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来的突如其然。
前两天全网都在讨论砸碎铁饭碗,这两天随着国考公告的发布,发现公务员又开始扩招了。
铁饭碗到底碎不碎,成了薛定谔的猫。
1
今年度国考招考公告发布,共计招生3.96万人,人数直逼4万大关。
这个数字同比去年多了近2500人,增长6.7%,再度刷新历史新高。
培训机构疯狂打电话,说现在就是鲤鱼跃龙门的最佳时期。
扩招无疑利好广大脱不下长衫的考生,意味着上岸可能性更大,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加入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队伍。
瞅了眼数据,当前国考报名正在进入白热化。
截至10月19日下午16时,2024年国考有841019人报名,543359人通过审查;全国平均竞争比13.73:1。
这还只是国考第五天,参考去年的数据,到报名截止日最终会有约200万人共走这趟独木桥。
目前竞争最激烈的是一个宁夏的岗位,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业务处室一级主任科员。
截至10月19日16:00,该岗位已经报名1396人,而招考人数只有1人。
如果仔细看扩招数据还挺有意思。
本轮国考扩招最多的省份是海南,高达70.2%。
还有部分省份扩招幅度超过20%,例如,江西省扩招28.1%,青海省扩招28%,西藏自治区扩招26.2%,贵州省扩招25.6%,重庆扩招23.5%,湖南省扩招22.9%。
基本都是经济遥遥领先的地方。
像河南这种人口大省扩招11.6%,在一众中西部兄弟省份里都不是特别显眼。
最近这五年,国考招录人数一直呈现扩张的趋势,算上今年已经连续六年扩招。
2020年到2024年的国考招录人数依次约为:2.41万、2.57万、3.12万、3.71万、3.96万。
这还没完,扩招路上国考并不孤单,隔壁省考也早早加入扩张大军,甚至扩得更猛。
今年上半年的省考整体扩招约16%,招录人数超过18万人。
有多个省份的省考大幅扩招,尤其是广西、甘肃两省并驾齐驱,招录增幅非常大。
甘肃2022年计划招录公务员2364名,今年计划招录超4000名,同比增长约80%。
广西2022年计划招录公务员4368名,到2023年增长至6781名,同比增长约55%。
此外,云南、内蒙古扩招比例也均在50%以上。
相比之下,东部沿海地区的省考岗位虽小有增幅,但增长没这么炽热,比如江苏,扩招比例超过13%,山东扩招比例则为9.7%。
综合国考和省考的总体情况来看,铁饭碗扩招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尤其是中西部省份。
2
砸碎铁饭碗的消息也是事实。
一边砸一边扩,好像是周伯通在玩并不精妙的双手互搏,搞得围观群众有些分裂。
精减编制这些年一直都在提,不过被广大自媒体乐观输出成让读者大呼过瘾的爽文。
相比较扩招的幅度,精减的岗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差了点成色。
首先,大部分存在所谓缩编现象的都是事业单位,至于身穿白衬衫的公务员群体并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
比如,今年被媒体频频提起视作精减标兵的黑龙江哈尔滨、陕西延安等地,确实发出了精减人员的通知,但刀口对准的是事业单位,而且还特别注明是编外人员。
哈尔滨的通知中就明确表示: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对象为市级机关、市属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现有雇员、行业专职人员、工勤人员和单位自聘人员(统称“编外用人”)。
编外人员俗称临时工,像城管、辅警等等。
这一群体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也接触的非常多,他们的存在主要是弥补正式编制人员的不足,并且时常会因为办事不力登上各类社会新闻。
这些顶多算是铁饭碗的青春版,和群众认知中的铁饭碗,确实有些距离。
另外一个容易被广泛误解的,很多人以为一些单位精减编制等于裁员,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一种想要疯狂点赞的冲动。
然而,精减编制并不是把人裁了。
最典型的是年初公布的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虽然提到了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比例的进5%精减,但很多人都自觉忽视了后半句,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所需。
其本质不过是编制的再分配。
家里有体制的应该都了解,一直以来,大部分单位都不是满编,存在一些用以机动的空编,保持单位用人的灵活性,单位领导也因此手握一定人事权。
现在社会新闻里出现的单位合并也好编制精减也好,大多只是将原有的空编按比例收回,并不等于人员裁撤。
甚至有单位合并过了,办事人少了,然后又多了几个主任、副主任。
过去十年来,我国公务员的编制总量基本算是恒定,大致维持在700万人左右,但编制分配并不均匀。
这就导致有的单位事情不多编制不少,有的单位人员捉襟见肘却编制紧张。
所以编办收回编制也可以理解,从更科学的角度对编制进行再分配,优化人员配置,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至于吃瓜群众脑补的国家机关裁员,砸了一些人的铁饭碗,这种事近二十多年历次行政改革中就从没出现过。
至少从目前来看与公务员群体关系着实不大。
3
有人该纳闷了,经济这么艰难,不裁员也就算了,铁饭碗为什么还要扩招?
这涉及到一个全国范围内都面临的年龄结构问题,退休潮来了。
当前的公务员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群体是60后、70初。
这波群体比较特殊,既赶上了建国后的生育高峰又赶上了八十年代行政改革的扩招高峰,一度是公务员群体无法撼动的庞大力量。
按照男同志60岁、女同志55岁退休年龄来算,这几年正是他们大规模退休的时候。
由于编制总量总体恒定,既然有这么多人需要退休,自然需要补充缺失的干部血液,因而在招录效果上就呈现出扩招的态势。
最典型的就是国考大户税务系统。
税务系统在历史上出现两次大扩张。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税务系统为了应对剧增的工作压力大幅扩招。一次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一局变俩局,税务干部再次大幅扩招。
如今这批人面临退休,大量编制空出,这才促成了如今国税连连扩招的大繁荣。
原本退休是一个核销编制的好机会,可以通过到龄退休的方式自然实现编制递减,用时间换空间实现编制规模缩减。
但这些年由于高校扩招叠加经济形势导致就业压力比较大,公考就成了一种稳就业的途径。
因而,各级单位也乐于用公考这个蓄水池来缓解一下就业压力。
至此,似乎一切都已经逻辑闭环,将扩招解释的合情合理。
但还是有一处bug,上文中提到,无论国考还是省考,扩招大户基本都是一些中西部省份,比如甘肃、广西、云南、贵州。
这就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疑问,为何这些中西部省份成了扩招大户?难道这些省份公务员群体更容易衰老、提前进入退休潮?他们不是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吗?
这是超出考公本身的复杂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西部地区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各行各业都出现人才宁愿考到外地也不愿留在家乡的现象。
诸如名校硕博宁愿在北京朝阳区当城管,也不愿意建设家乡的例子实在太多了,甚至还有一些城市时常爆出公务员流失的新闻。
在人口流失的大趋势下,一些想上进的中西部地区只能在提高公务员的招收数量或者降低报考限制来吸引优质考生,以此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质量。
其实很多小城市都属于“体制内城市”,经济循环都离不开以公务员等体制主力军,一旦缺编过大,直接影响当地本就不乐观的经济现状。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如果连体制内的人都留不住,就意味着治理阵地的失守,那么中西部的未来就真的危险了。
至于薪资问题,得益于转移支付,真正的铁饭碗从来都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除非饭碗不够铁。
所以明面上是扩招,实际是在坚守基层治理的基本盘。
如此一来,铁饭碗系列事情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扩招存在,裁员不存在,精减编外人员部分存在。
总而言之,职业的尽头是编制,中国当下依然还会维持一个庞大的财政供养群体。