫌弃的人。挫败感伴随中年危机感呼啸而来,直到偶然间,王路在社交网络上看到许多有着同样遭遇的中年人选择去留学。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动留学的念头。年轻时,因为种种原因他曾放弃过一份国外名校的offer,时隔20多年,这个念头再次在他心中燃起,且无比强烈。
这一次,他非去不可。
一、摆脱中年危机的快捷方式
近年,越来越多看似被定格的中年人跳出窠臼,踏上留学之路。其中不少人和王路有相同经历。
凤凰网联合烽火数闻团队,从知乎、豆瓣的“中年人留学”相关话题中抓取2216条帖子,人工筛选出93条有效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坦承因为中年危机选择留学的占比超过90%,具体原因包括职业瓶颈、转行和年龄焦虑。
在一家电力国企从事采购管理的王振勇,一直觉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太少。35岁的年龄,不上不下,如同他采购科员的职位一样,卡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面老人不退,下面年轻人又挤破头,而我的生活又可以一眼望到头。”
偶然间,看到在英国过得潇洒惬意的朋友,王振勇心生羡慕:“或许我也可以在伦敦悠闲地喝着下午茶,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谈笑风生。”从未出过国门的他决定辞职去英国留学。
除了自身的职业瓶颈,外界刺激也是促使中年人走出国门的原因。随着95后、00后进入职场,这批留学主力军所展示的眼界与学习能力,成为刺痛中年人心头的一根针。
有分享者表示,留学的年轻人有实力、有想法,在工作中更自信,对待难题也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解法。例如,当老员工们还在焦头烂额翻阅资料时,这些年轻人们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去解决问题。这不仅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到威胁,也在他们心头种下了留学的念想。
此外,尽管就业市场持续不景气,但相比本土高校毕业生,留学生获得的工作机会更好、更多。《2022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2021年回国的留学生中,超过一半在北京就职,且近一半在国企找到了工作。
“当整个社会都在热捧留学的时候,你不做就只能自甘落后了。”一位受访者无奈地表示。
留学看上去是一次不成熟的冒险,但在许多深谙“性价比法则”的中年人看来,与其陷入无尽的内耗,不如趁梦想还在保鲜期,去破釜沉舟一把。这也许是摆脱自身危机的最快出路。
和这些受访者一样,根据我们收集的统计数据,绝大部分发帖人在30-35岁感到“不能再晚了”。就留学目标国而言,欧美地区依然是最热门选择,不用再学一门小语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李慧文清楚记得,自己说想去英国攻读戏剧学时,旁人诧异的目光。的确,37岁未婚已经够被指指点点了,此时再放弃上海一家快消企业待遇优厚的工作,更让普通人难以理解。
但这并不是李慧文想要的人生——被困在格子间里,日复一日面对着各种销售数据和无穷无尽的会议。
她心中一直有个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父母的坚持,选择了就业门槛更低的市场营销学。但她热爱的是艺术、文学和戏剧,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奔赴各个城市的艺术馆及剧场。晚上加班回到家,她也会放一部喜欢的电影慰藉自己。
李慧文相信,向外走,路是宽阔的。大学毕业时,她放弃了父母在西北县城的老家好不容易托关系找到的稳定工作,只身来上海打拼。求职被骗过,因为房东突然收回房子半夜流落街头过,但大城市的生活拓宽了她的眼界和认知,更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以前没有能力做,现在有基础了,就不要再放弃了。”她说。
与各种羁绊下的中年女性相比,李慧文无疑是幸运的——经济独立,没有婚姻和家庭的束缚。当李慧文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下面的回复无不透露着艳羡与倾慕。
在我们采访到的中年留学群体中,处于单身状态的人占了大部分,也有不少已婚人士勇敢出走。
正如李慧文所言:“现在对我而言,赚多少钱并不重要,职场晋升也不重要,起码我现在有车有房,足以收获一段安稳的生活。我只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二、出国后才发现,一切比想象中更难
下定决心是整个留学环节中最简单的一步,从申请、考试到真正在异国他乡重做学生,留学的滋味才会真正照进现实。
王路觉得留学生活非常充实。“阔别多年重回校园,我就像缺水的植物终于得到了灌溉,精神就像枝叶一样舒展开来”。
基于过往优秀的履历,王路顺利进入了美国藤校哥伦比亚大学信息技术专业。他的留学目标很明确——在专业上充分提升自己。在哥大,他可以心无旁骛和教授讨论学术问题,去硅谷看看最前沿的技术。特别是自己有很多同学、朋友定居在美国,闲时和他们聚会聊天,感觉生活从来没有这样充实过。
但并非每个人都像王路这样目标明确、如鱼得水。
王振勇就后悔了。
留学是一个仓促的决定。“已经从学校毕业20年,工作中也很少用到英语,幸亏雅思考了四次终于险过。”
入学后,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课堂上,教授语速如蹦豆,来自世界各国同学的英文口音也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这都是和雅思面试官交流中未曾有过的情况。当课堂哄堂大笑的时候,王振勇只能尴尬附和,大家激烈交流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坐在角落,一堂课下来,收获寥寥。
课堂外,英国高昂的物价让他寸步难行。“在这里买什么东西都要乘上9,即使是坐公交车,花销也不菲,更别说租房吃饭了。”王振勇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盘算如何省钱,此外就是在出租屋里看看剧,和国内的朋友聊聊天,“毕竟没有比这更便宜的娱乐方式了”。
更要命的是,熟稔中国人情世故的他,根本无法理解英式思维,很难交到朋友。“和同学相处时,我根本不知道他们哪句话是真实意图,哪句话只是礼貌寒暄,这些和我们中国人思维模式完全不一样。”
有时,王振勇会在半夜偷偷刷国内的招聘网站。“其实我并不是怕别人看见,而是想背着我那颗曾经的雄心。或许,我本身更应该在办公室里悠闲地喝着茶。”他唏嘘道。
如今他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向亲戚朋友们交待。“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的窘境,但是编造一个美丽的谎言会更让我后悔当时的选择。”
留学生活顺不顺利,融入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采访发现,许多在国外顺利毕业的中年留学生,大多数之前就有海外的相关经历,要么是曾经留学过,要么到访过许多国家,要么在外企工作过,在语言和文化上能够更快融入留学生活。
但融入仅仅是第一关。留学,归根结底是考察学习能力。许多中年留学生表示,课程比想象中繁重许多,全英文授课加上自己未曾接触的专业理论,更让有限的学习能力和精力入不敷出。想要跟上课堂的节奏只有在课外多花一些功夫,这并不比上班轻松。
过了这两关,更艰难的还有如何与年轻人相处。一位受访者表示,与年轻人相处时候会觉得差异明显。比如协作作业的时候,年轻人更喜欢借助ChatGPT等前沿科技,而自己只能依靠过往经验,所以很难真正达成协作的状态。
不过,也有受访者表示,这些代沟反而促成了成长。“以前和年轻人更多是上下级的关系,借助留学的机会,能够更好了解他们,他们也让我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展现创造力,这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宝贵价值。”
三、留学可以改变人生吗?
“困住你的是你的视野,你的能力,而不是你的年龄。只要是你认为对的事情,任何时候都可以坚持做下去。”顺利拿到毕业证书那天,吴迪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段话。
刚赴澳洲留学时,他常常在想自己的决定是否太唐突。有一天,导师似乎看出了他的“小心思”,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头说道:人应该去选择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这句话坚定了吴迪的选择。
导师已经60多岁了,每次上课都精神饱满,年轻人喜欢的事物他也都知道。“年龄本身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关键,最重要的是你一直在成长与吸收。”吴迪说,“相比年轻人,中年人有着更加丰富的专业经验,敏锐的判断力和更好的前瞻性,他们可以在人生的不同赛道上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
尽管中年留学市场是被议论为是“逆社会时钟而行”的事,但在我们收集的数据显示,一个共识是:留学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思想,也确实缓解了他们的年龄焦虑。“变得更自信、开朗、没有年龄焦虑”被提及的次数占到了将近35%。另外,18%的人坦言留学帮助他们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许多人分享,留学期间自己不仅可以接触到诺贝尔奖得主等各种行业大拿,同时,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交流也能够更好地开拓自己的眼界,锻炼思考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这些都是职场中非常宝贵的经验。
他们期待重回职场展示自己。
参加完毕业典礼,吴迪就迫不及待订下回国的机票。在我们调查的17份样本中,有11个案例和吴迪一样选择回国发展。
尽管不是每个人回国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李慧文深知,大龄且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戏剧学硕士,找到对口工作的几率几乎为零。
但那又怎样呢?
“在舞台上拉拉幕布也好,在后台做一个场记也罢,只要我喜欢就行。”李慧文云淡风轻道,“难道留学最重要的价值,不就是找回自己的初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